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政策的改革│段心儀

台灣教育政策的改革│段心儀

川普任命的美國國務院代理次卿畢提(Darren Beattie)曾質疑美國的對台政策,稱台灣「不可避免地」將屬於中國,「不值得花費任何成本來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應該達成一項偉大協議—我們同意承認這一現實,以換取中國在非洲及南極洲議題上做出重大讓步」。筆者相信,這絕對是川普政府對兩岸政策的選項之一,而民進黨政府堅拒談判,台灣最後極可能淪為桌上任人分贓的菜。

30年來的教改造成台灣沉淪與撕裂,身在教育界卻無力回天,一直令筆者痛心疾首,不希望台灣未來在「兩制」下繼續執行目前這種教育政策。限於篇幅,以下僅從四方面簡要言之。

起因:台灣是以漢民族為主的地區,300年來深受中華歷史文化教育的薰陶,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應是血脈中的天然基因。但西方勢力謀我中華之心從未消減,台灣地理位置又適當要衝,遂成為雙方勢力消長的關鍵籌碼。兩蔣之後,西方勢力從教育文化著手,進行價值觀的移植,口號響亮,卻內藏禍心。

過程:1998年行政院院會通過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迄今仍是台灣教育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但卻與台灣社會格格不入。因此,從92到108(2003到2019年),每一個新課綱都在怨聲載道中推動,卻把窒礙難行之處全丟給學校自行解決,執政當局則掩耳盜鈴、粉飾太平。

影響:學習歷程和多元入學讓窮人難以翻身;減少基礎學科教學時數,讓國英數理化程度全面下滑等等。更因刻意扭曲中華歷史文化,讓兩岸產生極大鴻溝。教育團體皆認知,教改是因符合政治利益而無法撼動。近日美國「國際開發總署」內部文件曝光,許多補助項目都與108課綱的議題相關,更進一步佐證教改有西方勢力介入,難怪完全不顧台灣孩子的前途。

解決:一、要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教育理念:1949年來台者,包括儒釋道領袖人物及文化菁英,學養豐富,歷經劫難後見識高遠。眼見大陸發動文革,遂扛下復興中華文化的重任,重建五四運動後殘破的傳統文化教育。如今台灣使用繁體字,能直接閱讀古文;原本的國文教育又包含語文、文學、文化,淵博深刻,種種成就得來不易。必須廢除108課綱,重整教材內容,文、史、哲三管齊下,清理西方思維的遺毒,發揚台灣的中華文化優勢。

二、重整公民教育:教改把原屬於道德教育的公民科改頭換面,打造成性平、人權、民粹等理念發展的溫床。學生學到如何爭權利,卻未學到如何負責任。品德淪喪造成校園多霸凌、社會多詐欺、世代多隔閡,使識者痛心。

三、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競爭力,提供基礎學科合理時數,以完成重要單元的學習,銜接大學專業。勿用口號碎片化的知識,虛無化能力,破壞台灣原本低廉公平的教育,圖利私校,崩解公校,摧毀職校,窮人翻不了身,階級世襲。

教育為立國根本,絕對不容輕忽。難為之處,必須「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否則禍起蕭牆,為時已晚。

(作者係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段心儀
  • pages: 52
  • 標題: 台灣教育政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