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NO.114 │ 蔡:穩握大權 賴:清德維新

2023年2月|NO.114 │ 蔡:穩握大權 賴:清德維新

貨幣是衡量物資與勞務價值的指標、交易的媒介、償還債務的標的、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工具,牽涉面極廣。貨幣議題涵蓋幣別、幣值、匯率,要能確保經濟與商業的有效運行、物價的穩定、人民生活的保障與方便、人民福利的增加,是「兩制」台灣方案設計的重中之重,應及早規劃,才不至於統一後手忙腳亂、掛一漏萬。 台灣貨幣的滄桑史 台灣在宋朝時即使用由大陸移民帶來的錢幣,明鄭時期發行永曆通寶,清朝時在台灣發行銅錢與白銀。日本接收台灣時成立了台灣銀行,發行台灣銀行券,使用了50年。近百餘年,台灣經歷滿清、日本、國民政府的統治,歷盡滄桑,每次政權移轉,都牽涉到貨幣的變更,財富掠奪一言難盡。 由於抗戰勝利來得突然,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來不及準備,倉促以只成立不到一年的台灣調查委員會(1944年4月17日成立,陳儀為主任委員)所研究的資料,規劃中央銀行發行台灣流通券,並在上海印妥,後來應陳儀的要求並未使用,還是維持著台灣銀行券。但由於日本政府在離開時,濫印台灣銀行券,搜刮全台物資運往日本,以至於台灣銀行券幣值大跌,發生惡性通貨膨脹,不得不發行新台幣取代舊台幣,之後新台幣立足70餘年,幣值穩定,也促成了台灣經濟奇蹟。 必須慎選使用的幣別…
作者: 韋伯韜 頁數: 48
自美國總統拜登發動新冷戰開始,全球地緣政治經濟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各地區經濟體相繼抗拒美國的單邊制裁與威嚇。 美國的「海權論」失靈中 2021年後冷戰時代一開端,美國用「長臂管轄」掌控全世界,遭到中國強烈反彈,歐洲大國及其他區域經濟體也逐步響應中國的行動,這表示全球地緣經濟、政治正進入新時代,未來十年將是拜登所稱最具「決定性的十年」。 先進經濟國家正在重新審視舊的地緣政治理論。1904年,以「地球的地緣政治學概念」聞名的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爵士(Sir Halford…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50
生前贈與稅與死後遺產之間如何抉擇,往往會產生道德冒險的問題,個人所得稅與營利事業所得稅之間也有類似情形。本文旨在探討政府如何避免納稅人採「稅抵換」的規避行為。   遺產稅與贈與稅收互補 2009年1月23日到2017年5月11日期間,台灣採行的是不分金額大小,一律課以10%的單一稅率,但2017年5月12日後,政府為了增加長照收入的財源,將遺產稅由原本的單一稅率,改為三級制的累計稅率,遺產在5,000萬元以下適用稅率10%;5,000萬至1億,適用稅率15%,1億元以上的稅率為20%。 觀察遺產稅收的變化可發現,2018至2021的年平均遺產稅收入,明顯大於2017年以前採行單一稅率時的年平均遺產稅收入,尤其是2021年當年的遺產稅收入334億元,相較於2016年的遺產稅收入254億元,增加了80億元。這顯示,站在增加遺產稅收入的立場,現行三級累進稅率的「重稅率」課稅模式,要比原本一律課10%的單一稅率的「輕稅率」模式,帶來較多的遺產稅收入。…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52
中國人一向被認為是最懂得「吃的藝術」的民族,確實,中國人對食物的選材、搭配和烹調都極為考究,再加上中國地大幅廣,各地有各地特殊的口味,所以,中國菜式的五花八門,常令人嘆為觀止。尤其到了節慶時候,主婦和廚師們更是挖空心思,做些可口又具有深意的菜餚共度佳節,這些節慶食物可以說是中國菜的精華,因為它們不僅色香味俱美,同時還充分表現出中國可親又可愛的古老民俗。 臘八、尾牙、祭灶節 春節,也就是舊曆年,是中國節令中最大的節日,為了過春節所準備的食物稱之為「年食」。中國人過年是從臘月(舊曆12月)開始,春節第一個吃的項目就是「臘八粥」。通常,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和去皮棗泥八樣東西熬成的,另外還加上核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或紅糖來佐味。