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NO. 25 │ 台灣如何避免經濟邊緣化

2015年9月|NO. 25 │ 台灣如何避免經濟邊緣化

 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的談話,顯然經過公關高手的打磨修飾,旨在平衡日本國內外各方的關切。然而,該談話發布後,便引來海內外輿論和評論家的批判撻伐,認為安倍「避重就輕、曖昧不清、毫無誠意、欲蓋彌彰、粉飾罪行」。本文將引述「安倍談話」原文,逐一批駁該談話的「八大謬論」。 一、日俄戰爭鼓舞亞非人民 「安倍談話」開篇並未直面日本在二戰所犯的侵略罪行,而是先指出「一百多年前,以西方國家為主的各國的廣大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其帶來的危機感變成日本實現近代化的動力」,「日俄戰爭鼓舞了許多處在殖民統治之下的亞洲和非洲的人們」。安倍的邏輯是日本代表亞非國家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好似將自己擺到了受迫害和正義的一方。 然而,日俄戰爭實際上是兩個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國家在中國東北侵略和爭奪在中國的特殊利權的戰爭,兩國部隊所到之處均強搶中國百姓的耕牛和糧食,強拉中國平民作為運送彈藥的勞役,大批東北同胞被雙方視為間諜而殺害,冤死於兩國侵略炮火之下者難以計數。日俄戰爭荼害中國人民,日本帝國主義之心昭然若揭,又何來鼓舞亞非人民之說? 二、…
作者: 王正 頁數: 54
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除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之外,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也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陝北洛川會議上,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全民抗戰路線,從而決定深入敵後,建立敵後游擊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人民軍隊(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從過去的正規軍和陣地戰轉為游擊軍和游擊戰,其任務是牽制、消滅日本侵略者,在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洛川會議後,八路軍、新四軍投入抗日戰場,配合友軍作戰;同時在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直接威脅著日軍的戰略後方,使日本侵略者陷於敵後游擊戰爭的泥沼,拖住了日軍的西進、南進、北進步伐。 以下以八路軍在華北的抗戰為例,用史料統計數字來說明。 一、抗戰初期…
作者: 陳佳 頁數: 58
為了樹立新的經濟秩序和規則並與中國積極推動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別苗頭、打壓亞投行順利成立的銳氣,美國和日本在7月24到31日於夏威夷舉行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60
釣魚台列嶼既是台灣的附屬島嶼,也是台灣海峽兩岸漁民的傳統漁場。120年前清政府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曾導致釣魚台列嶼連同台灣一起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50年。儘管如此,釣魚台列嶼作為台灣傳統漁場的地位和事實並未改變。這可以從此側面證明,釣魚台列嶼的確是台灣的附屬島嶼。 釣魚台列嶼曾在日本占領台灣後,從1896年9月起被租借給古賀辰四郎進行殖民開發。但是,這些島嶼距離日本本土很遠,又和琉球群島之間隔著一條又深又寬的黑水溝(沖繩海槽),所以日本殖民開發除了毀滅性地搏殺島上的信天翁以外,並未能充分利用釣魚台列嶼海域的漁場。而台灣漁民則一直在這海域維持作業。即使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釣魚台列嶼海域也仍然是台灣漁民捕獲鰹魚的傳統漁場。當時日本設立的台灣總督府實際上也認可這一點。 不管釣魚台海域在上個世紀中被日本人占領,還是被美軍劃為東海靶場,或是在二戰後歸還中國。在這一段歷史的演變中,都可以看到台灣漁民實際上主導著釣魚台海域的經濟作業。這樣的證據無關石油的發現與否,也無論美國在釣魚台主權上如何閃爍其辭,都沒有影響到台灣漁民在釣魚台海域的一貫作業,這也成為釣魚台主權屬於中國的重要證據。 日據時期台灣漁民的作業 1895年日本利用《馬關條約》殖民台灣後,最初把釣魚台列嶼劃歸沖繩縣管轄。但是,從遙遠的沖繩那霸或是八重山群島前往釣魚台捕魚成本較高,風險也高。因此,釣魚台海域並沒有成為琉球漁民的重要漁場。…
作者: 賴奕佑 頁數: 63
