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為綱,經「和通」進於「和成」│劉源俊
學者多說國家的要素有四─人民、土地、政府、主權。但筆者認為,國家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土地與文化三者;政府與主權則屬其「上層結構」,依時勢而推移。
民眾認同的中國是經歷數十個朝代的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只不過是建立在其上的政權名稱。目前兩個政權在台灣海峽兩岸分治對峙,以致人民身分有別;但兩者的法定領土互相重疊,文化大同小異。顯而易見,兩岸和合則兩利,相抗則兩害。
中華民國政權雖然被對岸政權視為「前朝」,卻仍然有效統治著台澎金馬地區。其邦交國雖然只剩12個,其經濟實力、文化包容力(特別是在宗教方面)及對眾多華人的吸引力都不容小覷。其治內誠然存在「台獨」之害,但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這一逆流終究會消退。可是若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肯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就會把一些人驅往「台獨」。
其實兩岸政權擁有共同的元素:中文名稱都包含「中華」一詞;英文名稱都包含Republic of China。更重要的是,骨子裡行的都是中華文化。兩岸知識人當致力以中華文化為綱,促使兩個政權和解,而避免兵戎相見。仔細想一想:「中華」的概念大於「中國」,「中華民族」的概念大於「中國」。
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從中華傳統文化裡吸取精華。「致中和」是傳統儒家的高明主張,「大同」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理想。《論語》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且作一引申:統一有好的與壞的之別─「好的統一」和而不同,「壞的統一」則同而不和。筆者認為,主張「統一」不如提倡「和成」─寓意互補相成。「統一」是政治人的口號,「和成」才是知識人的心懷。
欲達「和成」須先「共和」。「共和」本是中國古詞,意為和平共治。「共和」應先從「和通」做起,文化就是和通兩岸的鎖鑰。孫文所說「發揚中國固有優良傳統,採擷西方文化精華」,當是民族復興的不二法門。兩岸過去已經通郵、通網、通商業;通歌,通影,通表演;通航、通婚、通人才。未來更應致力「文化大三通」:通文字、通學問、通思想。
從現用名稱來看,兩岸政權對Republic有「民國」與「共和國」不同譯法,但對China則同用「中華」一詞。既有此大同,就存在和解的基礎。雙方有必要各讓一步,但也都需要有「下台階」。且在此提出兩岸和成的綱領─締建「中華共和國」。
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似可拋棄「人民」這個標記,另方面中華民國也將「民國」改為「共和國」。至於英文國名,則宜沿用《聯合國憲章》裡的Republic of China,順理成章。「共和」一詞不止代表「為民之國」,更標舉兩岸實行不同制度卻相安相成的高義。具體設計非本文所能及,至少雙方應共組代表團,進入聯合國與各種國際組織。
和成之路欲速則不達。吾人應先促成兩岸各領域、各團體及早會商,進一步則從協同保衛領土著手,如保衛釣魚台、保衛南海。使命維艱,識士們共勉之!
(作者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源俊
- pages: 51
- 標題: 以文化為綱,經「和通」進於「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