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 NO.98 │ 把握歷史契機開創未來

2021年10月| NO.98 │ 把握歷史契機開創未來

9月14日至15日,中國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南韓,由於行程短暫,只舉行了中韓外交部長會議及拜會總統文在寅,但此行達成了警告文在寅的目的。文在寅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強調「終戰宣言才是在韓半島打造和解與合作新秩序的重要出發點」,他還表示:「我今天再次敦促國際社會,為宣布韓半島戰爭結束而齊心協力」。 據南韓外交部事先發布的新聞顯示,王毅此次訪韓的議題包括:一、商談明年中韓建交30周年慶祝活動及加強實質合作事宜;二、如何安全管控朝鮮半島情勢;三、對國際事務交換意見。然而,比這些議題更重要的是王毅的談話。 文在寅不放棄「文金再會」 9月15日拜會文在寅時,王毅直率告訴文,中國與南韓毗鄰,是無法切割的關係,兩國國情雖不同,但彼此一直尊重各自的發展及核心關切事務,兩國人民也相當友好。王毅提醒文在寅,19日至23日訪美出席聯合國第76屆大會時,不要再像前次訪美時提及「台灣、香港、新疆人權」等問題。 在美國積極拉攏南韓加入美、日、澳洲、印度4國安全體系(QUAD)與美、英、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五國的「五眼聯盟」(Five…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50
自中美天津會談不歡而散後,兩國在台海、南海較勁有升高趨勢,雙方軍機、戰艦不僅在本地區頻頻出現,各種大規模軍演亦不斷舉行。特別是拜登內閣官員最近密集走訪東南亞,不僅造成域內國家須選邊站隊的困擾,亦引起俄羅斯等域外國家對國際安全的疑慮。此外,俄國學者認為,美軍從阿富汗匆促撤離遭各方抨擊,拜登政府目前應不會放棄對台灣的支持。 南海軍事衝突升高 俄國觀察家分析指出,7月下旬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先後訪問菲律賓、新加坡、越南三國,主要目的是與東協國家加強軍事聯繫,以阻止中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擴大。華府希望在本地區部署能威脅俄、中的中程導彈基地,同時在中國周邊部署大量先進戰機,並準備在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軍演,如此一來就可達到拜登利用東協擴大影響力,阻止中國掌控南海的戰略。奧斯汀在與菲總統杜特蒂會晤時,甚至討論到在緊急情況下,美軍可根據1950年代所簽署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使用菲國軍事基地。 俄國觀察家引述亞太安全論壇(CSIS)主席桑德羅(David Santoro)的談話指出,目前亞洲正面臨軍備競賽的威脅,因為他們既擔心中國,但也不願太依賴美國,所以本地區國家不僅自行研發生產導彈,又向第三國購買各種先進導彈。根據2020年戰略分析顯示,美國準備在第一島鏈,包括日本、台灣部署射程2,776公里的導彈。此種情勢若持續發展,將使本地區戰爭風險大幅升高。…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52
9月13日,大陸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以視頻方式出席中國—東協(10+1)和東協—中日韓(10+3)經貿部長會議,就團結抗疫和共謀發展兩大主題交換意見。與會部長都期待《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2022年1月如期生效實施。9月16日,大陸商務部又宣布已正式提出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6天後台灣也提出申請加入CPTPP。 開啟東亞經濟整合新時代 RCEP旨在透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各成員之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以及10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關稅廢除率達91%。 RCEP不僅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成員國更包含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的中國與日本,也首度促成中、日、韓市場開放,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經濟圈。 國際經濟學家估算,到2030年,RCEP有望每年為全球經濟增加近2,000億美元,使其成員國的GDP增加0.2%,並讓中、日、韓創造龐大的經濟利益;而CPTPP則只能為全球經濟增加1,470億美元。…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54
