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NO. 28 │ 馬習會後的兩岸關係
11月10日,德國政壇元老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H. W. Schmit)逝世,享年96歲,為德國政壇活得最久的總理。生前他曾在德國政府擔任財政、經濟、國防及外交部長等要職,對德國在二戰後經濟復甦所創造的奇蹟貢獻良多。施密特是支持歐盟、歐元最有力的歐洲政治領袖,著有《與中國為鄰》一書,是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心目中最敬重的當代政治家。 領導國際行動理事會…
作者:
戴瑞明
頁數:
44
近來,美國在南海議題上動作頻頻、來勢洶洶,導致南海形勢再度動盪不安,波詭雲譎。美國不但派遣軍艦硬闖中國人造島礁12海浬水域,而且公開鼓動日本、菲律賓等國向中國大陸施壓。不過,整體而言,中美在南海議題上的衝突雖然有所升級,但並未完全失控。「兩大之間難為小」,處於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的台灣,面臨著兩難的角色困境,未來會如何選擇,值得關注。 美國製造「群狼戰術」 自宣布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美國一直謀求在南海地區攪局,近來的態勢則更趨明顯,手段也更加多樣。美國不但自己親自赤膊上陣,製造事端,而且還試圖製造「群狼效應」,積極拉攏菲律賓、日本等國作為幫兇,向中國大陸施壓。 首先,縱容軍方密集挑釁。10月27日,美國派出拉森號軍艦強硬闖入中國渚碧礁等島礁的周圍12海浬。11月5日,美國防部長卡特親自登上在西太平洋巡邏的羅斯福號航空母艦進行視察。11月12日,美國五角大廈又公布,曾於8日及9日派出兩架美軍現役戰機中最為先進的B-52轟炸機飛近中國南海島礁。美國軍方的系列挑釁,不但引爆中美衝突瞬間升級,而且導致南海爭端愈演愈烈,大有一觸即發、後果不堪設想的態勢。 其次,鼓動菲律賓曲解國際法向中國大陸施壓。2013年,在美國的幕後煽動下,菲律賓就南海問題向聯合國常設荷蘭海牙仲裁法庭,對大陸提出「控告」。2015年10月29日,聯合國常設仲裁法庭宣稱,有權受理菲律賓訴訟案。美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刻給予正面呼應,並借機再次利用國際法向大陸施壓。…
作者:
嚴語
頁數:
46
經媒體報導,11月13日,巴黎市同時發生四起恐怖主義事件,死亡人數高達129人,另有300多人受傷。 經多日觀察,本人發現頭三天經官方與主流媒體透露的信息,有許多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例如,現場「發現」兩本引爆自殺炸彈者的完整護照。憑常識判斷,從事如此的犯罪行動似無需要攜帶護照。再說,兩處炸彈把周圍設施炸得粉碎,卻不傷及護照,算是一大奇蹟。如果再對爆炸現場毀壞的公車與咖啡廳稍加留意,也不難發現媒體的報導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事件發生經過交代不清 此事雖是荒唐,但對比之下,2001年紐約發生的911事件也有「尋獲一本屬於駕駛飛機、撞毀雙子大廈的某一恐怖分子的護照」說。又經法國媒體報導,「在巴塔克蘭劇院外面的垃圾箱裡,查獲一部被恐怖分子丟棄的手機,而他又在21點42分左右收到同夥的短信:『我們出發了,我們開始了』。」由此看來,逃亡時的恐怖分子是從容不迫的。 此外,巴黎音樂廳號稱死了89人,但十分鐘的錄像紀錄卻只見有人拖走三兩「傷患」,唯獨躺在戲院門口的兩名「死/傷者」無人救助。而且大約於9分鐘後,竟有一位「受害者」突然拿起手機撥打電話。同一時間,還有一名女士單手把著窗台邊緣、全身懸掛在窗外。觀此場景,令人不解她究竟是企圖逃生,還是表演絕技?…
作者:
俞力工
頁數:
50
11月17日至19日,2015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儘管東道國菲律賓會前表明APEC是經濟場合,不會將南海議題列入議程,但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峰會期間動作頻繁,使得南海爭議受到廣泛關注。 10月27日,美國派遣「拉森號」導彈驅逐艦前往中國南沙群島島礁12浬近岸水域巡航。11月8日和9日,美軍兩架B-52戰略轟炸機先後飛越中國在南沙的島礁附近海域,中國地面控制人員曾嘗試與飛機進行聯絡,但沒有阻礙飛機進行其任務。 美國拉幫結派動作頻頻 10月29日,在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庭做出裁決,稱有權審理菲律賓就南海主權爭議提出的仲裁案。中國隨即表明不參與、不承認,並對菲國表示,南海仲裁案是阻礙中菲關係改善和發展的一個結,「解鈴還須繫鈴人」,希望菲方作出更明智的選擇。但菲律賓仍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美國也想藉APEC場合表態,以免被視為向中國示弱。 11月17日,歐巴馬抵達馬尼拉後第一個行程就是訪問菲國軍艦。歐巴馬在講話時未提及南海爭議,但表明此訪凸顯其對區域海域安全及航行自由的共同承諾。歐巴馬高調參觀菲國軍事設施,就是要向中國示威,擺明力挺與中國有南海主權爭議的菲律賓。…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52
