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NO.120 │ 侯友宜總統路依然坎坷

2023年8月|NO.120 │ 侯友宜總統路依然坎坷

7月25日,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團結法案》,主張聯合國1971年通過的2758號決議文不涉及台灣,「將致力對抗中國大陸試圖在國際組織扭曲關乎台灣事宜的行徑」。該案若經參議院通過、拜登簽署即可成案。 觀其內容,該案充其量不過是一紙聲明,其效力連《台灣關係法》都不如,因為雖同為國內法,但《台灣關係法》至少規範了美台進行民間交往時應注意的事項,而此案內容空泛到無從執行,更無從檢驗其執行效力。何況,台灣在2009-2016年間曾八次派代表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而2017年後,是因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台灣才未能再踏進WHA大門,因此即使有《台灣團結法案》加持,若民進黨繼續執政,台灣還是不可能參與國際組織。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旨在將「中國的代表權」交給當時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歸還中國則早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降書》明定之。 從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可得知,美國在1970年就評估,即使在聯合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案」,也未必能通過;1971年在聯合國討論「中國代表權」之前,季辛吉不僅自己密訪大陸,還宣布尼克森總統將於次年5月前訪問大陸,這等於昭告世人,美國已放棄中華民國。其後的美、中三公報,更強化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與法理事實」。美國豈可為了「以台制華」,就推翻歷史,顛倒是非? 綜上,《台灣團結法案》根本不值得一評,但是,就在眾議院通過《台灣團結法案》的三天後,拜登忽然首度宣布對台提供價值約108億台幣的軍事援助,同日跨黨派的眾議員又要求美方優先處理對台軍售案,還要求修改《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今後不再限於「防禦性武器」。…
作者: 紀欣 頁數: 1
7月23日,中國國民黨召開第21屆第3次全國黨代表大會,一如外界預估,完成了正式提名侯友宜成為該黨第16屆總統的參選人程序。侯友宜也在大會中宣示要贏得選舉,取回執政權,讓台灣更進步。一切行禮如儀,順利圓滿。不過,客觀地說,侯友宜的選戰處境絕不輕鬆,與過往兩屆總統大選相較,這次國民黨更處逆風,前路坎坷。 「換侯」已成過去式 從好處來說,這次的全代會至少消弭了「換侯」的異聲,這個雜音在國民黨內其實已經瀰漫了兩個月之久。雖說最後未造成實質影響,但卻給了侯友宜及以朱立倫為核心的黨中央極大困擾。根據媒體報導,全代會縮短黨代表的提案時間,就是要防堵有「換侯」意圖的黨代表趁機發難,造成黨中央的尷尬。從這則報導可看出,所謂「換侯」的壓力始終存在。 現在終於能夠塵埃落定,國民黨不至於繼續糾纏在「換侯」的壓力中,是件好事。另外,黨中央原本擔心韓國瑜會有不同於黨中央的政治動作,最後也沒發生,韓國瑜還主動趨前擁抱了侯友宜,這對塑造黨內團結的正面形象當然有些幫助。不過,從反面來看,事情就不是表象上那麼地團結和諧了。 團結黨內各派仍須努力…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7月23日國民黨召開全代會,三大戰將韓國瑜、侯友宜及盧秀燕再次合體,聲勢看起來不小,但在郭台銘仍無意歸隊,黨內仍有不少有心人士未必會全力支持侯友宜的情況下,國民黨真能走向團結、合作,讓低迷的聲勢拉起來嗎? 2024大選,國民黨明明形勢落後對手一大截,總統與立委選舉都無勝算,聲勢陷於低潮,卻還無止境地內鬥與相互指責。即使外界認為各種勢力相爭已讓國民黨「日薄西山」,但反對國民黨中央的聲浪卻無一日不斷,譏諷與詆毀侯友宜的更有過半來自藍營人士。