台灣與大陸一衣帶水,兩岸經貿往來尤其密切,但蔡政府上任後,大陸禁陸客自由行,加上疫情爆發後封城的禁令、小三通關閉;觀光業成了慘業,連農產品輸出大陸也受到影響,冀望兩岸盡快恢復交流,解決內需服務業的困境。 台灣經濟「外熱內冷」現象明顯,即商品出口暢旺,民間投資熱絡,但消費相對低迷;製造業一枝獨秀,資通訊與電子產業獨領風騷,服務業卻步入衰退,尤以觀光、旅宿、餐飲為甚,不同部門與業別業態的就業狀況,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商研院9月7日發布的7月「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CCCIS)」降至-1.18個標準差。若未來幾個月毫無改善,預測到2022年1月會持續降為-2.02個標準差。若然,這將成為首次低於2009年6月出現的-1.95個標準差,也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值。顯示服務業在這波本土疫情的衝擊下急速下降,甚至出現嚴重蕭條現象。 此外,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今年4月達到2.1%,5月更來到2.47%高峰,7月雖降至1.95%,但8月又上升至2.36%,為今年以來三度突破2%的通膨警戒線。蔬菜、水果、油料費持續上漲,豬肉更創下6年半新高價,雖引發通膨機率不高,但民眾的荷包卻因此縮水,實質薪資也減少,內心苦不堪言。另外,反映廠商進貨成本的躉售物價指數(WPI) 8月年增率為11.88%,亦處於高點,廠商的獲利大減,徒喚奈何! 台商赴陸投資明顯減少…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6
8月10日,美國參議院朝野兩黨歷經數月協商,以69票對30票通過「基礎建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ct)」。這項號稱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推出「新政(New Deal)」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基礎建設計畫,雖仍需經眾議院同意,但此一喜訊已讓拜登政府稍微挽回其低迷的聲望。  …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58
世界各國對國營事業有「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兩種不同看法,也為此有許多抗爭。例如,2004年烏拉圭民間組織發起禁止自來水經營權私有化的全民公決,並於10月獲得通過,凸顯民營化不是萬靈丹。 英國鐵路民營化失敗收場 在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許多國家實行國有化,但1980年代到1990年代,私有化成為趨勢(特別是在英國和美國)。私有化的計畫被世界許多國家採用,這些計畫分成三類。第一類是1989年後東歐轉型經濟體,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進行私有化改造。第二類是開發中國家,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壓力下,進行私有化計畫。第三類是已開發國家進行的私有化計畫,其中進行得最全面且廣泛的當數紐西蘭和英國在1980年代、1990年代進行的私有計畫。 英國是鐵路運輸的發源地,鐵路系統發達,而且鐵路運輸與英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過,當時英國的鐵路仍採單一的國營體制,英國鐵路的從業員工多達十萬人,加上英國工會力量強大,工資缺乏彈性,成本居高不下,導致虧損連連,鐵路營運成為英國政府沉重的財政包袱。加上英國鐵道設施建成年代久遠,設施老舊急需更新,而當時歐洲各國早已普遍採用新型路軌和列車安全控制系統,英國鐵路系統急需安裝這些安全設備。為了避免鐵路營運虧損擴大,當時的首相柴契爾夫人毅然決定要在1997年完成鐵路民營化。 大眾原本以為民營化後的鐵路營運效率會提升,財政赤字可以獲得改善,也可將資金投入改善鐵道基礎設施。沒想到,英國鐵路民營化後的公司,並沒有把所得到的利潤用於鐵路基礎設施的維護建設,只知一味討好股東、增加股息;最終導致英國人民群起要求民營公司把路軌公司的經營權交還給政府,英國鐵路民營化宣告失敗。…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60
