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NO. 31 │ 中美南海對峙白熱化

2016年3月|NO. 31 │ 中美南海對峙白熱化

新春以來,政壇上的兩件事引起熱議。一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為新會期的優先法案,並針對先前版本進行調整,「回到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上」,此舉被視為「對北京善意的表示」、「蔡英文落實對選民維持現狀的承諾」。二是蔡英文公開駁斥李登輝新書《餘生》中所說的「釣魚台列嶼不歸屬台灣」。 事物轉變必然有一定的客觀規律。以兩岸現狀來說,在兩岸兩會復談且簽署23項協議,陸委會與國台辦負責人會談四次並開通了兩岸熱線,「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陸客每年來台超過400萬人次,大陸發行卡式台胞證,陸客得以在台中轉等等之後,兩岸的「現狀」已與八年前大不相同了。作為新任領導人,蔡英文若不想讓台灣人民的獲利或便利得而復失,讓台灣的經濟更形惡化,她與民進黨能不轉彎嗎? 同理,馬英九1月底不顧美國的反對親訪太平島再度宣示對太平島的主權,加上李登輝的「釣魚台主權說」一出立即遭到宜蘭、蘇澳漁民的強烈抗議,蔡英文要想避免被批評還未上台就「喪權辱國」,當然得棄李登輝,表示「釣魚台屬於台灣」。 在兩岸關係中最為突出的「現狀」,當屬習近平這兩年來一再表明的「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中」。蔡英文想維護兩岸的「既有政治基礎」,又堅持不採「九二共識」一詞,這使得她將在5.20演說中如何表述「兩岸同屬一中」受到高度關注。不過,本社以為,兩岸現狀能否維持,以下幾點亦值得觀察。 一是修憲工程是否啟動。李登輝在新書中提出「兩國論」的新版本,強調只要修改憲法,即可讓中華民國「台灣化」、「成為新共和國」。不少急於讓「國民黨本土化」的黨籍立委不見得會排斥這種論調,因此,儘管民進黨加時代力量的立委席次未達通過修憲的四分之三,公民複決的門檻又相當高,但如果第一階段修憲案僅限於看似與法理台獨無關的降低投票年齡及修憲門檻,要過關,並非不可能。而修憲門檻一旦降低,法理台獨又將成為兩岸關係的潛在危機。…
作者: 紀欣 頁數: 1
2016年1月16日,台灣海峽兩岸都有大事發生。台灣這一邊,蔡英文當選了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她是亞洲第4位和全球第19位女性元首,國際間高度矚目。不過,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就會發現,同一天,全球更關注的焦點是在海峽彼岸,因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開業,習近平和李克強參加了相關的儀式,全球金融界冠蓋雲集於北京。 問題核心在經濟 蔡英文從2012年敗選之後,秣馬四年,再接再厲,終於如願地跨過了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里路。她在勝選演說中許諾要給台灣的老人家一個更健全的長照系統,給台灣的年輕人更公平的住宅環境,給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契機,並且要挽救即將破產的年金制度。這些願景都抓到了台灣民眾的需求,點出了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然而,她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她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答案,那就是:笨蛋,問題在經濟! 過去這些年來,由於經濟低迷,政府稅收無法增長,年年赤字預算,舉債已達上限,公共服務的財源不足,由選舉推升的社會福利需求卻不斷擴大。由於產業不振,就業機會增加不多,年輕人的薪資水準倒退,房價卻依然飆漲,社會上的相對剝奪感不斷蔓延。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展產業、振興經濟,把餅做大。有了經濟成長,大家都可以分享多出來的餅;沒有經濟成長,分配就變成了零和競爭。 但是,看看蔡英文所提出來的產業發展政策,無論是綠能研發中心、國防產業聚落、亞洲矽谷計畫、生技產業聚落、或者智慧精密機械聚落,仍然沿著「繞過中國,前進世界」的思維規劃,想要以美國和日本作為台灣主要的出路。問題是,行得通嗎?我們只要看看經濟成長率和供應鏈布局兩個切入點就夠了。…
作者: 龐建國 頁數: 6