粥在臘月7日就上爐子熬煮,臘月8日熬好後,先用來祭祖禮佛,然後和家人分食,有時也送給親朋好友享用。 在東北地方吃臘八粥還有一層涵義,因為臘月7、8日是一年當中最冷的兩天,東北天寒地凍,人們不小心常會把手指或腳趾頭凍掉,於是東北人喝臘八粥時,彼此都會祝賀一聲:「黏一黏,好過年!」希望一碗熱騰騰黏呼呼的臘八粥,可以把手腳緊黏在身上,不愁凍掉了。 臘8過後,接著吃的就是12月16日的「尾牙」了。尾牙是中國南方沿海尤其是閩台地區的傳統節日,源於商人拜祭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和社神的儀式。每月初2和16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稱為「做牙」。2月初2為第一個做牙,叫做「頭牙」,12月16是最後一個做牙即「尾牙」,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照顧,祭拜神明後的菜肴席開大餐宴請員工,稱為「打牙祭」。每到年尾,各商家行號會在尾牙期間以尾牙宴犒賞員工過去一年的辛勞。早期商家要解雇夥計都是利用「尾牙」來暗示,如果老闆想要請不太稱職的員工走路的話,尾牙是一種不傷感情的表達方式,被酒席上雞頭朝向的員工,即暗示該人明年就甭來上班了。不過在現代尾牙宴中,老闆一般會將雞頭朝向自己或朝向天,讓員工們放心享用佳餚,回家後能過個安穩的新年。…
作者: 朱惠良 頁數: 54
每一年的228,台獨都有題目「慶祝」。2018年是達姆彈和狗去豬來。2017年是打開了高雄要塞,再現白崇禧讚許彭孟緝「鎮壓最為得力」之所在。2016年是「見證228的美國人,葛超智特展」。2013年「慶祝」228,主打的就是反對「旺中媒體」,反對中天對「台土」的「洗腦、壟斷」。而「反中天」,是延續前一年的「反巨獸、反壟斷」熱點而來。 2012年,香港「中評社」對228活動報導如下: 「高雄3月1日電。市長陳菊到和平紀念公園,與受難者家屬一同悼念。表達心中對受難者及所有爭取民主、人權的先行者,最深的懷念與不捨。 1947年3月6日,二二八事件在高雄打出了流血第一槍,此後,高雄成為全台單一地點死傷人數最多的地方。66年後的今日,台灣民主之路走了這麼多年,至今社會仍有許多不公義之處,台灣人民應該要更有力量,在這片土地上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內鬥、分化,而要去思考如何更有權力,照顧自身的基本尊嚴。 她指出,今年以「反壟斷、反洗腦」為訴求主題,希望提醒世代年輕人勿忘二二八教訓,持續關懷人權議題。」…
作者: 郭冠英 頁數: 58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投降,但台灣島上仍有近20萬裝備齊全、訓練精良的日軍及40萬日本僑民,加上多年來被日本當作「南進基地」,島上積存有大量的武器彈藥,這些都使得台灣的投降與接收存在巨大變數。 10月5-24日,國府僅有數十名人員以前進指揮所之名,在台灣主要從事調查、聯絡及安排陳儀政府來台接收的前置工作,對台灣的治安與一切行政工作幾乎沒有幫助。可以說,在日本投降到10月25日陳儀政府正式接管台灣,有兩個多月的真空期,在這段時間內,據台獨作家鍾逸人表示,當時「警察都不出來維持治安秩序,盜竊事件,日有所聞,警察都裝聾作啞,視若無睹。人行道被攤販所占,馬路上垃圾堆積如山。…這時候沒有『是非』,祇看誰的拳頭大,誰就有理了。為此糾紛迭起,每日都發生聚眾打鬥的事件。」 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台灣社會一直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可以從以下得知當時造成混亂的幾項重大因素。 日本印製台銀券加劇通膨 日本投降後,原總督府主計課長塩見俊二奉命返日,押運大量台銀券來台,用以支付所有日籍公家機關人員1945年8月至隔年3月的薪水及退休金。該批台銀券數量之多,讓他在那段飛行中,不得不一直爬在那堆鈔票上。同時,總督府下令解散所有物資統制公司,將國營企業財產轉化為私人財產。加上日人準備被遣送,紛紛拋出台幣,大量向銀行提存。由於台灣貨幣大部在日人手中,日人競相以所有台幣,換取返日後能使用的日銀券及黃金,使當時的金價超過4千元。這些均使得台灣在陳儀政府接收前就已陷入通膨中。…