日前美方報導,中國海軍配備射程為7,500公里巨浪二型戰略導彈的094型(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將進入常態性的戰備巡邏,成為中國第一支確實有效的海基戰略核威懾力量。 網路照片顯示,已有三艘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停泊在海南的亞龍灣。亞龍灣作為解放軍核潛艇基地,主要是考慮亞龍灣面對平均水深超過1,000公尺的南中國海,非常適合於潛艇的活動,核潛艇出港後很快就可以進入南中國海的深水海域。 從亞龍灣到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之間都是深水海域,且為商船頻繁往來的國際航線,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以利用航道上數以百計往來商船所造成的複雜噪音環境,掩護其通過狹長的水道進入西太平洋。 鑒於中國核潛艇的隱蔽性仍然遜於美國和俄羅斯的潛艇,所以當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在進行導彈發射時,仍然可能會遭遇埋伏在旁的美國核子攻擊潛艇襲擊。 前蘇聯的作法是在相對孤立的海域(如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建構「堡壘防禦體系」,潛艇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海域發起戰略導彈攻擊。現在中國大陸在南中國海的許多軍事部署,應該也是為了確保海南的核潛艇基地,以及戰略導彈核潛艇在附近海域進行導彈發射的安全。…
作者:
蔡翼
頁數:
54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199名中央委員、156名候補中央委員出席,中紀委常委會委員和專家學者等列席。全會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二孩政策等做出重大決定,對大陸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經常出現在大陸官方檔中,那麼,何謂小康社會?按照鄧小平的說法,「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大陸當時處在改革開放之初,首要是解決溫飽問題,「小康社會」的提出十分務實,是人民的迫切之需。為落實這一目標,中共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準達到小康水準;第三步是到21世紀中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000年大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40美元,實現了「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基本達到小康水準。但是,這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會,它僅僅解決了溫飽問題,局限在經濟建設方面。為了推動建設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發展階段。之所以適時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既來源於現實需要,也來源於大陸對自身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 中共十六大系統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將目標明確為:經濟上,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生態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可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不僅包括經濟建設,還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
作者:
李龍
頁數:
56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8周年,為紀念這一難忘的國恥日,中國大陸2014年2月正式將12月13 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日右翼分子否認大屠殺 1970年代起,幾乎與中日釣魚台主權之爭的同時,日本出現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殺歷史真實的逆流,右翼分子發表了一連串的翻案文章,竭力否定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這夥人被稱為對華侵略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否定派」。 1972年4月號的《諸君》雜誌,刊登了鈴木明《南京大屠殺的虛妄性》一文,以日軍官向井敏明、野田毅兩人於南京大屠殺期間參與「斬殺百人競賽」為例,指出南京國民政府將該二人定為戰犯處死,實際上並未提出扎實的事實根據。同年8月號、10月號、12月號及1973年1月號,鈴木明又在《諸君》雜誌連續發表文章,討論南京事件與「斬殺百人」的「虛妄化」、「誇大化」問題。這些文章於1973年3月編印成冊,以《南京大屠殺的虛妄性》一書出版,在日本引起很大反響,該書每年再版,被「大東亞戰爭肯定論」者奉為圭臬。…
