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戰仍在進行中│吳文希

生物戰仍在進行中│吳文希

2024年12月6日出刊的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報導中國大陸病毒學者石正麗分析2004-2021年從中國華南地區及寮國收集到蝙蝠冠狀病毒,採樣共計15,000拭子(swab),分析了56個蝙蝠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以及部分核酸序列數據,發現這些冠狀病毒都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簡稱沙士病毒」(SARS-COV- 2)的近親。

新冠病毒的起源終於揭曉

與石正麗合作的達札克(Peter Daszak)是「生態衛生聯盟」(EcoHealthy Alliance)主席,在今年5月被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Health Institute)停止提供補助經費,表示不樂見石女士的研究報告。愛丁堡大學進化生物學家佩卡(Jonathan Pekar)也支持石正麗的分析結果,即「武漢病毒研究所」(WIV)並無任何源自蝙蝠病毒的序列,即WIV根本無法產出新冠病毒,這與佩卡多年前分析的結果一致。

期刊的這篇報導等於向世人宣示,新冠病毒非源自武漢,因為已知的新冠病毒核酸序列,與採自中國及鄰近國家的蝙蝠沙士病毒沒有任何相似處。反而是美國早就有製造人工合成病毒的能力,在馬里蘭州及附近出現的「白肺病」造成多起致死事件,而「白肺病」首發地區與曾從事生物武器研發的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接近,所以許多人懷疑「白肺病」是從德特里克堡洩漏出來的。國際要求檢查德特里克堡,並從中取樣,但美國政府始終拒絕。

生物戰的另一種方式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職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曾於2014年爆料:「基因戰才是美國對華的絕殺」,因為美國擬利用「轉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食品,在約200年間讓黃種及黑種人絕種。姑且不論該報告的真偽,   GMO已喚起社會關注基改食品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利用基因改造生物的生長性狀,一方面是科技發展已可運用遺傳基因,另方面是因慣行農業實施機械化大面積耕種單一品作物,導致生物多樣性的衰退甚至喪失,以及氣候變遷使生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降低,卻促使病原微生物及害蟲生長繁殖,助長了病原微生物及害蟲的侵害行為。因此,遺傳工程學者利用生物技術,將其他生物體的抗農藥、抗高溫、抗乾旱或抗鹽鹼的基因剪切下來,連接在人們耕養生物的受體細胞上,致使飼養的動物及耕種作物可以不施用農藥就產生抗病蟲害的能力,或作物在缺水的田間忍受乾旱而繼續生長。

生物技術已可以編輯出基因,並直接將人工編輯的基因連接到動植物繁殖細胞的核酸上,但GMO不是自然產物,它對生態環境,

尤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引起世人擔憂,因為GMO 對動植物的生理改變不僅反映在某一特定性狀上,它可能同時牽動其他生理生化反應,這會造成物種原本具有對飼養動物及人類有益的效果,轉變成有害的結果。

為澄清這種疑慮,法國教授賽哈里尼(Gilles-Eric Seralini)於2012年的報告稱,以基改的玉米餵養老鼠會讓實驗老鼠很快長出腫瘤,腎臟腫大成對照組的1.3-2.3倍;肝臟損傷比對照組多出4倍;腦、肝、睾丸變小且變形;免疫系統損害、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明顯下降,因此增加小老鼠2-3倍的死亡率,甚至存活者的體重也明顯減少。

美國卡爾京公司(Calgene)為延長番茄採收後的儲藏時期,而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出「佳味」(Flavr Savr)的番茄,將此番茄餵養實驗老鼠遭到老鼠拒食,強制餵食後,測試的20隻老鼠中有7隻胃部組織呈現出病斑,而40隻老鼠中有7隻於14天內死亡。

澳洲的「聯邦科技工業研究所」(CSIRO)將蠶豆主控澱粉酶抑制素的基因轉殖到豌豆中,希望豌豆可以具備防蟲功能,但將此GMO豌豆餵食老鼠,結果老鼠產生發炎反應,人若食之則可能造成過敏性休克,或其他不良的免疫反應。最主要的GMO作物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最早被操控的基因是源自蘇力細菌,它會產生蘇力毒素,因此科技人員將主控蘇力毒素的基因轉殖到玉米和大豆等作物中,讓此等作物遭到蟲害的危害程度下降,但轉殖的蘇力菌會產生嘔吐毒素及腸毒素,導致有人喝牛奶會腹瀉。

另外,為避免作物受害,會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培育成抗草甘磷的品種,但轉殖基因的大豆會破壞人體的胸腺。

基因轉殖生物令人擔心

GMO對生物的威脅大於效益的實例,可總結為以下三項。(一)GMO等同是自然界從未出現過的物種,一旦釋放至田間發現危害性後,很難將之撤回,亦即它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衝擊,除會污染農田內外的生物,也會造成人類的健康問題。(二)GMO會造成耕種作物、微生物及動物基因庫的污染;採用它不僅忽略農民及消費者的選擇權利,也侵犯了農民的財產權,並危及農民的經濟自主能力,因為GMO品種都是由大型化學及農業企業公司所掌控,農民擬種植GMO品種勢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GMO提高產量及減少病蟲害的功能均無法維持長久,結果反而導致農民須花2-3倍的經費去持續購買農藥。(三)有機農業強調自然生態、土壤及人的健康,而GMO係人工合成,對地上、地下生物及人的生存構成威脅。換言之,GMO只是為糧食需求設想,而未考量對地球其他生命的影響;一旦GMO進入自然生態環境,必定會破壞各種生物間的平衡關係。

結論

儘管「禁止生物武器公約」(BWC)於1975年3月生效,截至2023年2月已有187個國家成為締約國,但許多國家至今仍未放棄生化武器的研發及生產,因為該公約並無約束力,訴求的定義又太狹窄,例如生物武器只針對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利用基因轉殖技術,改變動植物的營養成份,成為可上癮或有毒的成份,逐漸虛弱「敵國」人民的體力,應該不是天方夜譚了!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70
  • 標題: 生物戰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