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NO. 23 │ 美國為何「看好」蔡英文?

2015年7月|NO. 23 │ 美國為何「看好」蔡英文?

  《日本必敗論》一書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先師朱雲影教授(1904—1995)在重慶發表的名著,由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印行,作者自署脫稿時間為1940年3月。 我們知道1940年即民國二十九年,是自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四個年頭,也是抗戰進入艱苦的第二階段。這一年汪精衛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甘心作日本的傀儡政權,與重慶正統的中華民國政府相對抗,令國人同感憤慨與震撼。在國際方面,日本與德、義結成同盟國,氣燄高漲一時,而為了向日本示好,法國封閉了滇越鐵路,英國則封閉了滇緬鐵路,使抗戰的根據地陷於孤立的威脅,這些事件的一再發生,對於抗戰的前途不免蒙上一層陰影。 雲影師此書的適時推出,鼓舞了艱苦抗戰的民心士氣,堅定了全國同胞抗戰必勝的信心。五年後日本侵華軍,果然無條件地向中國政府投降,雲影師大作的預言果真實現,這就不能不令人佩服此書的分析是多麼的精準,雲影師的學術功力是多麼的深厚。 雲影師的《日本必敗論》,並不是一般「抗戰口號」或泛泛的抗戰「八股文」可比,此書大部分根據客觀的日文資料,分析日本軍力、國力的弱點,戰略戰術的錯誤,以及國際環境不利於日本,而反利於中國的形勢。由於日軍在表面上占領廣大的中國領土,實際上則陷於進退失據的泥沼之中,而且中國出現全民族空前的大團結,他從各項資料分析,日本必將走上失敗之路,中國的抗戰終將贏得最後勝利。…
作者: 王仲孚 頁數: 52
古坑咖啡 鐵國山谷戰骨多,風雨猶傳擊鼓歌; 祖輩屍埋紅土地,義民魂駐舊山河。 巨凶已受核彈誡,餘孽更應網罟羅; 獨啜咖啡味苦澀,彎弓橫槊待干戈。…
作者: 陳欽銘 頁數: 54
制度文明是人類文明形態之一,指人類創造的規範行為、治理國家、調節社會關係乃至國際關係的思想、規則及相應機構。自從有了人類,就有勞動生產及勞動生產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組織,制度文明也就開始孕育。制度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中國與西方在制度文明上差別顯著,從根本上說係因兩者最初的生產方式不同。 研究表明,大概距今一萬年前,人類有了所謂第一產業,其內部又可大致分為遊牧和農耕兩大類。 約五千年前,由高加索地區向南遷徙的遊牧民族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農耕民族發生碰撞,進而與地中海東岸的航海民族接觸,逐步形成愛琴海文明,並於西元前後用數百年的時間,藉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征服了歐洲,而近代歐洲征服了世界。這是粗線條的西方文明,包括制度文明的發展路徑。 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經常面對食物、氣候、疾病、戰爭等嚴酷的生存環境,面臨生命的不確定,並因此養育了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一是篤信神明,且因戰爭需要和帝國出現,漸從多神信仰走向單一神信仰,猶太教、基督教都產生於地中海東岸。二是集體行動要求嚴格分工,導致社會分層和個體獨立,既催生守紀習慣和法治精神,又滋養自由觀念,提供了階級、利益集團,政黨及選舉的土壤。三是崇尚武力,慣於征服,在掠奪與反掠奪中或擴張或敗亡。從十字軍東征到全球殖民,從兩次世界大戰到冷戰後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戰爭,都可看到尚武和征服的幽靈。四是長於貿易,商業發達,講究規則和契約。大航海、工業革命、投資和貿易自由化、社會契約等皆與之相關。五是為方便與他族交往,易於明白和記住各自的話語,催生了簡約的字母文字。今天西方字母體系追根溯源就是來自遊牧的閃米特人發明的字母體系。…
