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當代文學發展的優勢與困境│黃克全
金門文學的優勢是有繁富、悠久的歷史淵源、離亂的歷史圖景,而金門文學的困境居然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筆者以此作為中軸線,試著解讀這種在邏輯上不可證偽的悖論,或說詭局。
金門文風鼎盛開化較早
根據清代《金門志》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6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5個牧馬場,浯洲(金門)為其中之一,蔡、許、翁、李、張、黃、王、 呂、劉、洪、林、蕭12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金門黃姓宗族是從河南固始南遷泉州,再到同安,再渡海到金門。
金門各姓氏日後再播遷各地,包括台灣或南洋,如康熙年間王世傑到竹塹開墾,乾隆年間鄭用錫父親鄭崇和到苗栗,生下鄭用錫,又搬到新竹竹塹。清道光年間開澎進士蔡廷蘭到澎湖。台灣在清代的幾個著名書院的主講人是金門人,如淡水廳的明志書院是鄭用錫,澎湖文石書院山漲是金門清代舉人林豪,還有幾處地方誌的主撰者也是金門人。文風鼎盛、開化較早的金門稱得上是台灣文化之母。
試舉兩個歷史淵源、離亂的歷史圖景,足以作為金門文學的背景、素材的優勢或說靈感者:(1)遷界(海)令:清政府為打壓明鄭王朝,斷絕大陸沿海居民對其接濟。要求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遷入內地30或50里,並以修築工事、派駐兵員等手段監督之。順治開始,主要是在康熙年間,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田園、產業(如鹽業)荒蕪、人民流離。(2)移民潮:近代有4次大移民潮:一是清鴨片戰爭,二是民初軍閥割據,三是對日抗戰,四是國共內戰。
金門約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人出洋:(1)赴南洋東南亞:金門海外僑鄉文學(如金門海外僑鄉作家代表黃東平的百萬字血淚著作《僑歌三部曲》、東瑞《落番長歌》、陳長慶的《烏番叔》)。(2)赴東北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如陳國樑叔父陳達明與來自福建、金門等地的商人在長崎合資設立泰昌號。朱德蘭著《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
梁有道和陳國樑同一年也到了長崎,隻身奮鬥近20年後,在新地八番地創設和昌號,經營客棧和海產貿易業務。之後交棒給第二代的梁肇三。梁肇三曾為福建會館副總理,辭世時葬禮在閩南幫蓋的福濟寺舉行,該寺有四分之一的牌位屬於金門籍。
最後一波移民潮是國共內戰,造就了《薪傳:金門當代文學大歷史》(下稱《薪傳》)收錄的作家作品。
金門是個重史的宗族社會
金門是個重史的宗族社會,前20姓氏共有宗祠174座。2014年12月金門文化局出版的《金門戰地紅磚文化系列遺產申請世界遺產文本》書中,矑列的圖書類史學書有101本,文學書才12本,顯示文史比例失衡。
歷史是文學的背景及滋養,但反過來卻可能對文學生命帶來弊害。尼采在《歷史對生命的利與弊》提出「歷史」、「非歷史」兩個概念:獸類得以悠閒地活著,這正是因為它們忘卻之前的一切,他們是非歷史地活著的;人類做不到這一點,是歷史地活著的。我們固然無法完全拋棄歷史,但拋棄一定的歷史記憶仍然是可能的。尼采又說,記憶和遺忘對生命同等重要,有時我們要記憶,有時候要遺忘,以一切服務生命為前提。
尼采又提出三種歷史觀:一是紀念式:這種歷史觀是把所有的歷史素材用來重構一段偉大的歷史。它的目標集中在效力而非真實性上,因而以一種巧妙地方式偽裝成為「歷史必然性」,篡奪了真理的位置。二是懷古式:它能生育出一種樸素的民族感情。然而,它可能使得民族的判斷力就此僵化。三是批判式:這種歷史不在乎傳統與否、真假與否,它是著眼於新的正義:使人們更好生活下去的正義,一切判斷皆要以此作為準則。
金門當代文學發展的困境是欠缺對歷史的洞察、反省與批判力,欠缺想像及創造力。毫無節制的歷史感會毀掉未來。
金門文學與離散概念
《薪傳》一書包含三大區塊:金門海外僑鄉文學、金門軍旅文學、金門本土文學,32位作家與論述學者遍及台金、大陸(含香港)、美國、新加坡、印尼等各華語文系地區。此三大區塊牽涉到離散議題,或說由「離散」塑造而來的。
離散Diaspora這個詞源自希臘語Diasperien,有跨越、散播之意。在台灣,作為文學主題研究的離散多被翻譯為流散。這個詞最初被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用於被雅典人從希臘伊琴納島流放出的島民,後來又用於形容離開故土的猶太人,但猶太人的離散有特定的宗教意義,而華人的離與聚是宗族(師大江柏煒教授2019年曾在涉及遷徙跨界與多元故鄉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用「離而不散」來描述金門這概念)。
美國加州大學史書美近年寫了一本《反離散》,亟思用「華語語系」來取代離散思維,認為「華語語系」概念更能精準詮釋海外用中文(華語)的書寫。史書美的觀察視角是全世界的、跨界的,但局限於某一時空領域的地方文學,或稱「地緣文學」,仍然可以用離散這一議題來解釋、釐清;離散是果也是因,是現象也是本質,既包容又具生產性的概念及實踐。離散在金門的地緣文學中可以綰結過去、現在、未來,拋顯出某種獨特的精神文化主體性。
金門人有兩大內在情態及性格,一是固守的大陸性格,一是進取的海洋性格。以文學來說,鄉土文學是大陸性格的表現,已累積不少成果;而海洋性格的文學創作是對存在基礎的反叛,也就是自我主體張揚的現代派文學,如魔幻鄉土寫實文學,駱以軍《西夏旅館》或張貴興《鱷眼晨曦》這類的文本,而金門作家還欠缺這樣的書寫能力,有待努力,應急起直追。換言之,金門作家必須對歷史有洞察、反省和批判力,以激發想像及創造的文學藝術能力。
(作者係金門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克全
- pages: 78
- 標題: 金門當代文學發展的優勢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