國民黨人似乎對侯友宜這種非傳統國民黨形象的候選人,就是不能接受,但如果侯友宜真的那麼差,為什麼在5月17日他被徵召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被視為國民黨中最強的母雞,也是唯一可以打敗賴清德的人呢? 國民黨被勝利沖昏頭 從2022年縣市長九合一大勝後,除了部分頭腦清楚的人,整個國民黨就陷入了瘋狂的爭權狂熱中,彷彿已勝券在握,為了總統大位與立委而算計、叫囂。當時輿論界已開始批評國民黨高興太早,分贓醜態盡現;但沉浸在先搶先贏心態的國民黨同志們,完全忘了縣市長大選的勝利是源於「討厭民進黨」,選民是支持國民黨多數的縣市長候選人,卻不認同老態龍鍾的國民黨,或接受國民黨提出的理念與想法。 2024選舉是國民黨存亡的一場選舉,不是侯友宜一個人的選舉。很可惜當敵人還沒有攻進來前,最多的火炮竟是來自藍營自己人,有人攻擊他「藍皮綠骨」,有人罵他「賊頭」或「草包」,也有人看不起他是警察出身,有初選失敗卻不願意認輸的人,有不肯與侯碰面卻在私底下搞他的,有拿人好處要求「換侯」者,也有人納涼看戲,一看民調不佳,就要求侯友宜退選,甚至立馬向民眾黨示好者。…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8
台灣處境憂患,外臨戰爭風險,備戰耗資千億;內則詐騙橫行,又有能源危機。明年大選三黨角逐,再加一名企業鉅子,票該投誰?判斷候選人能耐,要看他是否能集結能人志士如一片樹林般庇蔭眾生。 2024大選,國民黨侯友宜、民進黨賴清德、民眾黨柯文哲已就定位,以下從運動員的角色,分析他們三位的特質。 侯友宜像籃球球員 侯友宜像籃球員,願與隊友建立助攻跑位默契,能交叉掩護上籃得分。籃球員投籃或助攻都反應在得分板上,觀眾看得一清二楚,假不了也躲不掉。 據桃園一名資深社會新聞記者回憶,侯友宜擔任桃園縣警察局長時,中壢地區治安不寧,賭色槍毒案多,分局刑警大隊所屬偵查隊和派出所的主管多在地久任,滋生弊端。媒體朋友建議應採各分局輪調制,侯不僅採納並徹底執行,將中壢、龍潭、大溪、蘆竹、大園等分局人事一盤棋式調整,中壢治安果然平靜不少。侯任警政署長時,台三線超速攝影效度曾遭質疑,包括台北市忠孝東路上的超速攝影可信度也遭非議;他未堅持本位立場,立即檢視儀器後裁定退還罰款,平息民怨。…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0
日前南美洲巴拉圭總統當選人貝尼亞來台訪問,表達對台的堅定支持,也邀請賴清德於8月出席總統就職典禮,來回順便過境美國。賴過境可能會再次衝擊兩岸關係,但筆者對於貝尼亞未過半當選總統更有興趣,也不禁好奇台灣2024大選是否會出現同樣狀況。 巴拉圭總統得票未過半 今年4月底巴拉圭大選投票前,國內外新聞皆預警:在野黨主要候選人艾里格里稱,如果他勝選就將與我斷交,且要與北京建交,以求得經貿利益。他在接受外媒訪問時,也多次表達與台斷交的決心。 巴拉圭大選結果,不僅使蔡政府鬆一口氣,也可能使台灣民眾誤以為巴拉圭普遍民意是支持我方的。其實不然,兩個主要在野陣營候選人的政見都是要與北京建交,只是因為選票分散,而使得執政黨的候選人獲勝。而第二名(28.25%)與第三名的得票(23.56%),加總起來勝過當選的第一名(43.93%)。這樣的結果,有沒有可能出現在台灣的2024總統選舉? 選民對下架民進黨有共識…
作者: 姜保真 頁數: 12
由於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調始終不見起色,甚至多份民調淪為老三,國民黨內「換侯」聲浪不斷。不過,7月23日國民黨召開全代會,換侯之議終成絕響,此後國民黨只有全黨齊心力挺侯友宜到底,再無二念,否則賴清德選上總統就再無懸念了。 「換侯」之所以終成絕響,第一個理由是民調可信度的問題。雖然國民黨上下都承認,侯友宜近來民調情況不佳,但事實上,民調的可信度是令人懷疑的,除非特別有警覺性,一般受訪者很容易被引導,甚至被誘使給予特定答案。 舉例來說,屏東大學兼任副教授諸葛俊就投書媒體,明確指出,類似「請問你贊不贊成非執政黨組成在野聯盟,在2024推出一組候選人?」這樣的內容犯下多種問卷設計的謬誤:(一)問卷對象知道什麼是「非執政黨組成在野聯盟」嗎?這種專有名詞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理解嗎?(二)依過去總統選舉的經驗,不就是政黨或參選人推出一組人馬形成「xx配」,選民再依個人喜好投票,「非執政在野聯盟」這樣的問題已先入為主,再加上「非執政黨應組成在野聯盟」,這種問法能問到真實的民意嗎? 以上例子只是坊間為大選進行的民調之一。其他例如施測單位究竟有沒有公信力?其目的是想了解民意,還是在帶風向?不要說一般民眾,就連媒體也難以判斷,因為仔細去檢視問卷者鳳毛麟角。 不要忘記侯友宜曾經高居民調第一,一路下滑是在他被徵召後,其中有沒有人在刻意操作,還真耐人尋味。…