國民黨慘敗的第五天,馬英九說:「我的字典裡沒有看守,沒有懈怠這個詞,一定會全力以赴做到5月20日為止。」 從那以後,馬英九做了三件大事,都算得上可圈可點。 第一件是視察太平島。 1月28日,馬英九乘專機往南沙太平島視察,闡述登島目的有四:1、春節到來前慰問駐島人員;2、發表「南海和平倡議」路徑圖;3、說明推動太平島和平用途;4、澄清太平島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島的國際法地位,表示太平島有足以「維持人類居住及其本身經濟生活」,絕非岩礁,而是島嶼,完全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第121條的「島嶼」定義,因而除「領海」之外,有權提出專屬經濟區與大陸礁層主張。至於國際社會有人質疑,可能是因為從未到實地瞭解,歡迎他們到太平島瞭解事實真相。 馬英九之登太平島,宣示主權意味濃厚,與不以南海為中國固有領土的台獨勢力判然有别,故在贏得多數民眾贊許的同時,也受到綠營人士的抨擊。《自由時報》社論挖苦「屬形式大於實質,容或有作秀的短暫效應,卻未必足以帶來長久而有利台灣的實質績效,反而由於馬英九與中國的唱和,最終導致傷害台灣」,但也不得不承認此行有「向國際社會傳達,我國事實上領有這一南沙最大的島礁,包括美國及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等相關各方,在尋求解決南海爭端的對話過程,不能對台灣的權益及主張充耳不聞」的效果,唯擔心會招來美國政府的「失望」。…
作者: 歐陽健 頁數: 8
李登輝的殘生,憑什麼封鎖我的出路?這個問題,不只我應該問,每一個台灣的年輕人都應該問。 當然,你一定會說,李登輝都已經這麼老的人了,我們還管他作啥?但我要說,李登輝執政整整12年,他一路拔擢的徒子徒孫、黨羽早已遍布台灣產官學各界,牢牢掌控台灣的思想、歷史、政治、經濟、新聞等方方面面的話語權。李登輝時代看似結束,其實仍在延續。 即將上台的蔡英文,就是李登輝路線的繼承者。李登輝執政末期,提出兩岸是所謂「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正是由當時任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受李登輝之命領取國安局專款補助撰寫的。兩岸因為「兩國論」,官方協商中斷了近十年,直到馬英九2008年當選總統才恢復。 綜觀台灣20年來的政治,其實就是「李登輝路線」與「非李登輝路線」的爭鬥,前者方向清楚、目標明確,後者則沒有中心思想、一盤散沙。日前李登輝發表新書《餘生》,便自陳他的路線,就是要用中華民國的殼完成台獨。他強調台灣實質已經獨立,和中國是海峽兩岸兩個主權國家,這套論述不折不扣就是「兩國論」,就是台獨。 然而有意思的是,李登輝竟反覆強調自己不主張台獨,而是主張「中華民國台灣化」。回顧他過往所言,台灣尚需「國家正常化」,那為何不乾脆走完其所謂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最後一里路,實現2004年他曾高喊的「公投制憲、正名建國」?原因無他,即是他內心清楚,台獨在現實「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一旦走近法理台獨的紅線,便會遭到中共的強勢反彈,失去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上的支持。…
作者: 王炳忠 頁數: 10
媒體報導民進黨原住民立委陳瑩,認為國片《大尾鱸鰻2》劇情涉及揶揄達悟族人,因此要求導演邱瓈寬必須道歉,否則不排除在邱回台當天前往「接機」並且「熱烈歡迎」。在陳瑩的說詞底下,電影似乎嚴重傷害了原住民同胞,陳委員更氣憤地表示將積極推動反歧視法、族群平等法,好保障原住民的權益。 自甘淪為同化樣版 但同樣一部傷害原住民的電影《KANO》包括陳委員的爺爺陳耕元(上松耕一),而陳委員不知道是因為歷史認識不足,還是有其他因素的關係,居然對該片羞辱原住民的內容視而不見,在意的卻只是自己爺爺「明明有敲出一支3壘安打,導演卻只演出他被三振」,讓人看了實在無奈。如果一句「肖仔(瘋子)」,就讓陳委員感到這麼不舒服,那《KANO》影片台詞直接說漢番日是「黃金組合」,這不是更污辱了原住民同胞嗎? 「漢番日三民族黃金組合」這句話的起源確實來自嘉農棒球隊,在嘉農成名前,日本殖民政府從未強調「三民族」的組合有何優越處,但就在嘉農棒球隊獲得甲子園亞軍的前一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霧社事件」。「霧社事件」使得日本國內對台灣殖民政府的理番政策大感質疑,認為台灣總督府的施政徹底失敗,正好這時嘉農棒球隊颳起旋風,一路打進了甲子園的冠軍賽,日本政府便趁機宣傳嘉農是「三民族黃金組合」的棒球隊,如此「融合成功」的球隊,證明日本在台灣理番成功,平息理番失敗的質疑聲浪,也因此才會有「天下嘉農」、「漢番日三民族組合」,此類內台同化的宣傳口號出現。 