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制」台灣方案的存量、增量、質量│黃清賢
兩岸關係隨著中美博弈激化,尤其是川普政府上台後不可預測性大增,更顯得撲朔迷離。加上民進黨無法接受「兩岸一中」,繼續拉高「抗中保台」基調,導致台海緊張風險疊加。
不過,中國大陸迄今未放棄「和平統一」的主軸,對於和統下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存有希望,因此台灣民眾不必用有色眼光看待「兩制」台灣方案,而應改用盤活「兩岸」存量、培育「兩制」增量、提升「統一」質量,來看待「兩制」台灣方案,思考台灣前途、尋求台灣最大利益。
台灣方案的「盤活兩岸存量」就是強化「五個充分」,也就是「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的利益和感情;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培育兩制增量」是和平統一後,台灣經濟將以大陸市場為廣闊腹地,發展空間更大,台灣財政收入盡可用於改善民生;而且台灣永保太平,民眾安居樂業;有台灣與大陸合作為依靠,台灣民眾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杆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台灣不需增加國防預算高達GDP的10%,繳交幾乎等於現有總預算額度的保護費,看著「護國神山」高科技產業被搬離台灣,而且委曲地將自己推到中美衝突的前線。
至於「提升統一質量」,可從大陸現階段希望爭取台灣民心的「兩岸融合發展」談起,因為融合發展就是「一加一大於二」,兩岸統一的價值也是如此。大陸主張兩岸融合發展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民眾的心裡,增進台灣民眾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
同時,兩岸融合發展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於台灣民眾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民眾;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還要聽取台灣民眾的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這些正是提升兩岸統一品質與數量的作法,體現中國人幫助中國人的真諦。
若想讓兩岸和平發展走向制度化安排的下一步進程,可探索在一個國家尋求統一的前提下,借鑒「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義」(Neo-Functionalism)、「後功能主義」(Post-Functionalism)的理論思維,從經濟到政治層面,逐漸消弭阻礙,有序地進行整合,積累社會精英與普羅大眾在推進過程中的獲益。換言之,在凝聚愈來愈大的支持與認同進程中,可從「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政治同盟」(Political Union),到達政治經濟乃至社會及文化等統一,亦即兩岸完全統一,共創兩岸人民的美好生活。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