作者: 賀之軍 頁數: 58
反課綱活動轟轟烈烈。到底反什麼? 反對者理由一,程序黑箱違法。「反洗腦課綱學生陣線」說:「檢核小組於法無據卻可以主導課綱。」事實上,教育部2013年8月1日台教授國部字第1020073427號函,請國教院對課綱評估。國教院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28條規定,視業務需要組成檢核工作小組。此外,小組僅有建議權,無直接調整課綱之權責,現行課綱非由檢核小組直接修改。故「於法無據」及「主導」皆不正確。 課綱微調程序,2014年7月22日經由監察院調查認定並無違法。反對者所言違法,並非指課綱微調本身、檢核小組、微調內容等違法,而是法院認為教育部應公開委員名單及投票紀錄,否則違背政府資訊公開法。該案仍在上訴中。不過,委員名單公開與否,並不有損課綱微調的「內容真實性」。 反對者理由二,政治黑手介入。如台聯黨團直言,檢核小組被「中共統戰系統」把持,教育部「已經成為中共在台統戰教育部」。事實上,反對的教授及團體,看似中立,多主張台灣獨立,反課綱高中生諸多網頁更直接宣傳台灣不屬中華民國,這才是最大的政治介入。其次,僅因有委員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便辱其為「紅鬼」,不論其修正課綱內容之正確性,是對人不對事的因人設事。 反對理由三,修改內容去台灣化、竄改歷史。事實上,新增的課綱內容增加台灣民眾勇敢抵抗外敵的英勇事跡,如林朝棟抗法、羅福星抗日,諸多台灣人參與民國建立、北伐、抗戰及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更新增台灣人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提升台灣人的貢獻。…
作者: 侯漢廷 頁數: 62
又是鳳凰花開時節,我服務的學校有陸生來台就學,如今完成學業穿上學士服參加台灣畢業典禮,他們心中的歡愉可想而知。筆者除了恭賀與祝福外,同時聯想到兩岸四地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及未來競爭力。本文是以筆者的實地教學/講學/演講/座談經驗為基礎,對兩岸四地的大學生作個宏觀的評比,但限於篇幅,只能談些重點。 台灣大學生素質下降 先談台灣的大學生。30年前我由美國回到台灣,在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及政大東亞研究所任教。當時這兩個研究所每年分別都有一、二百人報考,錄取不到十分之一,考進來的都是最優秀的學生。這兩個研究所的博士班都有外國留學生,我開的是必修課,上課之前同學比教授先到課室,我用英文講授,同學專心聽講並作筆記,我規定學生每兩周須看完一本指定的原文專著,並寫成讀書報告呈交。從他們的上課筆記及讀書報告看來,他們(包括韓國博士生)的知識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畢業之後有的到歐美或大陸再修一個博士,如今也都是學術界的後起之秀,韓國生拿到學位回去後多在韓國各大學任教,表現也優異。 我在中山大學時,成功大學剛成立政經研究所,應聘兼課,我的印象是學生素質不錯,上課勤奮,畢業後有的去國外留學,有的在台灣讀博士,可見頗有競爭力。後來也曾在中國文化大學大陸所開課,我發現有的學生勤勉用功,有的開學第一堂到課,學期結束最後一堂到課,其餘見不到人影。 隨著教改政策的實施,大學數量如雨後春筍,許多專科、技職學校改為學院,再升格為大學或科大,一個小島居然公私大學多達160餘所。從人口與地理面積看,這數量是驚人的,然而由於少子化,讓許多大學招生不足,幾乎人人都可進入大學就讀,但是學生素質也就這樣在下降中。我曾開授一學期大學部的課,學生遲到早退有之,上課玩手機有之,喝飲料吃東西有之,趴在書桌上睡覺有之,真正聽課者寥寥無幾。第二學年我就不願在大學部授課。…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63