嘉農棒球隊打響了名號,確實開啟了台灣棒球的濫觴,但台灣人開始瘋棒球的原因,是因為嘉農的成功,讓台灣人民發現可以靠棒球打敗日本人,激起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因此大家瘋狂的練習棒球,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打敗日本人的一員,而不是電影想要偷渡的「與日本人同化在一起」。《KANO》的監製魏德聖在廣告片中不斷用這句口號來為電影宣傳,一般人不知道被誤導在所難免,但陳委員自己的爺爺是嘉農棒球隊的一員,還不清楚這段歷史,不瞭解這句話背後是對原住民血淋淋的屠殺,反倒高興地幫電影去宣傳,等於是認同了日本殖民者「內台同化的宣傳口號」,也為日本的「理番」政策背書。…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12
2月19日,立法院新會期正式開議。最近有媒體傳出,民進黨欲放棄「兩國論」版的兩岸監督條例草案,引起外界高度關注;此前,蔡英文多次重申會盡全力維持兩岸現狀,對「九二共識」也發出善意信號。這一連串的舉動,被有些人視為民進黨將拋棄「兩國論」,改走中道路線的訊號,筆者卻不如此認為。 第一,蔡英文作為「兩國論」的重要推手,不會輕易放棄這一政治資產。 蔡英文於李登輝時期入朝從政,其間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成就」莫過於由她主導的「兩國論」。儘管「兩國論」一面世便立即遭到大陸及國際社會的反對,但正因為「兩國論」,蔡英文才從一個無名小卒,漸漸被民進黨接納、信任並委以重任;反過來,作為一種政治回報或感恩,蔡英文也從無黨籍成了民進黨黨員,兩者在價值立場上愈發契合。 如果蔡英文因欲打開民共交流大門而放棄「兩國論」,恐會招致如下後果:其一是失去黨內權威。原因在於,台獨、「兩國論」是民進黨立黨之魂,倘若蔡英文主動棄守這一理念、信仰,黨內大佬如何臣服於她?其二是失去綠營民眾的支持。放棄「兩國論」不僅會使蔡英文光環銳減,深綠民眾如何伴隨左右?其三是縮短民進黨在朝執政的時限。假若蔡英文不犯大錯,理論上說,民進黨八年執政可期,但藍綠光譜一旦趨近,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機會是否加大,也會是民進黨的考量。 更何況,以蔡英文的政治性格,怎麼可能會束手就擒?政治資產作為社會資本,是蔡英文接賢納士、治國理政的招牌。沒了這一法寶,她又如何打造「小英王朝」、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
作者: 許川 頁數: 14
張忠謀說台積電去大陸投資,除因大陸已是IC最大的銷售市場外,另外是考慮到台灣的「環保、電力與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何以是台商投資的考量,值得吾人關注。 中國大陸分別與韓國、東協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TA),而台灣因為民進黨及台聯黨的台獨意識,在立法院阻擋服貿協議過關,又不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進一步審核服貿協議,貨貿協定也無法簽約,導致兩岸之間的FTA無法完成,那鋼鐵、石化、工具機、紡織,甚至LCD面板產品外銷至中國大陸這個最大的市場也會失去競爭力。 同時,台灣也因此無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RCEP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也是台灣七成以上的出口市場。另,由於兩岸之間沒有FTA,台灣也無法加入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係協議(TPP),因TPP第二階段必須經第一階段12國的一致同意才能加入。其中一些國家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兩岸關係不諧和,大陸不表態支持,這些國家勢必不會同意台灣加入TPP。這也是兩岸關係影響台商投資的原因。 前中鋼董事長說:沒有FTA,鋼鐵業不會再在台灣投資;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也說,兩岸 「維持現狀」是不夠的。…
作者: 張忠本 頁數: 16
