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制」台灣方案面臨三頭攔路虎│汪榮祖
40年前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一國就是一個中國,兩制照顧到台灣的制度與生活方式,甚至有不派官員、不駐軍的承諾。但卻遭台灣方面不假思索地拒絕,當時僅有李敖一人公開響應,繼而民進黨執政後曲解之、污名化,於今朝野均棄「一國兩制」如敝履,而一般民眾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習近平2014年以「充分照顧台灣人民的利益,充分考慮台灣現實的情況,以及充分吸取各界意見」的「三個充分」,重提「一國兩制」,更於6年前基於充分吸收意見,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他不是要為台灣定方案,而是主要希望台灣方提出可行的方案,集思廣益,而後定案,足見習的定力與耐性。但是6年來朝野不以為意,使得兩岸情勢日趨緊張,幾至兵凶戰危的境地,「抗中親美」抱老美的大腿,情願被老美玩,玩到環島軍演,六面包圍,形成甕中捉鱉的態勢,充分顯示解放軍已有武統實力,北京卻仍未放棄和統,自有投鼠忌器,不忍骨肉相殘之意;否則,對岸的長程火炮就可打爛島西,後果豈可設想?
《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有鑒於此,為台灣前途計,要求台灣不同領域的學者,表達對台灣方案的意見與建議,並齒及在下。竊以為,如只表達一群有識之士的私見或隨想,難有紀欣期盼的共識。所謂方案,要能確定宣稱的宗旨與目標,完成可行的設計與進程,然後才有可行的方案。但是,可行方案卻面臨三頭攔路虎。
其一,島上居民絕大都冠以漢姓,姓氏來源明確,卻不肯、不願或不敢自稱是中國人。明明奉中華民國,竟否認是中國的國號,卻視為虛無的台灣國號。台灣回歸中國及國共內戰史一清二楚,卻認為台灣是「偶然的國度」。台灣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無不中華,卻要「去中國化」。包括美國在內的舉世,無不奉行「一中政策」,只有台灣拒絕一中。在在顯示意在「一邊一國」、「兩岸互不隸屬」,想要的是兩國,而非兩制。既不接受兩制的可能性,甚至將之汙名化,如何能凝聚「兩制」台灣方案的共識?所謂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其二,島上大多數居民漠視時局,說得好聽是處變不驚,其實是得過且過,以為天塌不下來。對大陸善意的讓利無動於衷;對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視若無睹;對習總書記的呼籲置若罔聞,甚至妄想永遠維持現狀,最後不了了之,得遂獨立的現狀。懷此心態如何會去考慮「兩制」台灣方案?反而會去質疑有識之士的意見與建議,視為親中的認知作戰而亂戴帽子。
其三,一廂情願地迷信美國,唯命是從,將自己的命運交在老美手裡。儘管知道美國以其自身利益為先,被華府出賣的歷史也記憶猶新,依然傾心相從,以為聯美抗中可以得逞,居然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美國會出兵保台。既然有美國大腿可抱,安全無虞,以為大陸無可奈何,怎會把「兩制」放在眼裡,如何會接受「兩制」台灣方案?
三頭攔路虎不除,談台灣方案猶如秋天談扇子,如何能凝聚共識?遺憾的是,台灣島內居民明明可以作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昂首闊步,卻躊躇不前,甚至情願玉碎,令人徒嘆奈何!
(作者係退休歷史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汪榮祖
- pages: 51
- 標題: 「兩制」台灣方案面臨三頭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