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外中華文化教育的DeepSeek│區桂芝

體制外中華文化教育的DeepSeek│區桂芝

這一年多來,被批判、攻擊、質疑、抹黑抹紅等不一而足的各種網攻中,我好疲憊;但支持、力挺、加油、關懷的溫暖也始終存在,讓我更有底氣,繼續嘗試不可能的任務,好讓「意外」得來的聲量產生「意義」,希望喚醒民心,凝聚民意,製造輿論壓力,促成廢除禍國殃民的108課綱。而書寫是體現抗爭精神的多元形式之一。

202203015840834769 15048

寫什麼呢?感謝時報文化出版社趙政岷董事長給了我方向建議。他問我:「區老師最在意什麼?」我腦中立刻跳出反射性的答案「被消失的文學家及經典作品,還有最具系統性的品德教育教材」。於是書寫方向確定,前半是「課本中消失的文學大家」,後半是中國人進入禮樂文明以來的「千古追求」,是人之所以成人的自我覺知與深度求索。

關於前半,我列出30位作者的寫作清單。然而,想像中的可寫作時間和實際出版、編輯、印刷的工作時程落差太大,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趙董事長給了我「寫多少算多少」的自由空間。在只能夜間看資料、寫稿的情況下,展開了熬夜生涯,我和我的高三寶貝們一起為理想奮鬥著。陪著孜孜矻矻的小綠綠,他們的焚膏繼晷和堅定不懈,給了我莫大能量,我想像自己和他們是革命戰友,有著一樣沸騰炙熱的青春。

「小」綠綠一點都不小!在近半個世紀前,他們的傳奇在台灣的高中場域裡,被認為具備「妖」一般的強大法力,「北一」者,台灣的「北妖」也。什麼時候,既酷又炫的「北妖」,被偷換成柔弱甜膩的「小綠綠」?30年的教改中,越改越貧弱淺碟的台灣社會,竟把孩子越改越「小」了!

重現文學大家與其作品

在頂多只有兩周的時間裡,我定下具體寫作目標:「被消失」的文學大家與作品中,起碼要把2023年記者會所舉的例子完成,所以顧炎武的〈廉恥〉當然入列,那是知識分子養成的人格教育基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是生命教育;范仲淹〈岳陽樓記〉是社會參與的理想引導、連橫〈臺灣通史序〉是本土歷史精神教育。

此外,加上橫跨文學、藝術、文化、考古等諸多領域的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絕世名作〈蘭亭集序〉,這是藝術與美學教育。再加上辛棄疾的〈賀新郎〉,為什麼?被108課綱荼毒的孩子們,歷史常識嚴重不足之餘,連文學感受力也弱化了,強大的「北妖」真的變「小」了,在補充教學和學生問答互動時,也讓人臉都綠綠了!傳統學問強調「文史不分家」,誠然也。

我扼要梳理介紹作者們的生平,從家世背景、成長經歷,到襟懷抱負,知人論世的目的,在於進入作者的靈魂世界,理解他是在如何的生命境遇中,在怎樣的時代氛圍裡,寫下文學史上無可替代的傳世經典,從而對後世產生不可抹滅的意義。繼之,略事解析文本的文學手法、主題意旨、思想義理,以助自學者掌握作者所傳遞的訊息。這些錦繡文章的華采儷藻,是時代血淚,是生命滄桑,是歷史蛩音,是哲人的高思彩光,對今時今日混沌的我們是醍醐灌頂的聖水。

我每書寫整理一位大家,就彷彿再一次進入他們的生命歷程,再一次看到他們遭逢的時代困局,以及他們面對挑戰時的選擇與堅持,而正是這種選擇與堅持,彰顯出其人其作在其時的標竿意義,這也是今天閱讀他們,仍然可以穿越時空得到的價值。吾人何其有幸,擁有這麼多人類最高光的智慧遺產。

品德教育教材不可或缺

至於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而不墜,朝代符號縱屢經變換,文化氛圍更歷代不同,然民族品格的追求始終如一,敬天法祖之心不改,人倫綱常之紀未替,若說乃肇因於孔門師生對人、對群體、對生命安頓的思考與討論,留下感動當時也影響深遠的啟發,並不誇張。《論語》以最平易近人、也最具實踐性的紀錄文字,為世人寫下可貴的參考經驗。由此書出發,略引最切實用的篇什,野人獻曝地提出一些想法,如師友家人的關係處理;以至《論語》篇章中關乎人的覺性自勵,略探從君子到仁者的自我形塑,用最淺白直截的語言,童稚可解又古今兼備的事例,提出多年以來,在教學詮釋與實務操作中的反思。不容否認,30年教改的傾斜,疊加108課綱的摧枯拉朽,體制內的教育,稀釋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弱化了古典文學的意義,道德實踐被公民意識、權利義務、法律經濟、性別認知完全輾壓,淪為空洞的標題。年輕人成了民族、文化的異鄉人,不懂過去,也不知道自己無力處理未來,以為當下的喜怒哀樂感官刺激就是真理,迷惘虛無的青春失去方向,身心如何求得安頓?

人生三十而立,於我,教學30年則進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追求中,求不求得到,且留予他人說,然此時此刻的台灣,教育更應該是生命志業的DeepSeek,我們卻只能在體制外尋索。

這本未完成的小書門檻很低,只是對「被缺席」的古典文學與傳統品格的入門初探,竊盼由此開展,為孩子們鋪設一條和民族、傳統、親人、自己和解的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我希望自己無愧!「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願所有「知我」的同道朋友們攜手努力,人心不死,文化不滅,光明永遠在望。

(作者係北一女國文老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區桂芝
  • pages: 74
  • 標題: 體制外中華文化教育的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