作者:
鄭海麟
頁數:
60
今年適逢台灣乙未抗日120周年及中國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月前,兩岸為了誰主導了抗戰鬧得不可開交,反而忽視了兩甲子前的台灣乙未抗日。該場抗日運動延續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在台灣30幾處戰場和日軍精銳周旋,所創下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蹟。政府應該對於這一段台灣的驕傲完整地呈現給世人才對。 馬英九想把乙未抗日納入國家軍事博物館裡,抗荷蘭、法國、日本歷史的一部分。其實,台灣抗荷、法戰爭僅限於南北一隅,唯獨長達近半年的乙未抗日集中在台灣西部,性質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何況,大陸已建有甲午戰爭海戰紀念館,台灣也應該成立專屬的乙未戰爭抗日紀念館才對。不過,紀念館的成立應以台南玉井籌畫了近30年的噍吧哖事件紀念館為鑒。噍吧哖事件紀念館因沒有結合當地特色的觀光和旅遊商機,到了今年屆滿百年時,仍然束之高閣。 台灣史教授吳密察認為「1895年乙未之役,應該是我們重新認識台灣歷史的開始。」誠如所言,乙未戰爭抗日紀念館應結合地方做相關的深度旅遊,除了古戰場探訪,更要維持並恢復兩甲子以來地方的傳統特色,如民俗技藝等,以吸引自由行的陸客、日、韓等國際觀光客蒞臨,振興台灣的觀光業。 筆者建議可先以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和日軍的戰死紀念碑為切入的標的,逐一探查,因紀念碑所在大多是古戰場,也是抗日先烈們青山埋骨之所。如苗栗頭份的徐驤紀念公園、彰化八卦山上的保台紀念公園、屏東長治(火燒庄)的六堆客家聯軍抗日紀念公園等。因篇幅有限,以下從北到南簡略擇要地敘述各地的古戰場特色,以及產業轉型的意見。 鹽寮抗日紀念碑…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64
一 翻開中西哲學史,有一個鮮明的對比,那就是極權宗教與人文宗教的對比。 從蘇格拉底被處死到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這些觸目驚心的史實都是由於思想、信仰的不寬容所導致的。相形之下,中國哲學的開端,淵源於殷周之際祖先崇拜的人文傳統,提倡「孝」與「德」,正如《詩經‧大雅》所說的「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到周公制禮作樂,更將它制度化為宗法倫理的體系。老子與孔子所繼承的正是這一人文宗教的思想傳統。「孔子問禮於老子」,中國哲學也進而在對話的形式中揭開了序幕。 從祖先崇拜的人文精神到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再到儒釋道三教的交流融合,中華文明的進程中鮮有兵刃相向的景象,而西方淵源於同一信仰傳統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卻總在進行著頻繁而猛烈的爭鬥,延續千年至今。誠如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的,「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傳統,也繼承了它的不寬容和排他性」。 為什麼中國的三教可以交流融合,而西方的三教卻總是呈現出不可共存之仇?當然,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只能以我個人的心路歷程談些一得之見。…
作者:
陳鼓應
頁數:
68
中國如何進行政治改革,已有許多討論,很多人懷疑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否適合中國,是否有比西方更好的民主制度,又能適合中國的國情? 政治制度的設計應該讓執政者有正當性和合法性,西方的民主制度主要是讓人民有選舉權,執政者透過選舉獲得人民的授權,也獲得其執政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本文將列舉選舉式民主的缺點,然後提出人民的考評權可讓執政者有正當性和合法性,讓執政者更重視人民的需要,又頗適合中國的國情。 選舉制度有諸多漏弊 選舉在很多國家已經實行多年,不難看出選舉的一些缺點: 其一、由選舉決定政府首長,理想上希望從候選人中,選出最能勝任該職位的,但是實際上很難實現,候選人中最多只有一人正擔任該職位(競選連任),大部分的候選人不曾擔任過該職位,選民因此無法直接感受到候選人的施政,在這種情況下,選民對候選人的認識幾乎完全來自媒體,結果勝選者往往是最擅長媒體包裝和利用媒體者,而不是最有能力施政者。…