自大陸強勢推動反腐以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簡稱中紀委)備受關注。以紀委為主體的紀律檢查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的內部監督制度,他們依據黨紀對擔任黨領導職務的黨員進行「違紀監督」,違法行為則由國家機關依據國法進行「違法監督」。實際上,大陸國家層面有更為系統的國家監督機構,他們才是國家監督的主體,發揮著日常監督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能。 大陸國家監督的架構 西方國家依據三權分立原則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通常監督權由司法機關來行使。一是監督立法機關,西方的憲法法院可以對立法機關的違憲行為進行審查;二是監督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依法可以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此外,立法機關也有監督權。在總統制國家,立法機關可以彈劾總統,在議會制國家,立法機關可以對政府投不信任案。不過,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行政機關也可以制衡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 與西方國家不同,大陸依據「議行合一」原則,確立民意機關(立法機關)的最高地位。在中央一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代表人民享有最高權力,是最高權力監督主體。從權力結構來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產生「一府兩院」(中央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一府兩院」進行監督。但是,「一府兩院」不能監督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這與西方國家的「分權制衡」原則根本不同。當然,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也要接受監督,縣及縣以下的各級人大主要由人民群眾直接監督,縣以上的各級人大由下一級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共同監督。 大陸的這種權力(包括監督權)配置主要有以下考慮:…
作者: 李龍 頁數: 66
萬事開頭難。中國近代海軍建設肇始於同治初年(1862-63)的阿思本艦隊,但不幸夭折,首遭重挫。 清廷向英購艦有多重目的 中國近代海防海權建設溯源於林則徐、魏源這些經歷1840年鴉片戰爭這一代。他們深切體認到中國之敗,直接敗在英國的船堅利炮,木製戰船,遠非其敵。有鑒於此,魏源在其中國近代海防建設的經典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謀略。20年後,在第二次的鴉片戰爭裡,中國水師再遭英法聯軍的海軍痛擊,「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謀略,上升為同治中興、推動自強運動這一代富國強兵的指導思想。 這時,由於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改行與中國合作,夷禍雖然稍息,但太平軍的內亂卻有越演越烈之勢。1861年冬天,李秀成攻占了帝國的經濟財賦中心紹興、寧波、杭州一帶,兵鋒直指上海。而且盛傳太平軍正向美國洽購堅船利炮。清廷得知後十分驚恐,一旦太平軍也擁有堅船利炮的利器,後果不堪設想,勢將危及大清的社稷江山。 時任代總稅務司的英人赫德…
作者: 龔忠武 頁數: 70
蜚聲國際、聞名中外的武俠大師金庸,其所著武俠小說系列在所有華人社會已成為共同的語言。不但小說暢銷,歷久不衰,成了老少咸宜的精神糧食; 由小說改編的電影、連續劇,迄今仍一再重拍,歷久彌新。金庸老當益壯,還在其故鄉浙江大學絃歌不輟,莘莘學子望風影從,古今中外恐不出第二人。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金庸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第56頁第2回江南七怪,竟出現了一個似小非小的錯誤: 包惜弱兀自心神不定問道;「這封信是什麼法寶?怎地做官的見了,竟怕成這個樣子。」 顏烈笑道:「本來我又管不著他們,這些做官的自己沒用。趙擴手下盡用這些膿包,江山不失…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73
這一切都從2010年10月開始,我到行政院婦權基金會參加了一場「北歐社會福利」座談會,主講人之一是一位年輕的芬蘭女性人類學家Taru Salmenkari。 許多年來,北歐的社會福利制度在台灣都被引為標竿,公共論述造成「北歐各國政府做到了從搖籃到墳墓無微不至的照顧」印象。基金會事後公佈的座談摘要也明白寫道:「社會福利制度會照顧老人」。但是我卻在演講中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訊息,北歐福利制度似乎不若傳說中的完善。 事後我與Taru保持聯繫,她認為我們對北歐的印象停留在景氣較佳的80年代,但社會現實早已改變。她說她的祖父母生於二次大戰以前,生活艱辛,但以依賴福利為耻;父母生於戰後,社會主義當道,福利不斷增加,他們也理所當然認為政府應提供所有服務,安然享用社會福利;但到了她這一代,已經面臨財源困窘,求職不易的困境,朋友們多半在短期工作之間流浪,對社會福利的前景也不抱太大期望。 Taru改變了我對北歐社會福利的想像,也開啟了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開始更認真研讀有關的研究,因此認識了芬蘭偉斯屈萊大學(…
作者: 顧燕翎 頁數: 74
