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會地區構建「一國兩制」群眾基礎│汪明生
大陸盼統,台灣求好,化解兩岸僵局一步到位的作法,就是追求協同共好。倘若同心協力全面診斷台灣經驗的綜合情況,好的部分予以保留乃至發揚,不好的部分開出處方共同化解,似乎是對症下藥的上策。而以市場經濟與社會融合的民生發展為核心關切,城市地區為兩岸合作的試點平台,似應是當下起行的努力方向。
兩岸南南合作。30年來台灣地區社會發展結構變遷的根本脈絡,係跨越世代自南而北普遍深化的個體意識。前者受到教改及課綱的荼毒,後者則是由於 1998 年以來南台灣由藍轉綠。著眼兩者畢功於一役的對治方案,後者即為 2017 年開啟可作中觀層面經社對接的兩岸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與兩岸融合》,汪明生等,2022),前者則可嘗試以青年為主體,由微觀層面具體操作的協商民主互動會議(IM,汪明生,2011)。
當家作主,各自表述。民進黨的深層野心是企圖分裂國土,勾結外國勢力。多數庶民的直觀想望則是自己當家,不希望再有外來政權。前者必須嚴密防堵,後者其實與「一國兩制」差別不大,只是多年來島內由於惡質選舉與歷史文化因素,一直欠缺務實瞭解與理性看待。
「一國兩制」特區實驗。筆者於2006年在澳門舉辦的全球華人華僑和平統一大會發表題為「由南台灣觀點開創兩岸交流及地方合作新契機」論文,提出在福建找一近似高雄的土地,由台灣產學團體按照大陸政策法規,試行「一國兩制」,2010年發布的平潭實驗區即曾多年參與。2013年還蒙清華大學台研所劉震濤所長協助聯繫,並轉知地方主事領導:不要嫌貧愛富,不要看上不看下。可惜後來的情況落差較大。
先經後政,漏了社會。台灣2008的政策宣示原本有合理的發展規劃,係視社會人口與結構階層為經濟發展後的應變項,與流量涓滴下需要長期積累的條件存量,但國民黨以執政為手段、勝選為目的,深根基層自南而北已然壯大。武統不難,善後不易,拖統不宜,眼前兩岸融統勢須雙向,入島入心釜底抽薪,否則內外牽動,夜長夢多。
兩岸融統超前部署。台灣目前呈現的問題是現象(如北台灣),而其深層結構與問題本質較為複雜(如南台灣),搞得清楚都不容易,要談化解就非民間力量所及。然而,兩岸攜手連心就不一樣,許多課題事務可以自淺而深,由小而大,不只可為,甚至可走出一條有利融合與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筆者曾在高雄指導博士生多筆調研,在較為嚴謹的實驗設計與理論詮釋下,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社會層面的關切與重視,往往超越一般常提的經濟與政治。
世代互動會議。未來台灣治理需以民間產學與大陸政府聯手協作,以共同關注民生議題的解決,達成共同目標。以此檢視,台灣青年世代的多元價值與觀點,是後現代的多中心治理,價值判斷應由多方當事人(青年、企業、民眾)決定,此之謂民主;事實判斷應由複合領域專家決定,此之謂科學。兼顧民主與科學的開會方式即係IM,可以擇定適切議題,長期持續系統辦理。
(作者係孫文南院院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汪明生
- pages: 58
- 標題: 由社會地區構建「一國兩制」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