銀領協會祕書長楊培珊目前任教於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大學念的是外文系,卻在出國深造時選了社工系,又以老人學為她的研究領域,學成後回台,除教書外,也積極參與老人服務工作。 楊:換跑道投入老人工作 我最早接觸的社會工作是在做部落工作時。我大學寒暑假都在山上帶小朋友的寒假班、暑假班,1980年代早期部落尚未開發,交通很不方便,所以我都直接住在部落的村子裡,等於是一種家庭工作。 部落裡的家庭都是老人、小孩多,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學習專業的社工。去美國念社工時,學校要我選擇領域,我想到爸媽老的時候我最好能知道怎麼照顧他們,所以選了老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文化上照顧父母是子女的責任,所以對我也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影響。 1986年我大學畢業,工作一年後出國,大家都對我要去讀社工,特別是老人學,感到驚訝,因為1987年台灣尚未進入高齡化社會,一般人不認為老人有什麼好學的。但我還是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念社工,那邊老人學很強,我得到很多專業訓練。1997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台。…
作者: 陳羿潔 頁數: 66
孫立德先生,高齡96歲,仍擁有一個健康硬朗的身體,訪談這天,他獨自騎腳踏車來到伯朗咖啡館,從走進來到坐下來一起吃飯,展現出不疾不徐、從容自在,相較之下,我顯得急躁、緊張與不安。 「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待會再好好的聊!」孫董事長打斷一手拿著三明治、一手翻著資料,嘴上還滔滔不絕的我,接下來約20分鐘,我們就靜靜地品嘗著食物。對孫董事長來說,沒有所謂的養生之道,他有自己的一套哲學思考,他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享受人生。「擁有就會害怕失去,懂得比擁有更享受。」 孫:接受先天  努力後天 人生出來就分成一個先天、一個後天。先天,我們管不到,父母以前給我們什麼,甚至於以前祖父母給我們什麼,我們只有接受。有的人基因比較好,有的人遺傳某一種疾病。我一共有五個兄弟姊妹,最後就剩我一個,早年孩子常常生病,我算是拚出來的。有人問說老孫你吃了什麼東西,我說最好就是雞蛋,天天吃蛋炒飯啊!…
作者: 陳羿潔 頁數: 68
李敖是我台中一中和台大歷史系的學長,早在我念高二時就跟他見過面,在他台中市太平路的家-台中一中教職員宿舍,包括段鍾潭(滾石唱片公司總經理)、程萬春(長庚醫院嘉義分院主治醫師)、趙國慶(旅居美國,為電腦軟體專家)、唐中南(藝術家)和我等五位同班同學,經常圍坐沙發,聽他天馬行空地高談闊論,對他崇拜不已。 記得李敖曾說「手段即目的,朋友也是敵人」、「 北洋軍閥比國民黨更尊重學術、更有言論自由」等驚世駭俗的見解。後來我把歷史系作為第一志願,或多或少是受他影響。《李敖回憶錄》兩次提及我與他的交往經過,觸動我詳述這段陳年往事。 我是先認識李媽媽張桂貞的。高二時,我賃屋在國文老師陳聯璋家,有一次遇到當時任職於台中一中訓導處的張女士來陳老師家串門子。我冒昧地拿著李敖的著作請她簽名,這突來的動作把她嚇了一跳,但當她知悉我當時就搜盡李敖的禁書後,從此結為忘年之交。 李媽媽當時約50開外,打扮摩登入時,丰姿綽約,頗有北方貴婦人儀態,任職於一中訓導處,每天負責登記統計、通知學生出缺席和請假事宜,因此和學生關係本就比較密切;而李爸爸李鼎彝曾任台中一中國文老師,已去世一些時日,李媽媽獨居在偌大的日式宿舍,稍嫌孤獨淒涼。後來每當她北上與李敖相聚,就把家中鑰匙交付予我,並在冰箱裡存放不少食物,要我自行取用,而她往往一去大半個月,她家就暫時成為我的書房兼臥房。…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70