受美國大選氛圍逐漸濃厚、美國軍方在決策過程中份量逐漸凸顯等因素影響,未來美國在南海議題上的立場將會更加強硬,動作也會更趨頻密。在美國的挑釁和攪動下,2016年全年,南海上空將會繼續烏雲密布,陰影重重。由於美國和中國大陸兩強都會不甘示弱,南海議題有可能成為亞太地區繼朝核問題之後的第二個閃爆點。 大選逼歐巴馬政府強硬 美國總統歐巴馬一直視重返亞太戰略為其重要的政治遺產,而若想深入實施這一戰略,自然需要一個具有話題性的著力點為抓手,在東海問題相對沉寂的情況下,南海問題自然成了歐巴馬的優先選擇。 由於歐巴馬已經臨近執政尾聲,所剩時間有限,因而對於南海問題,美國不再甘於扮演「導演者」的角色,直接放棄了過去的離岸平衡策略,一改過去的幕後操控,轉而走到台前表演,公開介入和染指南海問題。在未來一年中,美國的「新砲艦政策」勢必會更變本加厲,美國飛機、艦艇等對南海諸島有可能會進行常態化抵近偵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明目張膽地定期騷擾。 此外,美國還會有意拉攏多個域外力量來捲入南海,號召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展開「集體行動」,讓他們在美國後面一起到南海攪局,共同向中國大陸施壓。…
作者: 嚴語 頁數: 18
2月15日及16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刻意選擇2013年與習近平晤談的南加州安納柏格莊園高峰會舊地,展開為期兩天閉門的美國與東協(ASEAN)非正式高峰會,會晤了東協10國領袖,凸顯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承諾、在貿易上與東協國家合作及東協對美國的重要性,意在彰顯美國作為抗衡北京勢力的角色。中國大陸不是東協的成員國,美方以這是美國與東協國家策略性夥伴的會議,故未邀大陸參與。 擬構建遏中的統一戰線 繼2015年東協高峰會之後,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歐巴馬再次邀請東協國家領導人集體見面,顯示出美國對東協日益高漲的熱情。 東協經濟生產總和占世界第七位,東協國家是美國的第四大交易夥伴。從經濟到海上安全和打擊恐怖主義,乃至處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等方面,東協國家都是美國的主要合作夥伴。不過,東協在美國政策上一度不受重視,歐巴馬幼年時期曾在印尼住過好幾年,他力推「重返亞太再平衡戰略」,力圖與東協更緊密合作,而東協國家會與美國密切合作的主因在於中國大陸的愈發強勢。 華府慣常利用會晤、會議、高峰會等多邊外交形式和手法與地區組織交往,但並非每次都有成效。美國舉辦此次高峰會明顯是希望通過加強與東協的合作,構建一個遏制中國的統一戰線,同時壓制中國大陸在亞洲的影響力,協助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使美國能夠持續保持作為太平洋霸權的優勢。會議上除討論如何加強東協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外,南海議題是一大焦點。…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22
2016年伊始,從黃海的朝核問題、東海的釣魚台博弈、台海的陸美台三角關係、再到南海的島礁主權爭端,沿著中國海域由北到南的四大熱點幾乎同步振動,而每一個熱點的背後均體現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意圖,如今中美兩國在東亞博弈的大棋局已經形成「四海共振」的局面。 東亞四大熱點同步振動 首先,北韓接連在1月6日試爆氫彈、2月7日發射衛星,並正式組建移動式洲際彈道飛彈的「KN-08旅」,為朝鮮半島情勢連續投下震撼彈。為了反制北韓,美國第75遊騎兵團和第一空降特種部隊於2月3日抵達南韓,這些部隊曾經參加過伊拉克戰爭,並在阿富汗成功對敵方核心領導人執行「斬首任務」,一時間美軍將突襲北韓、「斬首金正恩」的輿論甚囂塵上。而美韓兩國也決議將於3月到4月間舉行聯合軍演,屆時美軍將可能出動航母、B-2轟炸機和F-22匿蹤戰機等,規模號稱「歷來最大」。同時,美日韓三國強力要求聯合國通過嚴厲制裁北韓的新決議,美韓兩軍開始商議將在韓國部署美國的薩德反導系統,中美之間圍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激烈博弈。 其次,釣魚台海域的緊張情勢也正在升級,1、2月間大陸海警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數次在釣魚台12海浬海域對峙。而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日裔司令哈里斯於1月27日在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講時竟聲稱,如果釣魚台受到中國武力攻擊,美軍將基於《美日安保條約》軍援日本,在釣魚台進行軍事干預,甚至直接指名中國是「潛在的侵略者」,這些說法乃美國官方首次提出。在美國的撐腰下,日本自衛隊於1月31日在琉球那霸基地成立「第9航空團」,將部署的F-15戰機翻倍至40架。