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共同發展「低空經濟」│李沃牆

兩岸應共同發展「低空經濟」│李沃牆

「低空經濟」在中國大陸既有條件及政策的支持下,儼然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引擎,其規模正不斷擴大。而台灣發展條件受限,有賴政府端出強而有力的政策扶持。兩岸若能在此方面交流合作,則有助於彼此的互惠成長。

「低空經濟」通常指1,000 公尺以下的載人和無人空中活動,即以支持各類航空器低空飛行與運營而建立的綜合經濟形態,包括低空研發製造、消費運營、基礎設施、綜合保障等,進而形成低空產業鏈。發展低空經濟有兩項關鍵任務,一是改造升級傳統通用航空業綠色化、智能化,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無人駕駛航空新業態。換言之,低空經濟就是「低空飛行+經濟活動」,其涉及領域多元、產業鏈條強勁、應用場景複雜、輻射效果明顯,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角逐的新領域。

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概況

伴隨技術的發展和政策的逐步開放,低空經濟逐漸成為各國探索經濟增長的新方向。在全球範圍內,低空經濟的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局面。一些航空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歐盟成員國、加拿大和澳洲,早已建構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美國擁有世界最成熟的低空經濟市場,其通用航空器貢獻了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效益。歐洲則將低空經濟與觀光產業結合,例如熱氣球旅遊和輕型飛機探索服務。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也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中、印、巴西等國家逐步放寬空域管制,支持創新應用,並吸引國內外企業進入市場。

然而,低空經濟發展也面臨許多挑戰,如空域管理政策的限制、技術標準的不統一,以及潛在的安全問題,端賴各國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共同努力解決。

大陸發展低空經濟現狀

大陸當局對低空經濟發展持積極支持的態度,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逐步放寬低空空域的使用限制,試點建立分層管理模式,包括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及融資支持。其民航局並於2022年印發《十四五通用航空發展專項規劃》,多個城市和區域被設為低空經濟試點,例如廣東珠海、四川成都,重點探索無人機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創新應用。

2024年初,大陸兩會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將其定義為「新的增長引擎」。統計顯示,2023年民用無人機產業規模達到1,174.3億人民幣,深具發展潛力。國家發改委並於2024年12月底成立「低空經濟發展司」,負責擬定發展戰略,並將其定義為「新的增長引擎」。這表示官方大力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宣布要打造「天空之城」。

進一步言之,大陸擁有發展低空經濟的諸多優勢:(1)幅員遼闊,涵蓋多樣化的地形與氣候,為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例如,在農業領域可利用低空技術進行植保和測繪;在旅遊業可開發熱氣球、直升機觀光等特色服務。(2)隨著無人機、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大陸已成為全球無人機製造和應用的領導者。(3)擁有完整的航空產業鏈,涵蓋製造、運營、維修及相關配套服務。

2024年上半年,大陸新註冊的無人機將近60.8萬架,持有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營運合格證的企業總數超過1.4萬家,持有無人機操控員執照的超過22.5萬人。無人機主要用於快遞物流、農業植保、應急救援和環境監測,包括:(1)物流運輸:京東、順豐等物流巨頭早已開展無人機物流配送試點,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無人機成為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工具。(2)旅遊觀光:多個地區開發了直升機觀光項目,例如黃山和桂林。(3)農業應用:低空植保無人機已成為大規模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有效降低了勞動成本,提升了作業效率。(4)應急救援:低空經濟在自然災害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汶川地震中的應急物資投送。

台灣的發展現況與挑戰

台灣的低空經濟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相較於大陸、歐美等地仍有較大差距。目前低空經濟有以下幾點特色:(1)台灣擁有一定的無人機製造能力,例如漢翔公司與多家新創企業合作。無人機主要用於農業噴灑、環境監測及簡單的物流配送。(2)部分觀光景點,如日月潭和阿里山開展了直升機觀光服務,但規模較小,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3)台灣地形以山地為主,農田相對分散,低空無人機的植保應用尚未普及。

坦言之,台灣低空經濟的政策相對保守。空域管理較為嚴格,通用航空和無人機飛行需經多層級審核,限制了行業發展的靈活性。此外,台灣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後,缺乏專業的航空運營機構與訓練基地。發展也面臨挑戰,如(1)軍事需求與民用需求衝突,導致低空空域開放進程緩慢。(2)台灣地理面積較小,人口密度高,導致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受限。(3)缺乏完整的低空經濟產業鏈支撐,對外部技術與資金的依賴較高。

結語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增長點,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社會價值。針對兩岸的不同發展狀況,筆者建議,大陸應持續推進空域管理改革,進一步降低通用航空和無人機的准入門檻;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無人機與智慧城市、綠色經濟的深度融合;完善產業政策,加速構建標準化的產業體系。而台灣應推動空域管理的制度化改革,平衡軍事與民用需求;加大對無人機和通用航空企業的政策扶持,促進技術自主化;應借助大陸成熟的產業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使低空經濟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之一,並為台灣社會帶來更多便利與福祉。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42
  • 標題: 兩岸應共同發展「低空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