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中華民族在「兩制」下大融和│許文彬
在全世界的國家體制演進史上,曾有「兩德」及「兩韓」的特殊案例,而在中國也有「兩岸關係」(大陸、台灣)的更特殊之例。
台海兩岸於1992年11月3日由海基、海協兩會達成「一個中國」涵義各自口頭表述的共識,開啟互動關係的新里程。而今已逾32載歲月時光,回首來時路原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今竟是「風雨無情」,令人感觸良多。期盼有關當局能發揮智慧,善意共構兩岸兩制的民族大融和。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生活在台灣的人其實也是傳承五千年民族血脈和歷史文化的中國人。若因政治意識形態而將「台灣人」與「中國人」加以區隔、對立,煽動族群情緒,恐將影響台灣自己內部的團結,也造成兩岸互動情感的負面效應。如果刻意強調「你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那麼,進一步的邏輯是:「孔子、孟子、李白、杜甫都是你們中國人,不是我們台灣人」,那對台灣文化評價又有什麼加分作用呢?
「中國」一辭,本是指歷史上的華夏族、漢族地區。至於一般所稱的「本土台灣人」,則是指閩南後裔,公元1661年跟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台灣海峽)移民到台灣;先祖則是源於「河洛」,亦即黃河、洛水交會的中原地帶;公元4世紀末期,因「五胡亂華」而南遷。《詩經‧小雅》:「…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由此可見,「中國」原是與蠻夷區隔而來,亦即跟「中原」、「中華」用辭涵義類同。
當今台灣社會放眼教育界和企業界,「中國」之名俯拾即是。例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國信託投資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輸出入銀行等。台灣目前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是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國語(北京話),以及倉頡所造之字。因此若硬要把「中國」這個名號奉送彼岸專用,豈不也與台灣現實社會的情境脫節?
2000年5月20日台灣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就任總統時宣示「四不一沒有」。陸方發表聲明,指出:「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意指按照台灣現行憲政法制所體現的「中國」概念,北京當局是可以理解接受的;這也正是「一中各表」的彼此默契。
憲法增修條文前言表明:「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據此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暨施行細則,定義「大陸地區」為「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由此見兩岸關係確實有其古今中外所無的特殊性。更何況台灣幾乎每年對大陸有超過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而言之,兩岸當局若能基於民心認同的統合共構概念,彼此包容各自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自可實現中華民族大融和的理想目標,互利雙贏!
(作者係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許文彬
- pages: 55
- 標題: 期盼中華民族在「兩制」下大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