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韌性演習」會成為壯膽民防?│蔡哲明

「城鎮韌性演習」會成為壯膽民防?│蔡哲明

2024年12月26日,賴清德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宣布,2025年萬安、民安演習將重新整合為「2025城鎮韌性演習」,要以不依賴國軍支援的方式、參考國際最新的經驗來設計,加速腳步打造更具韌性的台灣。但天災威脅與戰爭威脅的屬性不同,「城鎮韌性演習」要以無劇本推演,是否能達到包山包海的實際成效令人質疑,也不禁讓人想起「打造40萬民防後備軍」的「1.0模式」。

賴清德對「城鎮韌性演習」自信滿滿,認為它足以因應國際情勢的瞬息萬變,還能抵禦威權國家的軸心威脅,更誇口要維繫第一島鏈的和平穩定。但「城鎮韌性演習」是否能晉升為全面化的保護體系,加強非軍事部門的防衛機制,尤其在排除國軍的即興演出、神化地方的城鎮作戰,以及自強同心的疊床架屋下打造韌性台灣,在在令人懷疑。 

排除國軍的即興演出

賴清德強調,此次演習將「完全不靠國軍支援」,目的在凸顯民防與災防體系的自主應變,但他顯然忽略了台灣的民防與災防制度並不純熟,若缺乏國軍支援,恐怕難以展現防衛量能。例如,多數民防單位缺乏足夠人力、裝備與訓練,僅能應付基本任務,加上後備人員年齡偏高,導致系統老化,難以應變複雜的高度危機。尤其,中央在人力資源的管理上分配不均,地方政府在災害發生時缺少國軍的支援,恐怕會加劇應對的難度。

「城鎮韌性演習」將依實際情境而採「無劇本」方式進行,已讓外界擔憂沒有明確課目,與過去的演習經驗不符,勢必造成地方政府在執行層面上莫衷一是,不知所從。回顧過去演習課目皆屬「有劇本」的演訓,例如萬安演習採用防空演習的「程序訓練」模式進行,這樣能縮短應變的時間,加速應對流程。如今「城鎮韌性演習」採全數「無劇本」模式,而不放在單獨「應變訓練」的環節進行,恐怕不僅考驗單位的臨場反應,也恐讓民防演習淪為「即興演出」。

神化地方的城鎮作戰

「城鎮韌性演習」強調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概念是將每個城鎮視為一個「堡壘」,一旦災害發生,就能自主應對。把每個城鎮當作一個「城堡」,自給自足,在歐洲雖已是既有戰略,尤其2014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約設立了各種指引,但台灣目前的全民國防手冊中,是以城市切分為四級行政單位,里長需要擔負「戰時協力民防團負責引導民眾進入避難處所」、「戰時協調供給水單位設置供水站」、「戰時協助安置災民,提供維生所需物資,並統計回報上級需求」等責任,里長若無法成為村里的守衛者,怎能神化地方政府負荷城鎮作戰?

隨著資訊戰與心理戰的科技日新月異,假如中央與地方沒有事先研擬一套共同因應策略,一旦假消息造成民眾恐慌與社會分裂,將讓敵對行動的首波目標得逞。尤其,現有的常態演習規劃中,要模擬這些情境,並驗證應對的能力都不明確,若不設定劇本,難保民防演習不會淪為亂槍打鳥。

自強同心的疊床架屋

賴清德宣稱「城鎮韌性演習」將會結合國防、民生、災防與民主四大目標,但除民間防災演習的萬安及民安外,對於如何納入後備動員的自強、同心演習並未做任何說明,加上四項演習的課目重疊,卻沒有各自的目標,如何能以「城鎮韌性」作為核心?

尤其,萬安、民安演習為主要權責機關調度地方資源,「自強、同心」則是支援機關調度後備軍人或武器的動員訓練,這類空泛的目標容易導致資源分散與執行困難,例如演習中如何平衡軍事威脅與自然災害的應對,如何即時提升民生與國防能力,沒有明確的行動指南將使演習流於形式,背離實質韌性的提升手段,甚至淪為疊床架屋的民防系統。

「城鎮韌性演習」提及要應對「高強度灰色地帶行動」與「瀕臨衝突狀態」,這類情境是否與現行編組法規的內容一致?根據《民防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和《民防團隊編組訓練演習服勤及支援軍事勤務辦法》,各地方政府與單位在戰時須編組四個民防系統組織,由中央主管機關指揮。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整併民防總隊、民防團、特種防護團、聯合防護團四個民防系統,但總則卻未提及如何應對「高強度灰色地帶行動」與「瀕臨衝突狀態」,可見演習的內容過於抽象,情境設定又無明確目標,如此多頭馬車的民防體系,在操作上難以發揮具體的韌性。

結語

「2025城鎮韌性演習」試圖為台灣建立更全面的防衛體系,但從目前的政策設計與實務經驗來看,具體執行面臨嚴峻挑戰,包含排除國軍的即興演出、神化地方的城鎮作戰,以及自強同心的疊床架屋,都缺乏具體的策略整合與行動落實,很難真正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與社會韌性。

《貞觀政要》云:「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演習若無實際策略與指導方針,不僅流於形式,也會勞民傷財。賴政府理應整合資源、完善法規,方能在危機中洞燭機先,以免「城鎮韌性演習」成為暗夜吹哨的壯膽民防。

(作者係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哲明
  • pages: 16
  • 標題: 「城鎮韌性演習」會成為壯膽民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