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戒嚴對台灣的啟示│吳威志
2024年12月3日晚間,南韓總統尹錫悅緊急宣布「戒嚴令」,指控「在野黨大幅削減預算4.1兆韓元,將預算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擾亂合法國家機關、明顯意圖謀劃內亂」,故為「剷除親北韓勢力,守護自由憲政體制」頒布了戒嚴令。該戒嚴令立即引發朝野反彈,隔日凌晨1時190名國會議員全票表決解除戒嚴令。之後,國會兩度提出彈劾案,12月14日尹錫悅終於被彈劾,全案已送憲法法院確認中。
尹錫悅逃不過國會彈劾
戒嚴不成後,尹錫悅立即為「戒嚴荒誕劇」公開道歉,也逃過了12月7日的彈劾。不過,南韓民怨繼續沸騰,反映出自尹錫悅執政以來,南韓通貨膨脹、房屋高價、司法遭政治勢力介入,國會更對涉及弊案的22名官員提出彈劾案, 尹錫悅早已不受民眾信任。
在第一次彈劾案未通過後,執政黨隨即宣布,在尹錫悅辭職前,他「不會介入包括外交在內的國家事務」,形同廢除了總統的職權。但南韓國會仍堅持第二度對尹錫悅提出彈劾案,也終於12月14日表決通過了彈劾案。
此次南韓國會204名議員投下贊成票,在野黨及無黨共有192名議員,所以至少有12名執政黨議員倒戈。尹錫悅即刻被停職,由國務總理韓悳洙代行總統職務。彈劾案已送到憲法法院審理,憲法法院將依國會提出的證據,在180天內做出被彈劾的總統是否應解職的判決;若尹確定要解職,就必須在60天內舉行總統改選。
南韓有三位總統被彈劾
尹錫悅成為南韓史上第三位被國會通過彈劾案的總統。2004年盧武鉉彈劾案被憲法法院推翻而恢復職務;2016年8位大法官無異議贊成朴槿惠彈劾案,使她成為南韓第一位被彈劾下台的總統。朴槿惠被判22年刑期,服刑4年9個月,2021年被文在寅總統特赦。
事實上,尹錫悅所屬政黨在國會300名席次中只占108席,卻選擇宣布戒嚴,這種少數政府的局勢與台灣現況雷同。不過,南韓主宰釋憲大權的9名大法官,三分之一由總統任命、三分之一由國會選舉產生、三分之一由最高法院院長指定;看起來雖然較獨立,不會全是總統的人,但三方勢力角逐常讓人選無法順利產生。
南韓目前空缺3位大法官,屬於國會選舉的名額,各黨對人選存有極大岐見。雪上加霜的是,南韓認定法律違憲或對官員彈劾,須經6名大法官同意;現因空缺3名大法官,很多憲法案件無法進行審判,而此次彈劾案也必須經全數6人同意才能過關。
台灣會發生類似問題?
南韓憲政體制造成少數政府採取各種抗爭手段,讓人不禁猜想,台灣是否也會發生類似南韓的戒嚴局面。
台灣曾歷經三次戒嚴;分別是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政府在台北市發布戒嚴令,歷時約兩個月;其次是1948年國共內戰,蔣介石經行政院會議決議而宣布戒嚴;最後一次是1949年5月頒布《台灣省戒嚴令》;直到1987年7月宣告解嚴,經歷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
台灣目前因朝野政爭及兩岸關係緊張,賴清德與國民黨、民眾黨占多數的立法院之間的矛盾正在擴大。而且,執政黨已出現結構性貪腐,疫苗採購、光電利益、官員霸凌等弊案,引發民眾強烈不滿。更何況,執政黨不僅抵制在野黨的國會改革案,其控制的大法官更透過釋憲閹割了國會的調查權,造成行政與立法的對抗日愈嚴重。
目前立法院朝野政黨因「國會改革釋憲案」、「總預算擱置或刪減」、「大法官等人事同意權」等案尖銳對立,賴清德又借著嚴辦民進黨的鄭文燦、民眾黨的柯文哲貪腐案,建立其個人威望。如果2025年有在野黨的立委被罷免成功,朝野衝突恐怕更加擴大,屆時賴清德是否可以台灣政局混亂,或兩岸會爆發戰爭為由宣布戒嚴,引發社會議論。
民進黨竟貼文推崇戒嚴
民進黨黨團網頁在尹錫悅發布戒嚴後立即貼稿:「南韓總統尹錫悅為守護自由憲政體制,緊急宣布全國戒嚴。台灣立法院藍白百般刁難,…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抵抗。」該稿雖迅速被撤掉,但已被不少人看到,並發現民進黨對在野黨積怨已深,顯然是想藉南韓戒嚴宣洩不滿。
此舉令人擔憂賴清德的未來動向,以及台灣總統是否可依法宣布戒嚴。依據憲法第 39 條規定「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立法院認為必要時,得決議移請總統解嚴。」又依戒嚴法第 1 條第1項規定,必須「戰爭或叛亂發生」,還需「經行政院會議之議決」及「立法院之通過」。惟該條第2項規定「總統於情勢緊急時,得經行政院之呈請,依本法宣告戒嚴或使宣告之。但應於一個月內提交立法院追認」。足見,總統若要以政爭或預算、法案為由發布戒嚴並不合憲,更何況戒嚴令還「須經立法院之通過或追認」。
但是,如果總統明知不符合憲法,但仍堅持以「因兩岸即將爆發戰爭」,或「在野叛亂」為由發布戒嚴,在宣布戒嚴後「應於一個月內提交立法院追認」,那不等於說戒嚴令可以維持一個月的有效期,這可能造成的後果,勢必比南韓總統這次冒然發布戒嚴更嚴重、更恐怖,這樣的法律能不盡速修改嗎?
(作者係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系教授、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威志
- pages: 12
- 標題: 南韓戒嚴對台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