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老年照顧的意見│顧燕翎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65歲以上)超過20%,從高齡 (14%) 到超高齡只花了7年時間,速度居世界之冠(最高齡的日本花了13年)。半世紀以來台灣人口有三大特色:高齡、少子和家戶平均人口減少。在家庭結構方面則是核心家庭日減,已不到三分之一,單身和無子女家庭超過三分之一,三代同堂僅剩一成。
戰後嬰兒潮(1946-1964出生)和1976龍年嬰兒潮除外,人口出生數持續下滑,今年龍年新生兒預估僅13萬多,比2012龍年少了近10萬人。而同時男性以較快速度自然減少,以致老年女性多過男性(1.2 : 1),越老差距越大,失智和失能女性亦越多。
男、女老年的處境有別
被稱「三明治」(上顧老下顧小)世代的嬰兒潮女性,今日已集體步入老年,除了就業與照顧的雙重負擔,也面臨較長的老年期和不健康餘命、較多獨居,75歲以上獨居老人中,女性占了六成以上。
在非正式(無酬)和正式(有酬)照顧中,女性皆是主要照顧者,根據研究調查,通常老年男性只要有妻子或女兒照顧,可以在家中享有滿意的日常生活;老年期較長的女性反而更依賴正式照顧,更願意住進機構。
台灣大多數老年人仍住在家裡,但人口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已使得家庭不再能負擔所有照顧責任,照顧重心移向社區和機構,但為避免難以負荷的高成本,不少國家(如芬蘭)近年來不得不將機構照顧保留給最需要醫療照顧和照顧密度的個人,將更多照顧責任和選擇權轉移至個人和家庭,這是高齡者(尤其女性)當下面臨的嚴酷現實。
在地老化需要有足夠人力
台北市自2003年推行聯合國所倡導的在地老化政策,加上配合《老人福利法》數度修法,大幅度提高對照顧機構人力及設備的要求,結果機構數量減少,社區照顧服務量大幅成長,居服員和日間照顧中心的數量增加數十倍,但仍趕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最根本的問題在照顧工作辛苦、低薪,本地人即使培訓結業,領到證書,願意從事照顧工作的僅有兩成,而且流動性高,年齡也偏高。
2023年全台居服員93,000多人,45歲以上者占六成五。補救措施是從東南亞引進社福移工,而以訓練本地看護、建立完善的照顧體系為發展目標,只是達成之日遙遙無期,2023年外籍看護超過23萬。而東盟各國本身的經濟成長,以及其他國家對外勞的需求,使得台灣在國際勞工市場面對更多競爭。
除了供應端的工作條件和誘因不足外,居服員使用者亦因以下種種原因而僅短期使用:(1)所有居家服務的需求和服務調整都需經專業評估,等候費時,緩不濟急;(2)工作項目明確劃分切割,忽略照顧和家務的整體性,得不到完整的服務;(3)所有項目分別定額給付,不得調整挪用,其目的可能在保障雙方權利,但老化和失能狀態可能隨時改變,無法調整便難以彈性使用,滿足即時和迫切的需求,例如,天冷由洗澡改為擦澡,因不符規定可能導致照服員被扣點數。(4)使用者無權決定服務內容,缺少自主性。(5)若自費購買服務,價格偏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
相對於本地照護員的薪資,一般家庭比較負擔得起外籍看護。然而,雙方24 小時共同生活起居,工作和生活場所沒有區隔,需互相適應彼此的文化差異,許多家庭尚有居住空間不足的困難。在公權力不易介入私人生活,難以避免外勞超時工作、被人身虐待甚至性侵等事件。且所有雇主並非皆需24小時照料,若能改變一對一照顧的模式,分攤時數,或許可減少使用者的經濟負擔,保障外勞的工作條件。
勞動部曾試辦外籍看護外展服務,由非營利組織引進看護,提供住宿和管理,搭配本籍者至個案家中服務,試行結果使用者的滿意度高。然而,由於適用對象條件嚴格(必須通過醫院開立巴氏量表,也就是符合聘請社福外勞的標準)、機構成本和僱主負擔均過高,外勞希望有較長工時(不限每日8小時,可以多賺加班費)等原因,且有民間團體抨擊其排擠本勞就業,最終未能持續。近期傳出勞動部將再試辦較有彈性的「多元陪伴照顧服務試辦計畫」,結合本外勞提供鐘點服務,回應短期需求。
男女應共同承擔照顧責任
目前外籍看護男性不到1%,本籍照服員男性16%,皆屬極少數。報酬低、工作重、社會地位低,是傳統女性集中行業的特質。如果更多男性投入照顧產業或分擔家人照顧,並提升照顧工作的專業度和自主性,或許可提升照顧者的形象、報酬和社會地位,並使得照顧人力更充足,讓在地老化更容易實現。
我在加州遇到過一位專事洗澡的居服員黃小姐,一身防水配備,到工作地點先測量病人血壓、體溫,決定濕洗或乾洗。因為技術高超、指揮若定,受到病人和家屬歡迎,供不應求,她也為有此專業能力感到自豪。
人人都需要得到好的照顧,特別是在身心脆弱時。要求半數人肩負所有責任實屬不公,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最終剝奪了女人中最弱勢者受到照顧的權利。政策性誘導男性參與照顧,並提升照顧的價值,或許才能根本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老年人難免會發生失能和失智的問題,機構照顧仍不可或缺。允許多元模式存在,協助小型機構發展,結合機構和社區的服務功能,讓使用者就近得到照顧,而不強求所有機構變成社團或財團法人,也都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
(作者係台北市社會局前局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顧燕翎
- pages: 68
- 標題: 對台灣老年照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