台灣中科院專案研發的天弓三型,是繼天弓一/二型之後最新服役的產品。除了陸基型版本之外,還有研發中的海弓三型,可供艦載Mk-41型垂射系統使用,堪稱一彈多用的防空系統。 天弓三型的研發歷程 中科院在研發初期,稱天弓三型為反戰術彈道飛彈(ATBM),研發代號「層系計畫」。2000-2007年,國防部編列190億新台幣研發經費。稍後,天弓三型、雄風三型、雄二E型合併稱為「新三彈」。 天弓三型的雷達設備,換用類似愛國者飛彈系統的AN/MPQ-65機動相陣雷達車,中科院稱為「機動型中程三維相陣射控雷達」。其正式編號不明,偵測距離超過400公里。媒體報導其導引性能可同時接戰9個目標。 2008-2011年,國防部編列62.58億新台幣,進行弓三性能提升的「強弓專案」。2011年前,弓三專案研發經費已達300億新台幣。2013年天弓三型初步完成測評。官方資料稱,天弓三型的最大航速為7馬赫、機動性有50G,最大射程達200公里,可攔截定翼機、直升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無人機、匿蹤目標等。…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62
回顧中國海軍的近代發展,早年受限於技術、戰略方向,中國海軍有很長一段時間屬於「近岸防禦型海軍」,到了21世紀,因經濟發達,連帶推升中國國力崛起,中國海軍從原先的外購、學習他國技術到自製,經歷了數十年光陰,如今的中國已有能力自主開發新型航母,這正改變著世界海洋權力的板塊。 中國早年海軍發展 1950-1970年代中國解放軍主要仰賴陸軍部隊,海、空軍因投射能力有限,僅作為輔助陸軍的角色。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解放軍的各項裝備均獲得改善,其中海軍航母的發展、戰力更受到國際普遍關注。 衡量一國的航母戰力,基本上從航母噸位、動力、艦載機數量、配屬的護衛/驅逐艦等因素來論。中國航母起步較晚,但已全面朝向「自主開發」階段邁進。無論是近年的遼寧號、山東號,或是即將服役的003級航母,皆是未來遠洋戰力的要角。 遼寧號航母…
作者: 宋磊 頁數: 64
我們所在的宇宙起始於一個大霹靂(Big Bang)。根據天文物理學家的分析,大霹靂的發生距今約137億年,自大霹靂之後宇宙便開始不斷地膨脹,所以我們是生存在一個持續膨脹的宇宙中(圖一)。或許有人會問,大霹靂之前是什麼?這個問題嚴格說來是不存在的。「宇宙起始於大霹靂」這話中的「宇宙」代表的是時間與空間,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時間,在大霹靂之前其實並不存在。 宇宙生成之後不斷地在膨脹,在此過程中,四散的物質逐漸相互吸引形成星雲,而星球也在這些星雲中慢慢地形成。地球大約是在45億年前形成,而生命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大約在38-40億年之間。因此討論「生命是什麼?」,是指38-40億年前迄今地球上所有存在過的生命形式。 繁複的生命世界從單細胞的草履蟲到多細胞的人類,呈現出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生命形式(圖二)。然而在這繽紛多樣的生命世界背後,不同的生命形式是否擁有某些共同的特性?過去這方面的討論多半來自生物學家,當物理學家開始思考生命是什麼的時候,會不會有全然不同的看法? 薛丁格(E.…
作者: 周成功 頁數: 66
辛亥革命的爆發、「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台灣同胞特別關注辛亥革命,欣聞祖國大陸發生辛亥革命,他們心中歡呼大陸革命成功。一時間,「唐山(指祖國大陸)發生了革命,『漩桶』(宣統諧音)退了位,孫中山當了大總統。」這稱頌大陸革命的三句話成了台灣同胞的見面語。當時,歌頌革命的《新三字經》、《孫逸仙演義》、《辛亥革命演義》以及宣傳革命拉洋片、木偶戲等,很快輸入台灣。 對台灣同胞而言,中華民國的建立有著極其特別的意義。簽訂屈辱賣國的《馬關條約》、腐敗的清政府倒台了,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必定會、也必定能與日本交涉,把台灣要回來,讓台灣重新成為中國的領土,讓台灣人重新成為中國人。應該說,台灣同胞有多少對日本殖民者的恨、對清政府的怨,就有多少對中華民國的期盼。他們期盼著:在中山先生的領導下,中華民國會把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哪怕是與日本一戰,也會把台灣「帶回家」。 他們沒有等待,積極開始展示擺脫日本統治、回歸中國的意願和決心。他們當中,有人如連雅堂、林資鏗、林子瑾放棄了日本籍,重回中國籍,積極參加祖國的經濟、文化建設。 更有人在島內直接發動反抗、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不惜為此獻出生命。1895年,自日本殖民者登上台灣島開始,台灣同胞即展開激烈的武裝反抗,使得日本殖民者付出了遠遠超過其在甲午戰爭中傷亡人數的代價,才在台灣站住腳跟。在日軍殘酷的鎮壓下,至1903年,台灣的武裝反日運動逐漸沉寂下來。然而,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時隔數年,台灣的武裝反日起義再次興起,彼伏此起。從1912年到1915年較大規模的即有10次左右。其中,1912年劉幹領導的「林圯埔起義」、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起義」、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起義」皆震動全島,給日本殖民統治很大的打擊。 作為台灣「與辛亥革命關係最直接的一人」羅福星,在領導1913年「苗栗起義」中,以「驅逐日人」、「光復台灣」為號召;親自撰寫《大革命宣言書》,指出光復台灣活動是為「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在法庭上宣示自己的目的是「使本島復歸中國所有」。…