作者: 令狐台 頁數: 14
藍營整合仍須克服幾個障礙7月23日上午,藍營支持者期待已久的侯友宜與韓國瑜合體終於實現了。侯友宜在烈日下等韓國瑜,等韓一現身,侯友宜隨即上前擁抱。不過,儘管侯韓合體,國民黨也力圖展現團結氣勢,但國民黨要勝選仍存在不少障礙。 藍營整合現況分析 台灣民意基金會7月20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四腳督的情況下,賴清德支持度為33.9%、柯文哲20.5%、侯友宜18%、郭台銘15.2%。侯友宜略有上升,郭台銘已逐步被拉開差距。金溥聰加入侯友宜競辦後,採取的策略可以說是「堅壁清野」,先是鞏固侯友宜參選人的地位,讓他逐一提出相關政見,讓侯講話能有重點,對質疑侯或想「換侯」者予以痛擊,將有戰力的立委、民代納入競辦,同時也拉攏王金平,改善與地方派系的關係。7月23日全代會可能就是侯止跌回升的轉捩點。 從最近幾次民調發現,之前認為在郭台銘不參選,賴、侯、柯「三腳督」的情況下,若侯友宜民調始終沒有起色,最後藍營可能發動棄保,對柯是有利的;但目前郭若不選,則可能凝聚藍營選票,到時候侯、柯鹿死誰手尚不可知。郭若參選,大概會拉走柯文哲6-8%選票,而會拉走侯的2-3%支持者,因此郭參選其實對柯不利,民眾黨在立委部分不可能有好成績,柯一旦落選,民眾黨勢必邊緣化,因此郭的參選,可能逼使柯不得不與國民黨合作。 依筆者觀察,侯競辦的作法就是「尊韓不理郭」,韓既已歸隊,一旦郭民調落後,韓粉及郭粉就會逐漸回歸藍營。…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5
7月21日,「董事長開講」最後一場,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賣力演出。兩天後,國民黨召開全代會,郭台銘在臉書上發表「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代表他接受了民調的數字,但不代表他沒有對應的策略。 看熱鬧的選民總是很多 9月13日公民連署之前,郭台銘獨立參選的可能性會一直存在,主因有二:一是他有快速動員連署的資源,保證金更不是問題;二是他目前有15%左右的支持度,若三足鼎立足以影響選情,誠如民意調查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所言,還有「很多看熱鬧的人」。 郭台銘參與選舉一再「槓龜」仍不死心,根據民意調查基金會的資料,有四成(41.5%)國人樂見郭台銘獨立參選總統,卻只有一成五(15.2%)會投票給他,代表樂見他參選的人大多是來「看熱鬧的」。國民黨對這數字了然於胸,但游盈隆也指出,15%的民調也不容小覷,因為「一個百分點約等於19.3萬人,這代表的是近300萬人的力量!」 郭仍會打國際牌、經濟牌…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16
由於侯友宜錯估形勢,與朱立倫惡性操弄黨權,給了郭台銘玩弄情勢的口實與機會,令國民黨形象大壞,侯友宜民調大幅快速下墜,柯文哲漁翁得利,民調快速上升,2024選情出現重大變化,但藍白皆難以保證獨力致勝,可能出現共組總統隊的客觀需求。 自5月17日國民黨正式提名侯友宜以來,總統大選情勢出現了異於往常盤勢的重大變化,在野勢力若要下架民進黨勢,必須要盤整,已不能排除跨黨派組合的可能性了。 侯友宜、朱立倫誤判形勢 2024總統大選,由於侯友宜陣營長期對情勢與自身實力的誤判,論述能力不足,過去刻意與黨及同志疏離,以致吸引向心之力不夠,欠缺個人魅力,加上朱立倫的獨裁操作等因素,令國民黨與侯雙雙形象大壞,侯的民調自5月中快速走低。侯慌亂中接受「九二共識」,以及延攬內鬥性格十足的金溥聰,難保將來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近日民調固然有止跌翻轉小升的跡象,韓國瑜又在全代會力挺,但國民黨想要獨力致勝拿下大選,難以樂觀。 郭台銘名不正,已陷入困境…
作者: 朱駿 頁數: 18