作者: 黃種祥 頁數: 60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陸上強國,雖然歷史上曾有鄭和下西洋的紀錄,但因時間不長,最終並未將中國的海軍壯大起來。如今在科技與海軍戰略的發展下,中國大陸航空母艦從外購到自製,雖歷經波折,但成果不可小覷。 遼寧號航空母艦 回顧中國海軍的發展,早年受限於技術、戰略思想等條件,沒有一個較為宏觀的海上發展藍圖。然而自改革開放以後,國力快速增長,海上生命線的安全也受到高度重視,這成為開啟中國發展航空母艦的契機。 首艘航空母艦為遼寧號,此艦為前蘇聯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1988年下水,1990年命名為瓦良格號,後因蘇聯解體,整艘船完工不到七成,1998年中國將其買下,2005年改由中船重工集團續建與研究。隨後在2012年正式服役,命名為遼寧號,目前該艦不隸屬於海軍艦隊中的任何一個艦隊,其主要任務在於培育航艦相關人才,並肩負訓練艦載機飛行員熟悉航艦的操作技巧。 遼寧艦整艘船滿載排水量6萬噸,舷號16,全長306公尺、寬74.4公尺、船員數為1,671人、動力來源為渦輪蒸氣,最快航速為30節,海上耐航為45天,在武器配備上遼寧艦配有紅旗十防空飛彈、方陣快砲系統、反潛火箭等,整艘航艦可攜帶至少36架飛機,其中殲-15戰機數量為24架,其餘為反潛與搜救直升機,艦上並配備中國製的346A型C/S波段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
作者: 宋磊 頁數: 64
殲20型戰轟機自2010年現蹤,迄今已超過12年。期間,中國大陸對殲20型的各項性能均持續更新強化,以應付戰場需求。本文簡介殲20型的性能,並說明其後續的發展。 殲20型簡介 一般輿論說,殲20型是抄襲俄羅斯米格設計局1.44的概念機,因此先來認識MiG-1.44概念機。1990至2000年間,米格設計局的MiG-1.44和蘇霍伊公司的Su-47,同為40噸級以上的大型戰轟機,同時競標俄羅斯未來的先進戰轟機計畫。MiG-1.44偏重超音速巡航和纏鬥,並採用下顎式大型進氣道和鋼結構,以提供AL-41發動機充足進氣量和強硬機身。相反的,Su-47較偏重機動性和匿蹤性,並採用前掠翼設計和複合材料蒙皮。 MiG-1.44的鴨式布局採用前翼搭配三角形主翼,這種先天不穩定構型需要線傳飛控(FBW)的輔助,才能順暢飛行。MiG-1.44機腹彈艙的尺寸相當大,被認為是戰轟機等級的產物。但下顎式進氣口被認為不利於匿蹤,因此,MiG-1.44最後輸給Su-47,成為歷史名詞。不過,Su-47最後也未獲得俄羅斯當局的青睞,後來被PAK-FA T-50(Su-57)取代,也成了歷史名詞。…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66
第一次和「兩岸書院」院長趙麗娜見面,是在台灣翡翠青瓷大師何志隆的台北展場,當時對她高挑又不失婉約的身影留下印象;而真正認識她,是參加「兩岸書院」2019年12月在江蘇常熟主辦的第一屆中華文脈營「運河千年書院傳習」活動。 三度參加兩岸中華文脈營 在深秋的煙雨江南,趙麗娜在緊湊的過程中,總會找出時間和每一位參與者真誠、專注地交談與交流,像是一盞給人溫暖的燈火;活動內容的設計充分地運用了實際生活中的各項文化載體,透過活生生的鄉土與生活面向,讓兩岸參與者親切交流。 那是一段包含了人文、歷史、科學和審美的兩岸中華文化交流及傳承活動;地域上依託研習主軸的運河,從常熟、蘇州、揚州到南京;主題從運河周邊的園林、建築、古蹟、人文軼事、戲曲到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方法則包含了課堂講授、移動課堂(田野實地考察)、參訪紀念館和博物館,從聽讀、走讀、過程中,參與者互相思辨交流;加上崑曲、古琴、茶席、詩歌朗誦及地方特色餐飲的饗宴,真是一段知性、感性、靈性交流之旅。 2021年第二屆「漫談兩岸運河生活」,研習方法又增加了有聲媒體(喜馬拉雅)的專訪與報導轉播,以及版畫繪本(水邊的繪事微言)的研讀。…
作者: 張善楠 頁數: 68