作者:
郭譽申
頁數:
70
九一八事變以後,戰爭低氣壓籠罩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台灣。1935年,就讀台北高等學校的南部客家青年鍾浩東(本名鍾和鳴),為了思索殖民地台灣人的出路,用功過度,患了輕微的精神衰弱症,受了涼,咳嗽不止,就疑心自己患了肺病,住進台北醫院(今台大醫院)。 住院期間,因為鍾和蔣的日文發音相同之故,他認識了16歲的少女護士蔣碧玉。她剛剛在台北醫院看護婦養成所學習兩年,留院義務服務一年。相識以後,因為共有的民族意識,兩人相交更加密切而深刻。她經常在下班後到古亭町白線寮,找他與那些共同租屋的女孩子最為愛慕的、戴白線帽的高校青年,讀書討論,郊遊爬山,聽音樂。鍾浩東特別教她唱了一首流行歌曲《幌馬車之歌》。情感豐富的鍾浩東很喜歡這首歌。他告訴她,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鄉美麗的田園景色。 1940年元月,20歲不到的蔣碧玉,義無反顧地跟隨鍾浩東到到大陸,參加抗戰。 1946年4月,他們結束了在祖國曲折而艱辛的抗日歲月,先後歸鄉,投入重建台灣的工作行列。 鍾浩東想辦教育,於是接掌包含高中與初中兩部的基隆中學校長。228事件後,他又毅然投入全中國的民族解放的革命,並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的10月14日,被押赴台北馬場町刑場槍決。…
作者:
藍博洲、許孟祥
頁數:
72
11月21日,野薑花公民協會籌備處在台北市公務人員人力發展中心舉辦了一場「跨越時代、為歷史補白─陳逸松紀念展、座談會暨新書發表會」,邀請到許介麟、陳翠蓮、黃文源、林深靖等學者及社運工作者追思陳逸松,以及其時代的社會運痛和學運。紀念會後,《陳逸松回憶錄》的作者曾建民及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覺出席了新書發表會,為與會者介紹陳逸松其人其事,以及新書的撰寫角度。 1920年代國際主義盛行於全世界,其關注階級壓迫的論述鼓舞了弱小民族尋求抵抗統治者的利器。在這一波左翼思潮內化的過程中,台灣知識份子開始找尋民族解放的機制,於是政治、社會運動團體陸續成立,以作為抵抗殖民統治的手段。 1928年陳逸松進入東京大學法學部政治科就讀,隨即加入具有左翼色彩的「東大新人會」,陳逸松的社會主義理想,使得他成為左翼運動的同情者,以至於兩度遭日警逮捕偵訊,第二次是為掩護好友,台共領導者蘇新返台而遭到入獄刑求。 陳逸松東大畢業後,通過日本辯護士高考,在東京執業律師,期間參加「自由法曹團」及「日本社會運動犧牲者救援律師團」,義務為日本工人、韓國工人、日本農民、及與社會運動有關而被捕的人士辯護。 1933年陳逸松返回台灣,在台北大稻埕開設「陳逸松法律事務所」,為台灣鄉親爭平等權利。1935年以最高票當選第一屆台北市會議員,是最年青最敢言的議員。在日本戰爭動員体制的皇民運動時期,他抗拒皇民化,拒改姓名,想方設法維護台灣人的傳統文化。且出資與作家張文環、王井泉一起創辦《台灣文學》,與西川滿等的皇民文學對抗。…
作者:
吉心如
頁數:
74
土肥原賢二(1883-1948)擔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時搞最多謀略。本文介紹他如何把溥儀從天津弄出來,送往滿洲的經過。 土肥原於1931年11月2日晚上和溥儀見面,要他離開天津前往滿洲。為此,土肥原於11月10日晚上唆使「自治救國軍」的中國人,在天津製造暴動。 溥儀所住的日本人租界因此實施了戒嚴,斷絕交通。而溥儀在戒嚴中離開天津。但在此之前,溥儀遭到幾次裏頭藏有炸彈的水果籃威脅。 與溥儀同行者有鄭孝胥、鄭垂父子、祁繼忠,日本人有上角利一、工藤忠(鉄三郎)、大谷猛和警衛諏訪續八個人。 溥儀到達滿洲之後,前往湯崗子溫泉,住進滿鐵經營的對翠閣,事實上等於被軟禁。可是,關東軍卻對奉天總領事館、關東廳和滿鐵等說:溥儀因為天津發生暴動,感覺危險,自動逃出天津,23日突然登陸營口請求保護,基於人道考量,暫時收容。溥儀夫人婉容於11月16日由川島芳子陪同,於11月26日,抵達溥儀所住的大和旅館。…
作者:
陳鵬仁
頁數:
76
胡適27歲寫《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為其作序,一時傳為佳話;馬乘風28歲撰就《中國經濟史》,馮友蘭、嵇文甫亦為其作序,學界為之側目。 馬乘風後來棄學從政,當選第一屆立法委員,來台後不久被誣告身陷囹圄,坐了21年的政治牢。結果學政兩空,令人慨歎,所幸有《中國經濟史》傳世,差可告慰。 《中國經濟史》一、二冊,1935年南京中國經濟研究會初版,翌年改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列入大學叢書。其間曾絕版達40餘年,直到1980年12月始由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再版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1981,第四冊1984),然而作者卻改為「馬持盈」,以致不少人以為另有其人。 馬乘風生平小傳 馬乘風(1906-1992),河南省宜陽縣人,幼年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奠下雄厚的國學基礎,及長始入學堂,由小學,而中學、師範,1926年河南中州大學肄業。是時有感內憂外患,乃抱持救國救民之志,奔向武漢,以身許國,並投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加入中國國民黨,卒在該校完成學業。1934年任職於南京鐵道部職工教育委員會,工作之暇,撰成《中國經濟史》一、二冊,約60萬言,時年僅28歲。…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79
