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制」台灣方案的財經貨幣│韋伯韜
台灣人民珍惜經濟成果,對於「兩制」的期待自然是好的(成長、就業、匯率)要更好,不好的(負債、失業、稅負)要削減。台灣目前面臨出口不振、內需不足、工業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貧富差距擴大、產業過度集中於電子等問題,必須在安排生產要素(土地、資金、勞動力、企業家)、促進需求(消費、投資、出口、進口)、發展產業(農、工、服務業)的政策等擇優維持,其餘改弦更張,力求成長與穩定並重。
土地方面。台灣採行土地私有制,同時推動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惟都會區房價過高,應透過釋出公有土地,改革土地稅制(漲價合理歸公,房租入稅,地價稅合理化),增加社會住宅,抑制囤房炒作,以達更公平合理的土地制度。
資本方面。台灣私人資本占比85%,政府資本以獨占及公用事業為主,如水、電、部分油氣、金融、煙酒,占比15%。方案須進一步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將無需獨占的公用事業民營化,且對資本所得課徵合理所得稅。台灣只要維持投資成長率10%,消費與出口就會隨之成長,加上開通海峽隧道,連結京台高速、高鐵、油管、氣管,擺脫能源孤島、工業五缺的宿命,台灣就可成為東方的高科技基地、全球金融、集資中心。
勞動力方面。台灣勞動力的質、量均高,勞動法規齊備,應繼續維持,但也需強化技術教育,匡正過度偏重於本科大學的缺失。企業家的培養管理須以法律保障私人財產與投資獲利,妥善維護與尊重企業家。醫療及教育是台灣的強項,應放寬對教育、醫療產業的管制。
財政方面。台灣目前公共外債輕微,2021年僅15.71億美元,惟公債餘額5.8兆元及/或有負債18.1兆元(主要是勞工保險),需特別處理。惟公有財產閒置狀況嚴重,歲入過度依賴稅課,稅目繁多,稅課成本過高、效期過長,已打擊投資意願與人民收入。2023年各級政府歲入合計3.4兆元,其中稅課收入占84%,財產收入僅占1.25%,政府理財能力(包括國有財產、公共基金管理)飽受質疑。全台土地三分之二公有,達225.6萬公頃,登錄價值4.6兆元,其他還有土地改良物、建物、交通設施,收入卻僅如此。對此應調節政府資產與負債,加快國營事業民營化,釋出公有土地造福人民,亦可解決公共債務問題。
貨幣方面。維持新台幣有延續性、方便性,如同港幣、澳幣,但紙鈔上的文字或須變更。綁定人民幣匯率可降低營運成本,但在匯率上要有充分的誘因與紅利,東、西馬克成功合併之例可為參考,如台灣民眾的現金和銀行存款可以有條件地一次性以1:1兌換:14歲以下者兌換20萬新台幣,15-59歲兌換40萬新台幣,60歲以上者兌換100萬新台幣。如陸方能考慮宣布二者的匯率由4.3改為3:1,亦即讓新台幣升值30%,將更受到歡迎。
(作者係前行政院主計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韋伯韜
- pages: 50
- 標題: 「兩制」台灣方案的財經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