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警惕美國的「交易式外交」│邱泰達
隨著川普重返白宮,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出現重大轉變。與拜登政府時期堅定支持基輔的立場不同,川普對繼續援助烏克蘭表現出明顯的猶豫,甚至要求烏克蘭在不利的條件下與俄羅斯談判,這種立場讓北約盟國感到擔憂。
美國長期是歐洲安全的主要支柱,但川普強調「美國優先」,試圖將烏克蘭問題歸類為歐洲自身的責任,而非美國的核心利益。在筆者看來,川普在處理俄烏戰爭時,背後的盤算主要圍繞在幾個核心考量:美國內部政治、與俄羅斯的戰略互動、削減軍事承諾以集中資源應對中國大陸,以及重塑美國的全球角色。這些考量不僅影響烏克蘭的命運,也可能對台灣的外交與安全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降低對烏援助換取戰略利益
川普過去對烏克蘭的態度一直帶有交易性。如他認為美國不應該無條件支持烏克蘭,而應讓歐洲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因此,川普在第二任期內可能會大幅削減甚至中止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迫使基輔在不利的條件下與俄羅斯談判,以快速結束戰爭,從近期來看,川普確實也這樣做了。
川普這樣的作法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戰略考量。
一、內政優先,迎合「美國優先」的選民:川普的支持者普遍反對無限制的海外軍事援助,認為應該將資源用於美國國內。他可能會利用削減對烏克蘭的援助,作為強化自身民粹政治的手段,吸引更多反對「全球干預」的選民支持。
二、與俄羅斯談判,轉向對付中國:川普或許認為,俄羅斯對美國的直接威脅不如中國,因此可能透過讓步換取普丁的「合作」,使美俄關係緩和,進而集中精力應對中國。若這種策略成形,台灣問題就會變得更加敏感,因為美國可能減少對台支持,來換取中國在其他議題上的讓步。
三、削減軍費支出,減少對盟友的承諾:川普一向認為美國不應該為全球安全買單,他可能會透過削減對烏克蘭的軍援,進一步推動北約國家加強自身防禦,減少美國在歐洲的負擔。這種趨勢如果延續,未來美國可能對台、日、韓等亞洲盟友提出類似要求,要求他們自行承擔更多防衛責任。
對台安全承諾的變數增加
川普處理俄烏戰爭的方式,可能會為台灣帶來幾個重要影響。
一、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不再穩固。如果美國為了自身戰略利益放棄烏克蘭,那麼類似的邏輯是否適用於台灣,這是許多外交與軍事專家關注的問題。川普可能會根據自身利益來決定對台政策,而不是基於長期的承諾。這意味著,如果美中關係緩和,川普或會認為美國應該降低對台軍事介入的風險,選擇減少對台軍售,甚至鼓勵台灣與大陸進行談判。
二、台灣外交策略需要更加靈活與多元。有鑑於美國對盟友的支持可能不如以往可靠,台灣不能過度依賴美國。應該重啟與大陸的對話,另外應該加強與日、韓等第一島鏈國家的合作,建立更廣泛的國際支持網絡。同時,也應該在國際經貿、科技合作等領域發展更多夥伴關係,以減少在戰略安全上的單一依賴。
三、印太戰略的變數增加。若川普削減對烏克蘭的支持,而將戰略重心轉向印太,那麼美國可能會要求台、日、韓承擔更多軍事與安全責任。然而,這也可能意味著,美國將外交和安全問題視為談判籌碼,可能增加與大陸交易的可能性。因此,台灣需未雨綢繆,避免成為美中外交博弈中的籌碼。
結語
川普的外交風格本質上是交易性質,而非基於長期戰略價值。這種模式可能導致美國外交政策出現短期化、不可預測的特徵,使傳統盟友關係變得不穩定。許多國際學者對此表示憂慮,如著名政治學者布雷默(Ian Bremmer)就認為,川普的作法不僅削弱美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還可能讓俄羅斯取得更大的戰略優勢,進一步威脅歐洲安全。
川普的外交政策風格向來以交易性為主,他可能認為俄烏戰爭是可以用談判「解決」的問題,但忽略了這場戰爭的本質是俄羅斯試圖改變歐洲安全秩序。如果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減弱,北約內部可能會出現更深的裂痕,導致歐洲國家不得不自行加大軍備開支,甚至考慮建立自主的防禦機制。這不僅會改變美歐關係,也可能讓中國等其他大國重新評估美國對盟友的承諾。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需要重新評估外交戰略,避免將所有賭注壓在美國的支持上,而應該透過提升自我防衛能力、擴展國際夥伴關係,並與大陸和解對話,來確保自身安全與國際空間。
烏克蘭的遭遇給了台灣一個警示:國際政治中沒有絕對可靠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國家利益,在川普2.0時代更是如此。
(作者係立法院助理、奔騰思潮筆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邱泰達
- pages: 48
- 標題: 台灣需要警惕美國的「交易式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