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多元思考│馮國豪

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多元思考│馮國豪

1980年代,鄧小平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目標所提出的一國兩制,係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希望據此原則對台灣做出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設置方案。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發表「習五條」,重申「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並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此後各方專家提供各種可能的「台灣方案」,但筆者以為所謂的「兩制」台灣方案,可能會因統一的條件與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劃。

自1949年以來,台灣當局及民眾一直對兩岸統一有所疑慮,最大的問題就是兩岸所實施的制度不同,但是,從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任直選總統後,兩岸之間最大的歧見已悄悄有所變化,主張台獨或分裂國家者除了誇大兩岸制度的差異外,更不斷從族群、文化上,割裂兩岸關係,以及影響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而賴清德則是總以上之大成。

江宜樺曾將國家認同分成三個主要層面,第一層是族群認同、第二層是文化認同、第三層是制度認同。如果兩個原先統一但後來分裂的政治實體,在三個認同層面都能達成一致,或較弱勢的政治實體接受較強勢政治實體的制度模式,走向統一的機率自然較高,例如1990年的東、西德合併。如果缺乏制度認同,但兩個政治實體在文化與族群認同上有強烈共識,最後未必能採和平方式統一,但統一後的阻力或治理成本會相對較小,例如1976年南北越的統一。但是,如果只有族群認同,甚至連族群認同都慢慢在淡化中,兩個政治實體要走向統一就非常困難,而且統一後的治理成本也會相當高,例如現在的南北韓及台海兩岸。

除了主觀上的兩岸認同,還必須考慮兩岸目前所處的環境。《反分裂國家法》第8條提出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統一的三個情況,筆者認為台灣有可能走向動亂、外部勢力也可能加大介入。也因此,筆者對「兩制」台灣方案提出以下初步的看法:

一、   對台灣實施高強度統治:筆者認為當台灣民眾除了否定中國大陸的制度外,也逐漸拋棄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加上台灣內部動亂,或外力干預,例如川普對中國大陸的關稅戰及貿易戰得逞,並表明放棄「一中政策」,甚至不反對台獨,大陸被迫採取非和平方式或包圍台灣,兩岸即使統一,台灣民眾的抗爭強度升高,治理成本增加,大陸勢必派軍隊駐台,並任命大部分官員。

二、   給予台灣高度自治空間:如果台灣大多數民眾仍認同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而美國在中美關稅戰及貿易戰均告失敗下,退出第二島鏈,致使台灣內部的台獨勢力退卻,兩岸當局達成和平協議,進而共議統一,這時大陸會給予台灣「台人治台、高度自治」。

三、   給予「準邦聯制」兩岸模式:如果美國在中美關稅戰、貿易戰大敗,明顯無力干預國外事務,這讓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制度給予一定肯定,「兩制」台灣方案或可考慮「準邦聯制」,亦即台灣民選領導人不需經北京同意,北京不指派官員來台,但雙方可針對國防、對外關係建立決策平台,達成一致決策。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馮國豪
  • pages: 62
  • 標題: 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多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