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中經濟政策未必採取強硬手段│戴肇洋
隨著1月20日川普即將重返白宮,國際社會無不聚焦於未來四年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方向,在川普誓言要「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核心價值目標下,是否將呈現大幅變化?在競選期間,川普為爭取選民支持,在對中經濟政策上發表過頗激烈的「抗中」論述,但隨著即將上任必須回歸理性思維;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是否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60%的關稅。
2024年5月,與川普長期維持密切關係的智庫-「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merica First Policy Institute,AFPI)所出版的著作指出,面對中國對美國造成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採取「緩和」美中兩國緊張關係,以解決自身脆弱的問題,是美國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目標。該書更進一步說明,美國此時應該促進經濟繁榮、加強產業供應鏈安全、落實能源獨立、提高軍事力威懾等韌性,以「抵消」中國的威脅,進而藉此避免爆發戰爭。
以「緩和」美中關係為優先
從這些論述加以觀察,似乎顯示,川普未來四年任期,將選擇以「安內」優先的治理思維。無庸置疑,在經濟上,川普面對拜登政府過去四年所遺留下來許多需要克服的挑戰,包括:降低失業率、提升企業獲利率、抑制通貨膨脹、縮小貧富差距、續保美元獨占角色,以及提高儲備貨幣強勢地位等議題。
其實,觀察川普任命主管經濟事務的人事布局,擔任商務部長的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將會致力「重振美國製造業」,藉此降低失業率;至於擔任財政部長的班森特(Scott Bessent),在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則指出,提高關稅的目的是希望讓美國政府增加對外「談判」的籌碼。此意味著,川普在對中經濟政策上,未必會採取更加「強硬」的手段,而可能是選擇較為「緩和」的作法,以降低近年來美中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就是說,川普不斷宣稱,對中採取課徵關稅政策,並非希望兩國貿易再度爆發嚴重衝突,而是期待美國透過談判手段,進而從經濟上獲致最佳利益。
透過關稅迫使對手談判
回顧川普前一次執政,儘管曾經對中國進口產品平均課徵接近20%關稅,是美國平均進口關稅2%的10倍,未來若真正落實對中課徵60%關稅,將會使中國名目關稅達到80%;但檢視過去八年來,從川普至拜登政府時期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其實提供了許多豁免關稅待遇實例。因此,可預估川普再度執政,不會對全部中國進口產品要求支付額外關稅。
至於川普將會對貿易夥伴課徵10-20%的關稅,係指與美國生產同樣產品的競爭國家,例如德國、日本都與美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上呈競爭態勢,美國對德、日進口汽車的稅率,卻又遠低於德、日課徵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因此,可預估川普未來將會採取「對等關稅」作為貿易談判的主軸,以消弭美國與貿易夥伴在競爭產品關稅稅率上的差異。
也就是說,川普在經濟政策上一直皆以關稅為手段。這是他重要的談判策略,若遭到拒絕,則將揮下關稅大刀,藉此達到目的。因此,最近川普公布,將會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二國進口的產品課徵25%關稅,其實這是「一種加碼的談判策略」,除迫使墨西哥總統回應外,加拿大總理也要求面見談判。由此顯示,對中宣稱課徵60%關稅,他真正追求的是重新規範美中兩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也就是調整國際社會熟悉的最惠國家待遇。
難落實對中課徵60%關稅
川普稱將對中國進口產品課徵60%關稅,雖具威嚇性,卻可能無法執行。因為川普於首次總統任內,儘管每年加徵中國進口產品關稅的收入達790億美元,卻使美國GDP降低,也使得美國每個家庭平均每年增加625美元的支出。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更擔憂的是,如果川普不顧學者專家的意見,執意實施60%關稅,極可能重演1930年代國會通過《斯穆特─哈里法案》(Smoot-Hawley Act),將關稅稅率提高至60%後,導致美國社會陷入經濟成長衰退、出口貿易萎縮、失業人口增加等泥沼,最後造成全球爆發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
在此同時,檢視目前全球貿易結構已截然不同,最近數年歷經COVID-19經濟封鎖、通貨膨脹飆揚、美元利率偏高等衝擊,即使川普對來自中國進口的產品提高關稅,僅會讓中國輸出美國產品的金額從第一名降至第二名,中國對外貿易的金額仍會續創歷史新高,不僅全球從生產到銷售貿易連結欣欣向榮,而且促進了此一期間美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的榮景。因此,川普不斷放言將對中國課徵60%的關稅,其政治性意義超過商業性目的,最終難以真正落實。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8
- 標題: 美對中經濟政策未必採取強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