日本甚至考慮要派遣自衛隊軍艦進入釣魚台海域,使得當前中日戰機在東海空域頻繁交鋒的局勢,很可能延燒至釣魚台海域,並上升為軍艦的正面對決。 此外,至今仍未凍結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將於5月20日蔡英文就職後在台灣全面執政。屆時如果蔡英文仍然沒有正面承認「九二共識」,或沒能提出可以替代「九二共識」並為北京接受的新論述,兩岸關係至少在官方層面必會嚴重倒退,海基會與海協會、陸委會與國台辦等「兩會兩辦」的協商機制也必然將中斷,兩岸服貿協議和貨貿協議將束之高閣,台北現有友邦也可能出現「斷交潮」。當前綠紅兩黨之間的「九二困局」,猶如相向驅車而行的兩個賽車手,在比誰會在最後一刻轉向,但至今仍未看見任何一方可能退讓。…
作者: 王正 頁數: 24
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尤其是東北亞與東南亞,步步驚魂。而美國一直在此地主導點火,但也一再惹火上身。 從德國和平統一、蘇聯崩解,到歐洲三小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獨立;華沙公約解體,北約開始東擴,東歐各國相繼倒向西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由原來的12國,增加到28國;歐盟成立,經濟開始脫離以美元為中心的經濟圈,歐元的幣值超出美元,美國的影響力下降,也讓歐洲遠離美國一手掌控冷戰時期的緊張狀態,數十年來美國在北非及亞洲連年征戰,有江河日下之勢,讓這個二戰後最強的國家,面臨大陸大國崛起的寢食難安,不得不以亞太再平衡戰略,把矛頭從歐洲轉而對準中國。 亞太再平衡是冷戰復活 亞太再平衡其實是重歐輕亞的反向操作,重亞輕歐,會不會給世界帶來新冷戰?目前尚難預料,但肯定會逐漸成形,從軍事聯合日、澳、菲、越,建立島鏈,經貿成立TPP看來,冷戰圍堵的基本條件都已具備,如此下去,東北亞及東南亞是否會陷入烽火連天,實令人擔憂,萬一發生局部世界性的洲際大戰,亞洲將受害最深,但遠在美洲的美國是否能遠離砲火的蹂躪,也絕不是數學問題那麼單純。 據美國《國防》月刊網站2月2日報導,國防部長卡特表示:「我們的措施,關鍵是能威懾最先進的競爭對手。我們必須具備能給最先進的挑釁者造成無力承受損失的能力,讓他們要麼放棄挑釁行為,要麼挑釁後十分後悔」。卡特以這種威懾對手的挑釁口吻發言,疏漏相當明顯,這亦正是美國每次出兵干涉區域問題及他國內政,而得不到徹底地解決的真正原因。…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28
討論兩岸關係已經形成圍繞既定概念運作的習慣,最核心的概念恐怕非「一個中國」莫屬,無論統獨或維持現狀者,所發論述無不衝著它而來,直接與它掛接的概念就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自1949年以來,兩岸一直處於分裂分治但未分離的狀態,自從大陸改革開放,雙方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接近,在大陸有些領域或人士的富裕程度早已超過台灣,這原本應有助於雙方的相互靠近,但實際的發展並非如此,在台灣一些政治人物的操作下,反而有越來越將雙方拉遠的事實與風險。這個現象與過去大多數人所認為兩岸物質生活條件接近後,將有助於統一的推斷明顯背離,透露出不正常的跡象。 何以出現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應該要從理解「一個中國」的屬性,以及兩邊政治的格局入手,而這些概念又都涉及「國家」的概念,勢必應先對國家的定義有一個基本認識。 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作者: 朱駿 頁數: 20
民進黨大選勝利後,兩岸關係發展將受到諸多挑戰。實踐證明,八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來之不易,也是兩岸民心所向。當下兩岸,尤其是民共兩黨之間還有諸多分歧,未來在面對和處理這些分歧時,應儘量通過兩岸或兩黨官方管道,而不應將分歧輿論化或社會化,製造兩岸民意對抗。 民意對抗已初見端倪 大選前夕,台灣藝人黃安在微博上揭露同為台籍藝人的周子瑜公開支持台獨,但周子瑜卻能在大陸媒體參加演出賺錢。此舉引發大陸媒體高度重視,加上大陸民眾的輿論壓力,有些媒體紛紛取消了周子瑜的演出活動。周子瑜所屬韓國公司不願因此失去大陸市場,最終周子瑜公開道歉,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周子瑜事件在兩岸引起軒然大波,也對大選結果產生了一些影響,究竟孰是孰非暫且不論。不過,由這個事件引發的兩岸民意對抗問題值得關注。 在台灣媒體的擴大和歪曲報導下,這個事件被解讀為:第一,大陸在「矮化」中華民國(或台灣)的主權。