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機制可望帶領世局更公平公正│徐勉生

金磚機制可望帶領世局更公平公正│徐勉生

1月6日,金磚國家組織2025會議主辦國巴西宣布將印尼納入,成為第十個會員國。

2006年起,中、俄、印度及巴西四國外長定期舉行集會,自2009年起提升為每年舉行元首峰會。2010年納入南非後,正式形成金磚國家合作機制(BRICS),運作逐漸上軌道。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0-2022年間,金磚國家的GDP在全球占比從18%逐年上升至約26%。截至2023年年底,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已批准成員國申請的105個項目,總投資達350億美元。此一成就吸引許多新興國家有意加入此一機制,共享合作機制的紅利。

2023年金磚國家於年度峰會上同意,自2024年起,將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阿根廷納入。2024年10月22-2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16次會晤在俄羅斯喀山舉行,共有30多國與國際組織的領袖出席。同年12月23日,俄羅斯宣布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哈薩克、烏玆別克、烏干達等9國將於2025年成為金磚國家的「夥伴國」。

歐洲自15世紀興起殖民主義,藉著文明昌盛與技術先進,對非洲人民進行剝削,同時產生優越感,之後殖民主義伴隨著帝國主義,向歐洲以外的世界各地擴散,從中東一直延伸到中國。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重創了歐洲,使世界政治版圖發生巨變。尤其是非洲興起自覺運動,第一次對西方世界進行反撲。聯合國的成立及一國一席的原則,重新塑造了國際平等的精神。二戰後美國一枝獨秀,又對落後國家提供援助,儼然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但美國在提供援助的同時也進行政治干預,此一現象在蘇聯解體後達到頂峰。

最初的金磚五國均非西方國家,經過10年運作,吸引了新興國家的注意,它雖然未與西方強國正面為敵,但彼此團結合作,可視為是非西方文明進行的第二次自主運動。

中國大陸於2010年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與美國分庭抗禮,尤其在金磚國家中位居重要地位,因此國際間有人認為,美中將展開新冷戰。但2010年之後的世界局勢發展,與冷戰時期的性質完全不同。在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是軍事性組織,軍備武器及經費預算都以美國為主,表面上各成員國的地位平等,實際上都以美國馬首是瞻。與北約對峙的華沙集團也是類似情形。所以兩個集團的對峙實際上是美、蘇兩國的對抗。

金磚機制則截然不同,是以經濟合作為主軸,成員國也分散在不同地區,其中甚多國家也同時是G20國際經濟合作論壇的成員,充分顯示金磚機制並沒有與西方先進國家進行冷戰的意圖。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雖然是金磚成員國中綜合實力最雄厚者,卻不發號施令。尤其推出「一帶一路」計畫後,在東南亞、中亞及拉丁美洲,帶動了區域發展。金磚機制與「一帶一路」的結合,勢必使世界格局產生結構性的變化,也將會使世局朝向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

(作者係退休大使)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勉生
  • pages: 33
  • 標題: 金磚機制可望帶領世局更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