2024總統大選正打得火熱,目前的態勢是民進黨的賴清德領先群雄,但民眾黨的柯文哲緊追不捨,國民黨的侯友宜則跟隨在後,且落後幅度達10%左右,讓藍營焦慮不已,頻傳有國民黨人在鼓吹「換侯」或「非綠大聯盟」、「藍白合」,以拉下民進黨。民調也顯示,超過六成選民不希望民進黨繼續執政,但「非綠」要合作也有高困難度,可能要到11月後態勢才會明朗。 民眾黨有「重啟服貿」之議 然而,氣勢如虹的民眾黨卻在6月中下旬,被外界傳言,其「國政白皮書」中有「重啟服貿」(即「重新啟動『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諮商」)的主張。傳聞這讓綠營如獲至寶,黨內高層、黨發言人、立委、綠營側翼傾巢而出,猛打柯文哲,說他當年是反服貿「太陽花學運」的最大受益者(挾太陽花之勢選上台北市長),今天卻要重啟服貿,是背叛太陽花理念的投機政客。連已下台的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都重出江湖、痛批服貿。 綠營歇斯底里地批判「重啟服貿」,當然有其原因。當年正是「太陽花學運」讓年輕人相信民進黨所說,服貿將讓大陸人來台,搶走400萬台灣民眾的工作;國民黨想藉服貿「賣台」、和大陸統一,壓低台灣人的薪資。年輕人因此狂熱地支持民進黨,國民黨又反擊乏力,遂讓民進黨在2016年取得了執政權。今天,若讓柯文哲重啟服貿諮商,豈不是打臉當年太陽花學運,重創民進黨執政的正當性? 但是,柯文哲絕不是省油的燈,他很快提出了四點聲明:(一)「國政白皮書」還在內部討論,並未對外公布;(一)兩岸貿易頻繁,兩岸貿易必須法制化、正常化;(三)太陽花學運後,民進黨承諾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據以審查服貿,但卻一拖7年,行政怠惰;(四)若ECFA和「服貿」、「貨貿」是「糖衣毒藥」,請蔡英文立刻廢止ECFA,停止「早收清單」,並承認陸委會新聞稿所稱的「將陸續和陸方協商」是假消息。柯文哲也要求賴清德表態,未來絕不會和中國大陸諮商貨貿、服貿。…
作者: 杜震華 頁數: 22
7月15日,應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由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率北京、清華、復旦、武漢、湖南等5所大陸著名大學,共36名師生抵台交流,引發台灣社會高度關注,為低迷的兩岸關係注入新動力,有利於兩岸朝向和平正面方向前進。 此波陸生訪台期間,包括到台大、政大、中國文化大學、東華大學等校進行學生交流;同時赴台北、台中、新竹和花蓮等縣市參訪,並參訪了故宮、101大樓、太魯閣、九份、平溪與大稻埕等知名景點,促進對台灣教育、歷史、文化的認識,猶如先前馬英九率領台生赴陸參訪,對促進兩岸雙向交流,發揮了積極正面的「示範效應」。 首先,陸生來台交流凸顯兩岸互動應回歸「社會本位」思維。大陸學生代表團來台交流,展現了兩岸互動及未來發展係以青年為導向、基層為根基。大陸對台政策著重於兩岸民間社會連結,這涉及台灣社會各領域,舉凡教育、傳播、宗教、藝術、戲劇、文化領域,尤其加強新媒體及流行文化、戲劇對青年學生的影響。 其次,兩岸學生交流有助於凝聚「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意識」。透過學生活動交流,不僅可避免台灣學生受到「文化台獨」、「去中國化」等一系列措施的影響,避免漸進式及柔性台獨上升的危害。同時,對台灣青年未來可能到大陸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產生一股吸引、拉攏的推力。可以說,能否進一步擴大及深化兩岸青年交流,是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風向球及關鍵指標。尤其是兩岸青年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同屬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及共享中華文化,並無國共內戰的歷史包袱,透過交流可培養彼此相互認識、體諒、尊重及包容,從而建立「兩岸一家親」或「兩岸一家人」的「我群意識」,邁向文化及民族復興之「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復次,兩岸青年交流呈現陸方主動、台方被動樣態。儘管兩岸政府皆公開呼籲恢復兩岸交流,但大陸始終扮演推動的角色,從馬英九率大學生團訪陸,大陸應允;此次大陸高校來台參訪雖是受邀,但表現非常積極,反而是民進黨政府先委婉拒絕,後因迫於社會輿論壓力始以專案方式允許來台。尤其,陸委會為因應疫情,先前在處理陸生來台就採取不同於僑生、國際生的差別待遇;後大陸暫停陸生來台就讀學位生,導致兩岸學生交流減少。台灣有必要建構友善陸生來台的學習環境,例如提供健保、工讀及獎助學金申請等等,也應對「三限六不」政策提出檢討及修正。…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24