作者: 劉相平 頁數: 70
從驅逐韃虜到五族共和 傳統的中國大致以「華」、「夷」來分境內民族和其他民族。自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採取了「驅逐韃虜」為其革命手段,要將少數民族的滿族所建立的政權趕走,進行一場民族革命。不論他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或在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其誓詞都主張「驅逐韃虜」,顯示孫中山為推翻腐敗、衰弱的滿清政府,選擇了一條以漢族為中心,與日本相同之單一民族形式,來建構國家。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產生很大的變化。他看到美國本是歐洲諸民族的合體,可是建國後已融合成一個民族的國家。他因此呼籲「必要將滿、蒙、回、藏同化於我們漢族,成一個大民族主義的國家」,之後他不再高喊「驅逐韃虜」,而是積極地擁護「五族共和」,強調國家是由五個族群的人民所構成,期待五族同心協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國家,用以對抗帝國主義國家的進逼。 為顯示中華民國是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國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採用了「五色旗」為國旗,後繼的袁世凱政權也同樣用這代表五個族群的「五色旗」(1912年6月8日至1928年11月2日),持續認同「五族共和」的國家建構。 抗日強化了中國民族主義…
作者: 劉碧蓉 頁數: 72
對兩岸中國人來說,2021年雙十具有紀念及反省的意義。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結束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得以逐步落實孫中山三民主義裡的各種主張,彰顯進步與發展的時代價值,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 三民主義的意義與實踐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既要求國家獨立、政治民主、又期盼人民生活富裕。 一、民族主義:反抗壓迫、走向團結。辛亥革命是一場民族革命,推翻了一個由少數民族壓迫多數民族的政權,也推翻了皇權統治,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辛亥革命同時也鼓勵了很多亞洲殖民地紛紛走上反帝、反殖民的道路,當時的中國成為支援亞洲人民思想革命的先驅。 二、民權主義:走上自由民主共和的政治發展。辛亥革命是一場民主革命,它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專制,開啟了中國民主共和的新時代,同時掀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開創新的民權時代。…
作者: 劉性仁 頁數: 73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回首過往滄桑,中華民族在辛亥革命精神的引領下,用血和淚寫下交織著苦難與輝煌的歷史篇章,其中包括台灣同胞對日本殖民者進行不懈抗爭的英勇史跡。台灣早於1945年光復,但未經幾年又因國共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與大陸分隔至今逾70年。回顧台灣與辛亥革命的關係,應可激發台灣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 辛亥革命與台灣光復 一、孫中山三次到台灣 孫中山第一次來台是他遭清廷通緝,在倫敦被捕脫險後,於1900年9月28日抵達基隆。在台42天期間,孫中山組織革命隊伍,策劃在惠州武裝起義,並在台設立臨時指揮中心。 第二次是在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化名「汪國權」經日本秘密來台,住在台北梅屋敷(今台北中山北路國父史蹟紀念館)。他這次在台停留只有十多天,而且日本警衛森嚴,但仍見到一些革命黨人,從廖進平手中得到其父廖乾三向台灣士紳募集的6萬元經費,也留下「博愛」、「同仁」等墨寶。…
作者: 紀欣 頁數: 74