他們並不關注周子瑜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只是強調大陸討伐周子瑜舉中華民國國旗,借此刺激台灣民眾。其二,大陸在欺負一個未成年人。他們大肆強調周子瑜只有16歲,大陸媒體和民眾的討伐是在毀掉一個年輕人的前途,借此博取台灣民眾同情。在敏感的主權意識和同情心之下,斷章取義式的解讀刺激了台灣民眾,因此在臉書上各種攻擊大陸和主張台獨的言論一時甚囂塵上。 民進黨靠街頭政治起家,在打民意和民主牌上比國民黨具有先天優勢。同時,由於網路為民意的直接表達提供了更便捷、更直接的管道,兩岸民意對抗透過網路也更為容易。例如,周子瑜事件後又出現了帝吧出征FB,部分大陸民眾集體上臉書反對台獨。兩岸人民之間互相攻擊著實讓人痛心,但這卻正如了台獨勢力的意。民進黨上台後,兩岸民意對抗很可能進一步升級。…
作者: 李龍 頁數: 32
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領導下,台灣政治版圖首度出現綠大於藍,由民進黨完全執政,取得主導國政和輿論的絕對優勢。不同於民進黨陳水扁在2000年的首度執政,蔡英文不但掌控中央和國會多數的執政優勢,並且享有地方縣市政府壓倒性的執政版圖,北京當局此番面對的是更強大的對手,和更會運用新媒體、更具動員力的親獨執政集團。問題是,台灣究竟在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現狀是否已經被泛綠營「和平演變」,而將走入「後國共內戰」時期,建構「紅綠對抗」的新時代?或者台灣將因兩岸對抗激烈化而成為「亞洲的烏克蘭」? 烏克蘭是美俄對抗的祭品 2009年5月,歐盟與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莫爾達瓦、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締結「東部夥伴關係」,試圖通過六國入盟,實現進一步東擴的目標。2013年11月底,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召開的歐盟「東部夥伴關係」峰會上,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卻突然放棄與歐盟簽署「夥伴協定」,要重新檢討和定位其對外政策走向。此舉令親歐派大為不滿,並且複製2004年「橙色革命」的模式,鼓動數十萬群眾在首都基輔遊行示威,並且迅速演變成暴力衝突,從此揭開烏克蘭風雨飄搖的序幕。2014年2月底,烏克蘭議會罷免亞努科維奇,修改憲法,任命議長圖爾奇諾夫代行總統職責;隨後,臨時政府組建,由親歐洲的亞采紐克出任總理。 然而,親西方的臨時政府上台,又激化了烏國親俄民眾的不滿情緒,其中,居民以俄羅斯族為主、與俄有深厚淵源的克里米亞地區反應尤為強烈。2014年3月,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通過公投,宣布加入俄羅斯。4月初,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民間武裝組織分別成立「人民共和國」,並在5月11日舉行「獨立公投」,隨後各自宣布脫離烏克蘭成立主權國家,並就「合併」開始談判。雖然「巧克力大王」、發展改革黨候選人波羅申科,在之後的總統大選中擊敗包括多名競爭對手獲勝,並矢言當選後要「結束戰爭、帶來和平」,但烏克蘭卻從此走向分裂和內戰的不歸路。 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曾並稱為前蘇聯「獨聯體之核」,這不僅因為三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傳統上密不可分,更因三國同屬斯拉夫民族,且烏克蘭戰略地位重要。歐盟要納入烏克蘭,對俄羅斯而言,是難以忍受的戰略和對俄羅斯歷史的切割。以美國為首的歐盟集團低估了普丁的決心,普丁繼…
作者: 陳建仲 頁數: 34
俄國學者芮利佐夫(Сергей Жильцов)月前在俄國《獨立報》上撰文指出,目前俄、土、敘利亞的衝突,其實皆因能源而起。為對抗普丁的能源外交,美國及歐盟企圖壓縮俄羅斯在歐洲能源市場的占有率,大量引進中東及中亞的石油和天然氣,然而,企圖掌控中東的土耳其,卻因能源管線的修建問題而與伊朗、敘利亞相互對立,衝突一發不可收拾。敘國內戰和中東情勢未來發展非常值得注意。 土耳其的能源政策      近20年來土耳其的能源政策非常積極,安卡拉當局支持和進行多項能源管線的開發計畫,不僅希望取得國際能源管線的中心地位,更希望能成為歐洲石油、天然氣供應的門閥。美國之所以支持土耳其的所有能源政策,主要也是由於這些擬議中的能源管線皆在俄羅斯周邊國家修建,而且不通過俄國本土,經由這些管線進行能源出口,將可達到壓縮俄羅斯能源戰略的目的。…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38