我和台灣學界開展學術交流算是比較早的,早在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探親之前就開始了。有關早期交流的歷史,有一些值得回憶的人和事。這裡只講幾個「第一次」及幾場印象特別深刻的學術交流。 在海外與台灣學者交流 一、1986年7月,美國芝加哥舉辦「台灣研究國際研討會」,這是我和台灣學者學術交流的第一次。當年我寫的論文是《台灣移民社會中的械鬥問題》,報告後一位女士起來說,「你說台灣是移民社會,為什麼後來變成殖民社會呢?」,我當時不認識這位女士,後來才知道她是呂秀蓮。我不想回應她,看到寫《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史明也在現場,我就對著史明說,你是說「台灣變成福建的殖民地」之人,理由不外乎兩點,一個是在政治上,台灣人都不能在台灣當官,在台灣當官的都是外省人;第二是台灣的米都被福建拿去吃了。我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清代有一個回避制度,任何人都不能在500里以內的本地當官,所以福建人不能在台灣當官,浙江人不能在浙江當宮,不是專門針對台灣的。第二,台灣的米給福建人吃了,我小時候就吃過台灣米,但我們不是白吃的,是向你們買的,台灣有米當然會賣,福建缺糧不得不買,但台灣有很多東西是從福建運過去的,怎麼能說台灣是福建的殖民地呢?這是我與台灣人士的第一次交流,有交流就有交鋒。 二、1987年9月,台灣《自立晚報》記者第一次來大陸採訪。我們談的不是學術問題,但報導說大陸學者對台灣的歷史、地理瞭若指掌,對政治則不甚瞭解。這引發我對研究方向的思考,今後一定要加強政治、社會方面的研究。 三、1988年1月,「台灣史研究會」請我去台灣開會。我人到了香港,台灣當局不讓我去台灣。我就把論文從香港發到台北,由台灣學者替我宣讀。台灣媒體報導說:「陳孔立文到人不到,台海學術開始交流」,這是大陸人第一篇在台灣學術會議上發表的論文。…
作者: 陳孔立 頁數: 26
距離總統選舉投票日只剩大約半年時間,兩岸關係是參選人的重要政見課題。藍營提名人侯友宜7月3日表示:「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一切照中華民國憲法來做」,引起各方關注及議論。 「九二共識」這四個字,本非正式文書的專有名詞,而是蘇起於2000年對海基、海協兩會1992年在香港會談的事後解讀、詮釋。這也就是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其自傳《勁寒梅香》中所說的:「第一次辜汪會談能獲得突破性的成果,關鍵在於就『一個中國』的原則上,雙方得以『各自表述』其內涵」、「在兩岸互動過程中,這是一件何等重大的事情。大陸接受台灣的建議,成為兩岸數十年來第一個正式的政治妥協」。 在法理邏輯上,這是兩岸最大公約數的默契,根本不存在真偽的問題;如果刻意加以否定或迴避,反而對台灣不利。 2000年5月20日,大陸國台辦回應陳水扁「五二○就職演說」的聲明中稱:「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2005年3月4日,胡錦濤提出了「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表示「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既然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台灣誰吞併誰的問題。」  觀乎前述北京當局稱「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不就是暗示可以接受台灣方面以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作為表述立場的依據嗎?…