台灣第一位以戲曲研究成就、榮膺中研院院士的曾永義教授,於2022年10月10日辭世,享壽81歲。曾教授生前策畫今年推出其融冶京、崑於一爐的新編京崑大戲《虎符風雲》,不料竟成遺作。國光劇團為告慰老師在天之靈,全團上下傾力製作,訂2月11至12日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 曾永義(1941-2022),台南人。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1971年取得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後任教於該校,於2004年榮升名譽教授。出版學術專書30餘本,曾主編《國語日報》「古今文選」20多年。學術成就之外,最令人感佩的是曾永義深耕戲曲,集研究與創作於一身,劇種包括崑曲、京劇、歌仔戲、客家戲等。 台灣第一位「戲曲院士」 曾教授對戲曲的貢獻有目共睹。他於2008年榮獲第43屆電視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2013年榮獲第24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最佳作詞人獎、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台灣首位「戲曲院士」、2020年榮獲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2021年春天集結長年研究戲曲的成果,出版270萬字的《戲曲演進史》。 曾永義突破傳統學界對戲曲的看法,是台灣戲曲界的領航者。他曾自述其成就與性格有關,自認屬於「人棄我取」型,年輕時選擇最冷門的中文系為第一志願,後選擇最冷門的「戲曲」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數十年光陰投身推廣傳統戲曲藝術文化,這都與他青壯時期在美國聽到的一場演講有關。…
作者: 陳淑英 頁數: 70
風雲時代出版社編印這套「龔鵬程學、思、俠、游特輯」,是由筆者向一些友人倡議,獲得熱烈回應而成事的。故而這一特輯問世之際,鵬程兄要筆者略綴數語以志始末,筆者當然義不容辭。 鵬程兄是我深為敬重的朋友。就年齒言,尚小我數載,但他在人文學術上之造詣與著述,頗有非我所能企及的境域。更遑論他曾是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的創校校長,以及諸多民間著名學院、學會、學刊的創始人或主持者。我對鵬程這些與學術領域相關的煌煌履歷,倒沒有什麼高山仰止的感覺,但對於他費心辦學與用世的同時,猶能寫出數量如此龐大、內容如此精湛的著作與論述,委實感佩無已。 在人文學術方面,我與鵬程論學脈則各有師承,論哲思亦各有宗主;但他對儒、釋、道三大主流的疏釋,以及融貫三教而扼要詮述的創見,在大關大節處之把握,我率多能欣然認同,甚且歡喜讚歎。至於若干考證或比勘上的細節,看法或有異同,則無關宏旨。總之,我認為鵬程在人文學術上的論述,其價值自有可大可久者在焉。 而我與鵬程能成為莫逆之交,亦非偶然,實因在一特定的時空情境下,他與我皆面對不測的兇險,卻不約而同地表現了「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氣概。後來發現,我與他皆從小認同俠義精神,並喜愛俠義傳奇,所以事到臨頭,能夠不畏強權、冷對橫逆,實也不足為奇。 嗣後,鵬程和我及兩岸一些喜好俠義理念及武俠文學的朋友,創辦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推鵬程為會長,我則在主辦的出版社規畫出版古龍、梁羽生、倪匡、溫里安等人的武俠經典,以迄於今,自也殊非偶然。…
作者: 陳曉林 頁數: 72
第一次接觸詩人管管的詩,是1977年買了其處女作《荒蕪之臉》(1972年,普天出版社),初識其本人則是30年後的2007年,我當時送了他一本拙作《兩百個玩笑—給那些遭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不久,我們倆在台北和平東路的「時空會場」藝文空間偶遇。管管老師說:「兩百首詩,兩百個人的命運哪!」他張大那炯炯有神、宛如金門風獅爺模樣的雙眼,對我說了些溢美之詞,我卻有一種不捨及哀傷,因為他對自己被抓兵、拆散了他與母親的乖舛命運一字沒提。 管管本名管運龍(1929-2021),祖籍山東省膠縣。寫詩70年、寫散文60年、畫畫60年、演戲40年,出過16本詩集、散文集。繪畫個展聯展共十多場(新視覺藝術展等),影劇30多部:「超級市民」、「六朝怪談」、「策馬入林」、「飛俠阿達」等。榮獲第二屆現代詩首獎(同時獲獎者有吳晟)、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詩獎首獎(同時獲獎者有瘂弦。管管老師說:「我不用得首獎,我只要想到跟瘂弦、商禽、周夢蝶一起入圍這個獎就樂了。」)入選中國文學大系及各詩選選集多次,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晚年,他給自己另取了個筆名叫「管管不著」,外號叫「半塵不染客」、「賈斯文不掃地」。 