台北晚晴協會取自李商隱《晚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自成立以來,就致力於讓所有遭遇婚變的婦女走出悲痛,經營出亮麗的後半生。近年來又致力於幫助中老年婦女,回顧人生能和解無憾,迎接樂活幸福人生。 台北晚晴成立始末 1984年,東吳大學林蕙瑛副教授集結了十幾位離婚婦女,成立非正式的組織「拉一把協會」,當時成員多處於婚變初期,家庭主婦居多。由於資源匱乏,加上許多成員的情傷未癒,因此,成立初期只能給予求助婦女心理支持,讓姊妹們有一個可以被傾聽心聲的地方。 當時協會對內定期舉辦演講、聚會,心理協談;對外,由負責宣傳的施寄青積極在各地生命線、文化中心、民間團體演講。在眾家姊妹「校長兼撞鐘」的團隊合作下,拉一把協會在1988年轉型成立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下稱台北晚晴)。 20多年來,台北晚晴不只是離婚婦女的家,許多已婚、單身婦女也認同台北晚晴服務女人的理念,陸續加入。在台北晚晴的大家庭裡,姊妹不僅相互扶持,而且在心靈上相互學習成長。…
作者:
王鶯璇
頁數:
82
11月13日,台灣國光劇團新編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票房滿座,盛況空前,演出後全體團員謝幕三次,成功地為許多人開起了美好的「人生第一場崑曲」。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江濤、北京市台聯副會長鄭大、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得意典藏董事長李翰瑩、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曹穎及《梁祝》主創人員等出席了活動。 纏綿悱惻的梁祝傳說可謂膾炙人口,許多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部經典愛情名劇,其中黃梅調電影尤其風靡華人世界,越劇《梁祝》和川劇《柳蔭記》也很具知名度,京劇則曾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的版本,尤以從川劇移植的《柳蔭記》和程硯秋晚年名作《英台抗婚》流傳最廣,而《山伯英台》更是台灣本地歌仔中所謂的「四大齣」之一。 歷史更為悠久的崑曲,卻始終未見梁祝的演出,只留下了文本《柳蔭記》,據說在上世紀三○年代周傳英曾經演過當中〈訪台〉一折,現在此劇也已經在崑劇舞台上失傳了。而國光的《梁祝》不但填補了崑曲傳統名著中的空白,更是梁祝首度的崑曲完整舞台演出。 「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編劇,李小平導演,台灣大學戲劇所特聘教授王安祈擔任藝術總監。2012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由國光劇團第一小生溫宇航、北方崑曲劇院花旦魏春榮在台北首演。歷時三年後,「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北京首演,受到觀眾極大的歡迎,觀賞當中不乏年輕人。 曾永義教授曾與國光合作過京劇《鄭成功與台灣》、《牛郎織女天狼星》,此次第三度合作,劇本卻是崑曲,崑曲以典雅瑰麗的文辭著稱,難度頗高,但在曾教授筆下顯得更有神、更流暢了。…
作者:
吉心如
頁數:
84
如果穿衣服可以混搭展現個人風格,那麼喝茶可不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即興混搭各種原味茶,創作獨家配方的私房茶?不二堂創辦人林榮國提出以「混茶」為概念的創新文化體驗,不僅拓展舌尖上的新風味,也享受品茶的玩心童趣。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有「茶禮即國禮」的說法,清朝皇帝乾隆便曾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華人生活相當重視飲茶行為。然而講究茶葉、茶水、茶具及沖泡的過程放在現代社會,就像套在孫悟空頭上的金箍咒,難免令人嫌麻煩而與品茗保持距離。「混茶」則開啓一個「喝茶新時代」,用新的喝茶形態讓人體會茶的新面貌。 混茶 物要盡其用 林榮國告訴記者,「混茶」有兩大核心精神:物盡其用以及改變標準。台灣茶產業長期存在純、稀有、單一茶質迷思,1000片葉子,嫩芽可能只有50片可用,950片就這樣被浪費了。如果一罐茶葉能將一顆茶樹,甚至來自不同產區的嫩葉、中等葉、粗老葉適當調配,讓專業人士調合出全方位的品質,關照全方位的生態,茶產業才能更長久。…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