作者: 許文彬 頁數: 31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要擴建,鎖定內湖中學金湖校區2.3公頃的用地。蔡英文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著手將該地變更為機關用地,將租給AIT使用,租期99年。 對中國人來說,99這個數字實在太敏感,不得不讓人想起,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租借九龍半島、新界的期限就是99年。 由於出生率低,台灣無須再行建校,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將學校預定地廢棄,準備變更為社宅用地,但有人通風報信,AIT以辦事處會被附近高樓社宅看光光之由,加上蔡政府逢迎拍馬配合,想讓辦事處由原有的6.5公頃,擴充至近9公頃,而市府原來的社宅計畫也遭到反對,柯文哲竟不敢吱聲,讓它胎死腹中。 1842年中英訂立《南京條約》,是中國進入次殖民地的破口,讓西方列強與日本帝國主義對滿清政府開始予取予求,「喪權辱國」條約接踵而至。孫中山先生好不容易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再經過34年的奮鬥,直至抗戰勝利後,才全面廢除不平等條約,但曾幾何時,居然在台灣死灰復燃。 將美國AIT在內湖租地,比喻喪權辱國一點不過分。6.5公頃的土地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用每坪不足15元的租金租給AIT,何等便宜。這次如能租賃成功,租金能反映市價嗎?根據郭正亮透露的消息,租金總共3億多,一年只有300多萬,離行情太遠了,顯然是不平等條約,說明美國仍然念念不忘在中華大地上吃乾抹淨,占盡便宜。…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32
媒體近日報導了兩件與美國有關的新聞,「AIT的擴建」及台灣是否要「設置P4實驗室生產生化武器」,但卻沒有引起太大的討論。台灣究竟是否有在搞生化戰的P4實驗室,外界不得而知。不過,俄烏戰爭後,俄羅斯即在烏克蘭發現類似的實驗室,所以台灣若「有」,一點也都不奇怪。 俄烏戰爭發生時,兩岸不約而同地強調「台灣不是烏克蘭」,但隨著島內局勢的變化,台灣與烏克蘭有愈來愈多相似之處,最重要的是,幕後的黑手是同一個,只是一隻手往大西洋伸,另一隻往太平洋伸罷了。 台灣跟烏克蘭最像的地方就是竄改歷史,除了「去中國化」外,更混淆敵我,把抗日、抗戰轉為「日本是祖國」,台灣與日本並肩而戰。如今連軍方都開始捏造歷史,3月13日「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針對大陸舉辦「黃埔99周年紀念大會」,發布聲明稿說,「黃埔建校以來,一直是以保衛中華民國及反共為歷史任務」。一個國共合作、蘇聯出錢出人的黃埔軍校,居然變成了以反共為歷史任務的反動堡壘,公然撒謊令人咋舌。 七七事變86周年,國防部發言人在臉書強調,「七七抗戰開啟了延續8年的戰爭」,卻沒說為什麼開戰?又是跟誰開戰?話語旋即反轉說「面對中共和俄羅斯的擴張,抗戰精神提供國人同心對抗中共威脅的指引」,看得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搞不懂這段話究竟與抗戰有何關係?兩岸明明是內部矛盾,卻被說成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敵我對抗。過去被忽視的雲南反共救國軍,突然被迎回入祀忠烈祠,為的就是強調其曾經「反共」。以上這些作為都在建構台人與大陸死戰到底的精神武裝。 有些人說,兩岸只要持續交流,就能達到心靈契合,統一也就會水到渠成。這種說法忽略了局勢是動態的,反統的黑手不會不知道大陸想透過交流來促統,當然會用各種手段來阻攔。大陸可派數十位優秀大學生訪台,卻撼動不了台獨課綱每年製造出來的百萬天然獨,兩岸交流互訪永遠趕不上統獨板塊的消長。…
作者: 林明正 頁數: 20