日本首相岸田上任後的首場考驗、眾議院大選結束,執政聯盟兩黨所獲議席遠比預期佳,再渡過外相林芳正被視為「親中」的小漣漪後,應該可以甩開「抗中」的政治遊戲,善用中美關係變化及RCEP生效來振興經濟。 10月31日,日本眾議院第49屆選舉結果出爐,投票率小選區55.93%、比例代表55.92%,為戰後第三低,也是連續四次投票率不及六成。可見日本民眾對政治、選舉非常冷漠,近十多年來特別明顯。 其實,選舉次數多了,日本社會早就認知到「選民只有在選舉時是主人,之後就是奴隸」,到投票日前,候選人會向選民鞠躬拜託,一旦選舉結束就會像變個人似的,不再認真看待選民的事;加上這回欠缺一種「將會有所改變」的感覺,因之,日本民眾的投票熱情還是拉不起來。 自民黨優於預期岸田過關 儘管如此,選舉結果還是會左右日本政局走向,必須關注。執政的自民黨只小掉了15席、仍獲得單獨過半席次的261席,握有「絕對安定多數」,而執政聯盟中的公明黨增加3席,拿下32席,兩者皆優於選前的評估。如此,任何議案應皆可依照黨意通過。…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1
2016年1月19日開始一連5日,習近平訪問了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伊朗三國,這是2016開年以來中國外交的第一場行動。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此次出訪時值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斷交,兩國衝突持續高漲,而美國與歐盟又於數天前解除了對伊朗的大部分制裁,讓德黑蘭重返國際社會之際,這使得習近平的中東行備受關注。 習近平此次出訪的行程頗為講究。在仍然陷入糾紛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各停留一天,而在埃及待上三天。這種安排也引來人們對中國在中東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的討論。 外界多將習近平本次出訪的焦點擺在調解沙國、伊朗紛爭,以及在中東地區的能源、經貿戰略布局。一些學者專家認為,這次訪問顯示中國今後會在中東局勢中承擔更具建設性的角色;而另一些學者專家認為,中國對中東地區的政治並無興趣,此次出訪沙烏地和伊朗僅顯示出中國希望分散投資風險。更多學者專家則分析,中國此次出訪重點不在於積極樹立中國在中東的外交主導角色,而在於與中東三國、特別是與沙國、伊朗建立緊密的經貿關係,做好平衡外交,兩方都不得罪。 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所轉變 中國大陸在中東一向尊重美國的既得利益,北京依靠中東地區供應石油,卻傾向於把地區外交問題留給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另外四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與俄羅斯來處理。但美國毫不領情,居然將大陸這種「韜光養晦」的外交作為,看成「搭便車」,歐巴馬2015年就曾指斥中國搭了30年的便車。…
作者: 趙國材 頁數: 43
台灣總統、立委選舉前夕,1月15日在韓國發生「周子瑜事件」,韓國政府因堅守「一中原則」未做任何評論。之後,在英國網站熱議「承認台灣是國家」貼文事件,因英國政府正式宣布「台灣不是國家」後消「獨」。這些事情在在說明國家分裂的不幸與國家統一的重要。 不可否認,目前全世界的國家中唯有兩岸與兩韓共享一部近代「分裂」歷史。兩岸分裂至今已有67年;兩韓分治已達71年。也許是這份近代史的牽連,長久以來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對國家分裂走向統一,保持著「你先我後」的競爭關係。 惟不幸的是,兩岸與兩韓的統一競賽中,台灣對國家統一出現分歧,韓國則對國家統一仍舊努力不變。觀察韓國歷任總統為實現韓民族統一所制定的「統一政策」即可了解,韓國即使改朝換代,也不影響其一貫的政策。 韓歷任總統的統一政策 最先開啟兩韓門戶的人物是在韓國執政長達18年的朴正熙。朴正熙一上台,為了維持兩韓和平及奠定統一基礎,首要推動經濟建設。他提出的統一政策是「先建設、後統一」,即「先和平、後統一」。這些都曾以「8.15宣言(1970)」、「尋找南北離散家屬(1971)」、「相互中止中傷與毀謗(1972)」、「雙方開放社會及經濟、文化交流(1973)」、「6.23和平統一外交政策宣言(1973)」、「簽署南北相互不可侵略協定(1974)」、「放棄侵略戰爭準備及放棄對南間諜行為(1975)」、「建構經濟合作機構(1978)」、「無條件重開南北對話(1979)」等方式具體呈現。…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4