剛剛過世的史學家余英時,雖然各方讚譽有加,但從他某些論著看來,不能排除他帶著成見治史。在《重尋胡適歷程》書中,余英時吹捧駐美大使胡適是促成二戰美日開戰的角色,他說「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適的演講活動已構成美日關係的一大威脅。可以想像,胡適平時與羅斯福和國務院高層領導人物之間的交談,也必然強調與日本談判並不可持,因為它絕不講信義,這是他一貫堅持的看法。無論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後談判的破裂,與胡適在最後一分鐘的強烈爭持是有關係的。」余這段說法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胡適自己發回重慶的電報並沒有余英時所謂的「強烈爭持」。 余英時很可能對於領導抗戰的蔣介石帶有濃厚偏見,才會把美日開戰的歷史功勞全記在駐美大使胡適的頭上,故意忽略蔣的角色,並且抹去所有與蔣有關人士提出的證據,毫無根據地片面吹捧胡適促成美日開戰。畢竟胡適留美,是西方教育下的產物,肯定胡適亦有褒貶東西方高低差別的暗示。余英時生前論胡適,不經意地洩漏了他的偏見。 若從各種現存的公開檔案查考,胡適駐美期間的表現,絕非余英時吹捧的那麼厲害,胡適或許能夠發表演說,鼓動人心,但胡適對羅斯福有關日本態度的影響極為有限。 羅胡會談後日偷襲珍珠港 今年12月8日,恰好是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80周年,根據羅斯福總統生前每日行程表與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在美日進入戰爭狀態前,羅斯福唯一的公開行程,就是與中國駐美大使胡適在白宮會面,羅斯福告訴胡適,日本可能在48小時內對美開戰,萬一美日戰禍發生,請中國朝野務必有哀矜勿喜的態度。胡適剛離開白宮,日本海軍的炸彈與魚雷就打沉了停泊在珍珠港的美軍戰艦。…
作者: 高靖 頁數: 77
今年的台灣電視劇《斯卡羅》以清代總兵劉明燈與學政吳大廷的奏摺為基礎,搭配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的故事,演繹出不同視角的台灣傳說,相當受到重視及歡迎。但以內容來看,仍不脫民進黨一貫的「去中國化」,以及美化美國行為的意識形態。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由於戰略位置突出,多次受列強覬覦,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國都曾實質侵占,一直懷抱擴張野心的美國自然也抱此念。 清代後期美支持日本侵中 1789年,美國注意到台灣,廣州領事Samuel Shaw呈報該島產米豐富。1830年,傳教士Elijah…
作者: 黃種祥 頁數: 80
教師人權促進會創辦於1987年8月23日。創始人是李勤岸、盧思岳和我三人。當時我們都有工作權被剝奪之虞,也就是教職即將不保,其中我是遭私立立人高中校長威脅下學期不發給聘書,李勤岸講師是未獲中山大學外文系續聘,前明道中學老師盧思岳則是因前一年推動反杜邦運動而遭解聘。 我當時經常以筆名史為鑑在黨外政論雜誌寫稿,與政論界關係不錯,消息傳出,有不少人挺身為我打抱不平,在各自的雜誌刊登消息,以示聲援和關切。 緊接著《自立晚報》以社會版頭條披露這個涉及教師人權的新聞,隔天又在第二版以半版刊出專訪,並附照片和漫畫,我所提出的籌組教師工會構想,立刻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我曾加入夏潮聯誼會,該會不久之後在台北吉林國小大禮堂舉辦「教育人權座談會」,曾提出「也應有教育人權宣言」的師大教育系教授林玉体也出席了該會聲援我。林教授是我在師大進修時的老師,當天偌大的禮堂居然擠得水洩不通,我再度提出成立教師工會的主張,立刻引起巨大迴響。 在高雄宣布要組教權會…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84
近期公視播出以1867年羅發號(或稱羅妹號、The Rover)事件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斯卡羅》(SEQALU.FORMOSA 1867)。劇中內容與史實落差很大,並刻意呈現出「台美關係」早於「中美關係」、「台灣不屬於中國」等錯誤的想像,易誤導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 每個周末晚上在公視播出的12集電視劇《斯卡羅》,至今已熱播了一個多月,獲得不少迴響和好評,並很快就募資到創立相關的線上遊戲。劇中所說的1867年的羅發號事件,就像是觸發了台灣史的一連串蝴蝶效應,之後不僅發生1874年日本出兵來台的牡丹社事件,還引發了1875年清廷的開山撫番,以及後續為時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時代。 台灣過去幾部影片,如《1895乙未》、《賽德克巴萊》、《KANO》等,都是在親日的台獨史觀下拍攝的,曾造成台灣國族認同的錯亂。特別是以羅發號事件為引線,延伸至150年後的今天,當代的恆春半島所留下的南國記憶,竟先後由《海角七號》(2008)、《斯卡羅》(2021)來詮釋,豈不可悲?…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6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