近日,美國著名外交家、在尼克森與福特政府時期擔任國務卿的季辛吉博士,以百歲高齡訪華。季辛吉此次訪華「會見尺度之大」,中國政府待其「禮儀之高」,令世界關注。 美季辛吉與中國的第一位互動對象,是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的國防部長李尚福將軍,壓卷重筆則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他,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陪同會見。在為季辛吉舉辦的壽宴上,習近平對他的百歲之壽,對他半個世紀以來對中國多達百次的訪問,以及對中美關係的貢獻表達謝意。 國內外評論各有千秋 對季辛吉訪華的評論可謂萬紫千紅,各有千秋。美國有國會議員批評:「季辛吉此行不是美國外交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將聽取季辛吉的訪華報告」。輿論也是雙向的:一方面世界體認到「中美之間難以脫鉤」,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展現「難以回到從前」的前景。 大陸有評論認為,季辛吉是在兩國決策圈子「說得上話」的人物,此次訪華意在「傳話」,中美關係有可能「進入新時代」、「打開新視窗」。截然相反的看法認為,美國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家,在優勢領域全面打壓對手,在劣勢領域使用緩兵之計。季辛吉此行雖釋放了中美可能局部恢復軍事互動的信號,但美國仍然是兩手策略,打拉結合,對中國進行威懾。美國將中國列為主要競爭對手,甚至視中國為敵手,這是兩黨的共識不可能改變。…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4
東亞地區中美對立、兩岸兵凶戰危、美日韓台抱團抗中,唯有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獨樹一幟,要求削減駐沖繩的美軍、反對「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調,並繫緊沖繩與中國大陸的紐帶。 玉城丹尼7月初訪問大陸,引起台、日、美對他的揣測、攻擊,但無一中的,玉城坦率的發聲與作為尤其襯托出台、日的心虛。 玉城是日本右派的眼中釘 日本去年12月內閣決議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整備計畫》,多次提及要加強沖繩的防衛力量,今年以來即在與那國島擴建自衛隊營區、飛彈部署據點,不停地參加多國軍演,單是6月就有兩波,6月1日美、日、菲、澳在南海;6月9日美國出動「尼米茲號」航母,日本派「出雲號」護衛艦參加,跟法國、加拿大的船艦跑到菲律賓海軍演,迫使大陸也派出機艦至附近海域緊盯。加上日本執意近期排放福島核汙水入海、擴大半導體輸中(24種材料)禁令等,中日關係波折迭起。 正在此時,日本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7月3日率領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80多人赴北京訪問,玉城以顧問身分隨行。玉城過去就主張應減少駐沖繩美軍,而且反對安倍晉三生前所提的「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拒絕參加安倍的國葬,使得他早就成了日本右派的眼中釘。今年3月上旬玉城曾前往華府與官員、國會議員、智庫等會談,表達了對沖繩情勢的看法,希望日美兩國能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緩和與中國的緊張局勢。不過,華府對他很冷淡。…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6
韓國總統尹錫悅上台一年多來,在外交政策上加強與「自由、民主陣營」來往,與北韓、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關係則是「不進則退」。目前看來,尹錫悅在任內大概不會改變其態度。 從韓國歷任總統來觀察,尹錫悅非常「獨特」。僅以26年的檢察官資歷,去年匆忙參與國民之力黨,在吵鬧聲中獲得黨內提名,又以些許票差打敗執政民主黨的李在明。如今尹錫悅執政雖已邁入第二年,但此一過程,仍然是黨內不和,朝野政爭不斷的根源所在。 尹錫悅的施政滿意度偏低 據6月14日出爐的韓國蓋洛普民調顯示,尹錫悅的施政滿意度僅有32%,比前一周下跌6%,負面評價則上升至57%。過去一段時間裡,民主黨拿日本將排放福島核廢水,以及尹錫悅夫人金建希一家人炒地皮等事攻擊尹政府,姑且不論是非,民調說明了韓國雖已政黨輪替,傳統政治的結構卻始終未變。 韓國自1989年推動民主化,採取總統直選制後,兩大黨輪流執政的型態似已定型,期間雖有第三黨出現,但仍然無力打破慣例。可以說,政治結構在「3.3.4」的分配下,占有「4」的中間選民是選舉決定勝負的關鍵。前次大選,民主黨代表李在明以0.73%票差輸給尹錫悅,迄今仍心不甘情不願。…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38