每一年農曆年開春之後的第一個月,中國大陸就進入春「政」月的忙碌期,或許是中國諺語所謂的「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緣故,所以每年3月中共的「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政協會議)就立刻開工。一般而言,大家對中共兩會的期待,只是將之視為窺探中共政策的窗口,特別是在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大家都專注在中共的經濟政策、經濟的走向,因為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在2014年約27.8%,居全球首位。 政治制度影響經濟發展 去(2015)年大陸的經濟成長明顯放緩,然而世界的經濟成長也不理想,所以一般估計,世界經濟成長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仍然很深,在此背景下,大陸的兩會理所當然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之一,但有趣的是,中共建立的這一套政治運作制度,儘管交出了具體的成績,但是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依然批判不斷,唱衰不停。2004年美國人約書亞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北京共識」(The…
作者: 楊開煌 頁數: 48
近一年來,一個新名詞在中國大陸迅速流行,引人關注,那就是「互聯網+」。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X行業」,X可以是任何一個行業的名稱,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等,如細分行業,則有「互聯網+汽車」、「互聯網+環保」、「互聯網+能源」、「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零售」等,不勝枚舉。而「互聯網+零售」,其實就是B2C(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 「互聯網+X行業」不是互聯網與某一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平台,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等,形成互聯網與某一行業的有機融合,以改造某一行業的進貨、生產、銷售與售後服務結構,以及其整個運行模式,從本質上提高行業的智慧化程度,進而提高其效率。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有強大的互聯網平台與技術,處於世界的前列,另一方面,中國是世界工廠,有世界上最多的工業機器與設備,但整體而言,中國的工業效率依然較低,在很多領域與發達國家尚有很大的差距,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互聯網是新領域,世界各國競爭的起點相差不大,又一直有技術創新,中國因此能掌握創新的機會,一舉衝上世界前列;對比之下,在其他很多較傳統的領域,近年沒有太大的創新突破,先進國家早已擁有領先技術及品牌優勢,原來落後的中國於是只能因襲先進國家的軌跡,在後面逐步追趕,因此無法像互聯網一樣一舉衝上世界前列。 「互聯網+」是要讓各行各業引進互聯網技術與平台,以互聯網的創新促成各行各業的創新,通過互聯網的大數據與雲計算等技術,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綜合的決策,就是運用雲計算系統中如密雲般分布的電腦,同時蒐集海量數據進行計算,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作業效率與效益,這在過去是做不到的,因此可望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在很多領域大而不強的局面,促使中國產業的效率與效益向世界先進看齊,進而完成中國產業水準的升級。 互聯網與某些行業,如零售、金融、醫療等的融合,已有一些時間,在中國呈現很高的效益,「互聯網+」再接再厲,把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全面融合,並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味着全經濟甚至全社會的互聯網化,其影響自然更加深遠。…
作者: 郭譽申 頁數: 52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