管管講話跳躍,這也形成他獨特的管氏風格之一。管管告訴我:「我十六、七歲開始寫詩。那年代,父親有一本珍貴的木刻本千家詩,我把它據為己有,反覆地讀,其實,古典詩是我日後寫現代詩的養分,你看那句:『河泥淹鞋一半清』,多有意思!」現在我想學他的風格,試著隨興、跳躍地談談其人其詩。 首先,我想用「相對主義」一詞來歸納並演繹管管的詩藝。什麼是相對主義?當然是和絕對主義對蹠的說法。嚴格地說,相對主義這個命題是不符合邏輯的,是自相矛盾的。但文學並不僅止於科學或哲學邏輯,文學自有真理,它的抒情性跳脫了所謂的邏輯性。以下直接用其詩來看他的相對主義有什麼樣的風貌,或說有什麼樣的抒情性? 以他寫於1978年的〈野馬〉一詩為例:…
作者: 黃克全 頁數: 74
花東縱谷是台灣東部縱谷,夾在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南北長約180公里,東西寬約2-7公里,因橫跨花蓮和台東兩縣故名。縱谷內水秀山明,白雲悠悠,稻田層層,風光旖旎,吸引著久居喧囂鬧市裡的人們絡繹不絕來此,尋覓清幽的田園風光。 花東縱谷南段,東側的海岸山脈和西側的中央山脈之間,藍天白雲下展現一片廣闊的綠色原野,那就是被清朝台東知州胡傳稱之為「台東第一大平原」的鹿野。鹿野地名的由來,一說是此地昔日為鹿群出沒的荒野,故為「鹿野」;另一說是日據時期,因招募日本新潟縣野鹿農民移居,日人遂將原地名鹿寮改為鹿野。今天的鹿野因豐富的農特產和地質景觀被譽為現代桃花源。 我們將從鹿野出發,向北穿越花東縱谷去花蓮。出發前,我們先在風景幽美的鹿野鄉間,體驗一段腳踏車之旅。這是認識當地農村很有趣的體驗。起點是龍田小學。我們一百多人每人一輛腳踏車,聚集在龍田小學一座很小很舊的木板房前。負責腳踏車導遊的是當地一位40來歲留著一頭披肩長髮的男子,像所有導遊一樣,談吐詼諧,表情生動。他首先站在木板房前,向我們講述了龍田村是日據時代台灣最大的日本移民村,當時道路兩旁都是日式建築。後來那些建築全被拆除了,只剩下校園裡這座木板房,是當年龍田小學校長的宿舍,被保存下來,成了歷史的見證。 騎車出發了。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向南騎出村口,順著田間小路向前騎去。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雲影落在山野緩緩移動著,青山環繞著一片廣闊的田野,鹿野溪在翠綠的田野上蜿蜒流過,帶著花草清香的微風輕輕吹拂,風裡充滿各種鳥鳴。多麼迷人的田園風光。我們經過一片片鳳梨田、木瓜園、香蕉園和茶園。導遊也騎著腳踏車,走在隊伍的最前頭,用高音喇叭講解路旁田地裡種植的農作物。在他繪聲繪色又妙趣橫生的講解中,我們增長了許多見識。途中有體驗點燃竹筒炮的驚險樂趣,以及品嚐贈送當地農特產釋迦和鳳梨的活動。 我們騎到村北一條寬闊筆直、兩旁種植粗大的小葉欖仁樹的大道上。導遊說這條路是台灣最直的路,十公里筆直筆直,路兩旁的小葉欖仁樹枝繁葉茂,枝葉在頭頂縱橫交錯,形成綠色長廊,故稱之為「綠色隧道」。我們在這裡進行一番另類體驗—躺馬路看風景。…
作者: 申永斌 頁數: 76
科技人出身的高虹安所治理的新竹市已有近300年歷史。因鹽務而繁榮興起的鄭林兩大家族,建立了台灣名園,並使金山面的金山寺成為休憩勝地。但在乙未保台事件中,美麗家園曾經變成殺戮戰場。 2022年九合一選舉,出身鴻海企業的高虹安立委脫穎而出,當選為新科的新竹市長,終結了民進黨在風城的八年執政。新竹市是高科技產業聚落,過去被稱為「科技之都」,高虹安提出智慧城市的願景,希望讓歷史設施與社區間產生新連結,並重現文化資產的完整故事,以活化舊城區及周邊,讓再生的歷史文化資產,成為新竹市的新亮點。 北台灣最早開發的重鎮 於清雍正元年(1723)所設立的淡水廳,自11年廳治從彰化縣沙轆(今台中沙鹿),遷至今日新竹市所在的竹塹城,直到光緒元年(1875)於台北設府,原淡水廳改為新竹縣的近150年,竹塹城即躍上歷史舞台,並在北台灣獨領風騷。 1987年左右,於新竹公園內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找回之了道光9年(1829)的《新建淡水廳城碑記》記載:「環植刺竹為衛,故以竹塹名城」,並記載台灣第一位進士的新竹北門鄭家─鄭用錫和板橋林本源家族的奠基者林平侯參與改建竹塹城為磚石的工程。…
作者: 頁數: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