美國從2014年8月密蘇里州小鎮佛格森(Ferguson)開始,一連串的白人警察殺黑人事件上了頭條新聞。緊接著,克利夫蘭、鳳凰城、紐約、巴爾的摩也相繼發生類似事件,這引起世人注意。就在此時,哈佛大學在審核新生入學時,不成比例地取消了華裔申請人的入學許可。這種不公平的決策,令人大嘆一個自命公平正義的泱泱大國,竟然做出此種違法之舉! 事實上,美國歧視華人的入學政策早在1960年代末期即開始。詹森總統頒布的行政命令「落實計畫」(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規定人民有同等的工作、求學機會,日後卻受到自由派社運人士的要求,將此計畫修正為僅給黑人及西班牙語後裔此權利,而將白人和亞裔排斥在外。1978年聯邦最高法院還將該法判定合乎憲法精神。其後美國許多州廢除執行該法。如今竟又產生此現象,足證歧視華人的情形仍存在於當代的美國社會中。而早年美國華工的悲慘命運,更證明美國人歧視華人自古有之。 離鄉背井:航向新大陸…
作者: 李本京 頁數: 72
凡欣賞過韓必省先生繪畫、書法作品的人,都會感覺到有一股濃濃的傳統氣息撲面而來。很多方家大擘,比如馮驥才先生等等,都認為韓必省的藝術創作,門門都是有所「宗」的。比如其工筆動物,言之靈動天趣、絲毛肖妙,所宗乃津門巨匠劉奎齡劉繼卣云云;其山水大卷,納南北之長,似從吳門走出,中有沈周、黃公望的影子;其花鳥小品筒約而雅,或蓄八大之神氣,或變苦禪之法度。而如書法中之隸,則根植漢隸魏碑,復從劉炳森中變來…… 其實,韓必省的這些宗師,除了劉炳森外,多是古人,奎齡繼卣父子雖非古人,但在韓必省來津習畫時也已作古去了。所謂宗師,原不過是景仰和私淑而已,當然,這也就是我們的傳統了。 真實的韓必省,是地地道道的自學成才,是實實在的草根大師。他出身寒門,並非生自顯赫書畫世家,得秉所謂家學真傳;他原習國學,也未進過藝術學府,成就所謂院校流派。他的畫、他的字,是一筆一筆在津門的斗室中練出來的。他的功力、他的藝趣,是一張一張被市場容受了的。 民國一代文宗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言,成大事業、大學問乃至大藝術家者必歷三個境界。其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北宋晏殊《蝶戀花》)。這個過程是孤獨的、是痛苦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空虛和悵惘。想當年,韓必省仄居在津門的斗室中,泡麵充饑,苦苦求索,他為數年找不到動物皮毛的畫法而懊惱,為打翻茶碗,偶得「濕絲毛法」而狂喜。在求藝的「天涯路」上,他焉知會有今日果?然而,他是在孤獨甚至是無望中走過了這一程,達到了這一境界的。  其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蝶戀花》)。這個過程是明確了目標後的苦熬,無怨無悔的苦熬。看過韓必省《五百羅漢圖》的人,都會扼腕為之歎息:「成就一個畫家竟是怎樣!」十幾米的長卷,遊絲般的勾線,密密匝匝,年復一年,竟是這樣伏案勾來。即是現在亦然,韓必省的《百猻諧樂圖(俗稱百猴圖》一搞就是十個春秋。用《紅樓夢》的「好了」歌唱:「人人都說這畫兒好,衣帶不寬不了了」。…
作者: 李爾山 頁數: 76