現代婦女基金會28年來,持續為弱勢婦幼爭取更安全的明天,希望有一天,婦女不再受傷、寶貝不再哭泣… 現代婦女基金會原是為協助婦女適應現代社會的變遷成立的,沒想到當時來到本會求助的,卻是許多身心受創的受暴婦女,她們在暴力的侵襲、心理的恐懼和經濟的匱乏下,求助無門。在婦女保護意識仍混沌荒蕪的1970年代,沒有法律保障,也沒有協助的系統,家暴、性侵害案件人人避諱,受害者還需面對社會無情的指責,二度、三度傷害接踵而來,卻是不能說的秘密。於是我們開始投入婦幼安全的保護工作,一面接受個案求助,一面進行法律制度的建立。 扶助受暴媽媽及孩子 「要不是妳們不離不棄,我跟三個孩子,恐怕早已不在世上了。」曾是受暴媽媽的小恩說。當時小恩的案件通報進來,社工不時去電關心,並希望提供協助,但全被小恩拒絕,甚至被臭罵一頓。 「一次家暴後,我帶著孩子無處可去,他又威脅要傷害我娘家的親人,我很猶豫要不要離開、要不要接受現代婦女基金會幫助,我真的很怕被前夫知道了會讓我的生活更慘。但社工從未放棄,不管我拒絕幾次,妳們都很有耐心不間斷與我聯繫;五年後我才卸下心防,告訴社工我的處境…。」於是社工和小恩討論安全計畫,討論著如何自我保護的方法,並安排了緊急庇護,幫助小恩和孩子找到暫時居住的地方,也協助聲請保護令,讓夫家不敢再騷擾和傷害小恩。…
作者: 吳姿瑩 頁數: 78
有水不知無水之苦,無水苦境對水卻有著過度的渴望。這是當代社會主義體制與資本主義體制經歷長期演進之後的寫照:經歷幾千年集體主義的中國,引進西方市場經濟之後,對個人自由主義有著過高的憧憬;於此同時,承繼並發揚傳統西方資本主義的美國,在運行200多年後的金融資本主義下,逐漸產生了「異化」現象,對著集體主義的治理也有著深厚的迷思。 最近,曾經來台研習的大陸研究生,透過電子郵件,要我釐清公民意識概念及其間的關係。針對此請求,我簡單解說如下。 所謂「公民意識」,乃近代西方個人自由主義的產物。因為現象的主體是意識,顯然是立基於個人的認知。認知什麼呢?認知個人在外在生存網絡中的身分定位;Michael A. Singer在《不受限制的靈魂》(The…
作者: 楊志誠 頁數: 80
在此提出幾點對中國共產黨政治改良的建議,但提出前,首先談談必須要進行政治改良的兩個原因。 第一,在《哥達綱領批判》(Critique of the Gotha…
作者: 陳達威 頁數: 82
藝術跟生活有什麼關係?香港當代藝術跟台灣民眾生活又有什麼相干?今年「香港周」節目之一,由香港藝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首次合作的「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即透過香港藝術與台灣社會對話。 香港周由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主辦、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協辦,標榜沒有固定模式,每年由不同藝術團體主動提案,呈現香港當代藝術多元面貌。今年邁入第四屆的香港周,以「繼往開來,活在當下」為主題,節目包括「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在內的三個大型展覽,涵蓋當代藝術、文學和建築;另有三個表演節目,由戲劇至舞蹈,以至音樂,以及一場藝術論壇。 房價高是港台共同心聲 「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即日起於台北當代館展至10月11日,展出香港八位藝術家從香港社會文化和個人生活體驗出發,創作的13組裝置藝術,表現港台兩地或異或同的生存感受和社會經驗。 比如文晶瑩的作品「食左我隻居?」,便是有感港台兩地同屬寸土寸金,想要擁有一間屋談何容易。文晶瑩將展區化成地產鋪並一分為二,一邊擺放幾百個「金磚」砌成的金字塔,但「金磚」並非用真金所鑄,是用金色卡紙包裹着白米,紙上寫有「樓房是必需品,不是金磚」;另一邊展區提供紙磚卡紙給參觀者填寫,為了買房和付房貸放棄了什麼,例如夢想、陪伴家人時間等等。展畢,這些「金磚」將免費送給參觀民眾。…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84
7月20日上午,安徽省利辛縣舉行李奇茂美術館奠基暨捐贈簽約儀式。國際著名水墨畫大師李奇茂和夫人張光正女士,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賴永海,亳州市委常委,亳州市文化旅遊局局長懷穎,利辛縣委,以及台灣、北京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山東等地書畫界、企業界人士和李奇茂親屬及利辛縣各界群眾500多人,參加了李奇茂在大陸的第四個美術館奠基暨捐贈簽約儀式。 利辛縣李奇茂美術館座落在利辛縣城鳳鳴湖公園,計畫總投資近3000萬元,總建築面積近6000平方米,含書畫展廳、收藏品展廳及相關配套設施。該館建成後必將成為利辛文化的新亮點、藝術的新名片、展示的新平台。 李奇茂是安徽省利辛縣西潘樓鎮人,出生於1925年3月22日。年輕時赴台,歷任復興崗學院教授、國立藝術學院教授、美術系主任、韓國橝國大學教授、美國波特蘭中國研究院董事長、聖荷西大學教授、北加州大學教授等。美國聖荷西大學設立「李奇茂教授藝術基金會」、舊金山市訂每年11月29日為「李奇茂日」,成為台灣獲此榮譽第一人。李奇茂以水墨畫出名,在全球各地舉辦過數百場展覽。 李奇茂在美術館奠基暨捐贈簽約儀式上說,我是在利辛縣西潘樓李張莊出生,在利辛縣這個土地上長大,這裡的水把我養大,這裡的兄弟姐妹照顧我長大,雖然我到過世界很多地方,但是我的心永遠在利辛,永遠感到做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做一個安徽人的驕傲。雖然我在海外遊蕩多年,現已白髮蒼蒼,可是我永遠是安徽利辛縣的一份子。今天家鄉給我建美術館,我認為它是全縣160多萬人民的美術館。 李奇茂還表示,這個美術館建成後,將捐贈一批精品字畫和文物,讓利辛「李奇茂美術館」成為全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美術館。李奇茂在儀式上,同利辛縣人民政府簽訂了字畫和文物捐贈協議。簽字儀式後,李奇茂夫婦及市、縣領導、出席來賓共同為李奇茂美術館奠基。
作者: 吉心如 頁數: 86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