國際局勢並非一成不變。二戰後,美國與蘇聯兩強成為世界的重心。蘇聯解體後,美國獨霸全球。時至今日,美國引領全球的局面正面臨巨大變化,世界正由單極逐步走向多極。 俄、中分享美國霸權 6月8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將軍在國防大學畢業典禮上表示,現在已不再是單極世界,至少有三個超級大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而其他地區的霸權也在崛起,世界已走向多極。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並沒有一蹶不振,退出國際舞台。由於幅員廣大,橫跨歐亞兩洲,又控制北極地區,深具地緣戰略優勢。近年在強人普丁的領導下,繼續在國際政治發揮影響力,尤其在中亞及亞西地區仍擁有難以動搖的地位。…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0
農業及食品在台灣所呈現的生產毛額(GDP),占總體GDP的6.6%,但初級農林漁牧業的產出僅占1.4%,唯就民生所賴,卻是任一國家皆不可或缺的產業。台灣的耕地面積共計73.5萬公頃,水稻的種植面積最大,為22.4萬公頃,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卻僅30%左右,表示台灣居民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為未雨綢繆,政府應持續不斷地強化農業生產。本文針對農業政策提出五項須檢討改進之處。 土壤必須保持健康安全 每一個政府都必定會考量境內糧食的生產及儲存量,以備天然災害、國際經貿障礙、或戰事發生時可以救災救急之用。因為糧食的生產有90%源自土壤,所以土壤的健康肥沃與否,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的多寡,但國際間的農耕地因為機械化耕耘、表土不斷地流失、大量施用化學肥料及農藥致使土壤中之有機質快速地分解,而產生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地力逐漸貧瘠,於是農民只好增加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形成惡性循環的結果。使用多量的農業化學物質後,尚會破壞土壤的生態環境,污染地下水,對持續糧食生產造成負面影響。要排除這些缺失,唯有推廣有機農業一途。 台灣的農地因以往的經營管理差異,而產生各種生產力不等的田地,政府應按其土壤適合耕種的程度予以分級,若有農地因建物或工業污染,致使農田不適耕種,就可當成綠電發展的地點,反之,良好農耕地就不宜發展太陽能光電之用,否則太陽能光電板的架設彼此之間就必須要有一定間隔距離,以便有適度的陽光可從間隔處,照射到栽種在光電板下的作物。 另外,蔡政府於推動「農電共生」產業時,要求在太陽光電板下所栽植的作物,必須要生長在一定比率容積的溫網室中,此項規定的必要性令人費解,因為如此規範反而會讓作物生長所需的基本條件,如光線、通風、溫度及降雨等,受到進一步的阻礙。國際上已有研究報導稱,溫室內的土壤普遍存在劣化,及其地下水枯竭,或遭受肥料及農藥污染的情形;再者,減少了自然生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的種類及數量,同時也顯著地增加了農電共生營造者的成本。所以此一規範就農地維護、自然生態保育、環境因子對作物生產的衝擊、以及生產成本的增加而言,實在不是一項必要的規定。…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42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