在這裡,我只讀瓦歷斯‧諾幹(泰雅族)的兩首詩。 〈山櫻花:1901〉 〈山櫻花:1901〉是瓦歷斯《霧社事件》詩輯中最為婉約淒美的一首。這輯詩可說是作為泰雅族人的瓦歷斯,對其民族的英勇事蹟的詩敘述,而每一首都附有「本事」,幫助讀者了解其歷史背景。 詩人在〈山櫻花〉中,雕塑出一位使人心疼的、蔑視殖民者的少女形象。詩人透過前三節七歲的Hajun與末節多年以後的她,輕描淡寫地暗示出時間的推移,事件(人止觀之役)過後,面對「所有櫻樹下都站著日本警察」的嚴肅情境,「如常刮山鹽青」,不予理會,Hajun淒美不屈的少女英姿不變。 詩內涵是Hajun上山採山鹽青,為家人治病的情境。這情境的選擇,深得歷史的要素,表達了當時日本殖民者「鹽禁」以控制被殖民者生活的事實,同時表達了原住民山野的求生能力與治病習慣:鹽可以消毒傷口,似乎暗示事件裡原住民在抵抗中的受傷。詩中並沒有一字對殖民者的直接控訴,而是以Hajun不理會他們的少女形象,來襯托殖民者的不義闖入與良心上的荏弱。詩人以近乎民謠迴環式的詩節結構來鋪陳詩境,而藝術經營最深的則是與此結構相呼應的象徵處理。前三節都以「三月的櫻花樹怎麼xx了?」開頭:…
作者: 古添洪 頁數: 78
桂林山水甲天下,舉世聞名,而不遠的靈渠卻乏人問津。靈渠是灕江的源頭之一,秦始皇鑿靈渠而定嶺南。沒有靈渠,今日的兩廣真不知所歸何方 ?兩千多年人世滄桑,靈渠風韻依舊。 靈渠沿革 靈渠位於廣西與湖南接壤的人稀地疏區域,由桂林乘車北上,一路青山秀水,風光明媚,一個多小時便到了興安縣城。興安位於湘江上游支流海洋河之畔,乃是靈渠由湘江連接灕江的東端,也就是湘江與靈渠交匯之處。下車後首先參觀了四賢祠,這裡祭祀秦代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及防禦使魚孟威等四位對開鑿、維護靈渠有功的先賢。展覽室陳列了靈渠的模型及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之時,當今湖南南部、廣西東部及廣東為楊越及駱越等南越人民的生息之地。南越文化未開、部落分散,處於漁獵及簡單農耕社會階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著手經略南越,派屠睢大將於西元前218年進兵嶺南。當時嶺南氣候炎熱潮濕、山高林密、瘴霧遍地、毒蛇猛獸橫行,進軍十分緩慢。最困難的乃是糧草補給,路途遙遠、山河阻隔,靠肩挑背負,困難重重,以致戰事連連受阻,對峙了三年,屠睢不幸陣亡。 當時負責運輸糧草的史祿,了解到長江水系支流湘水的發源與珠江水系支流灕江的發源相距不遠,遂籌畫開鑿靈渠,連通湘江和灕江,借舟楫之便漕運糧秣。 秦始皇33年(西元前214年),靈渠完成,長江流域的糧草可直接運到番禺(今廣州)。始皇遂平定了嶺南,使其納入中國行政統治之下。他又從中原調動50多萬戍卒,令他們定居嶺南,鼓勵他們與當地越族雜居通婚,使中原文化與南越文化融合。…
作者: 卜一 頁數: 82
早期人類生活在地表,就嘗試描述分布在地表上的景物,俗稱「地誌學(Topology)」,這與象徵思考的哲學同為人類古老的學問。 古希臘時期各城邦不斷地向外出征、擴張領土,士兵看到許多異土采風,因好奇而刻意觀察、採集、記錄,這也是最素樸的知識。當然,因存在對世界認識不足,而產生想像、粗淺的見解,如那時普遍持地平說,認為腳下地球是個漂浮在水面的盤子,赤道則是燃著火樹的煉獄。但有些古希臘學者認為作為人類家園的地球,應該是完美均衡的球體,如畢達哥拉斯,但這僅止於邏輯推論。直到亞里斯多德抬頭看到月蝕現象時,他注意到月球上的陰影線條為弧形,他猜測那是影子,繼而發問「弧形從哪來」,遂大膽假設那是地球的影子,最後推定地球為圓形,此即地圓說。這在當時引來一陣質疑與訕笑,人們說,「若我們腳下土地是圓的,那另一側的人們不知會掉到哪裡去?」 可想見在知識生產的過程中,今之理所當然者,在那時是多麼了不起的知識萌芽。類似的知識推進,到了16、17世紀地理大發現有了跳躍性的發展,原因是殖民地的經濟掠奪需要更準確的資料,也象徵了科學化的開端。 是空間還是地方? 地誌書寫首先碰到的問題,是需先釐清描述對象是空間(space)還是地方(place)?空間像是個容器,可以丈量、標準化;但地方卻是人與土地活動、情感交互作用下的產物,因應不同人的參與、觀看、記錄角度,而被書寫者與在地人共同生產成「地方知識」,一個地方被動態地認識、賦予知識,而非僅僅是靜態、等待解讀的容器。…
作者: 葉志杰 頁數: 86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