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局下再究二二八悲劇│郭譽孚

在新局下再究二二八悲劇│郭譽孚

一年一度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又到了。自從1987年解除戒嚴以來的三十多年裡,台灣社會為了詮釋這個悲劇被撕裂成兩個對立陣營,所有真正愛台灣的朋友對這種情況都感到深惡痛絕。

今年川普再度上台,我們由美國前後兩位領導人揭底對方,看到美國如何投入大量資金,製造世界動亂的真相,也想起賴清德執政初期提出的「不可疑美論」。以下筆者試著用「疑美論」解讀當年的「二二八悲劇」。

美國的真面目最近被揭露 

2月4日公視晚間新聞報導,馬斯克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裝滿蛀蟲」,須裁撤關閉。國際開發署在美國的地位可說既富且貴,簡直是一個可以號令天下的機構;它以人道、自由、民主、多元為名滲透國際、宰制各國社會。如今馬斯克揭露其「裝滿蛀蟲」的真相,我們應該合理追問,那些應該「被裁撤」的「蛀蟲」,是否也曾來到台灣做了一些事。該署正式成立於二戰後的1960年代初,但它是一個新生事物嗎?

為了研究日殖時期台灣史與中國近代史,不能不旁及於日本史的筆者,想起大戰後盟邦合眾國的一樁悲劇。悲劇的主角名法蘭克(Frank),他是後來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1920年出生在中國的親大哥。李大使說,大哥少年時代就很有「美國本色」,1942年底畢業於耶魯大學,卻在1946年駐日期間,因「當他要離開中國時,指揮官告訴他:『你在這裡所見所聞,統統不得對別人說起。』」他退伍後想當傳教士的心靈,無法承擔那必須守密的慘事而自殺了。

那也正是二二八悲劇發生的年代。讓筆者想起今天的川普或馬斯克所批判的「犯罪組織」的「蛀蟲」們,是否就是當年逼迫法蘭克自殺的深層勢力?如果是,二二八悲劇是否可能是美國深層勢力的另一場設計?

台灣人曾輕易聽信美國人

美國領事柯喬治在《被出賣的台灣》書中,除了提到當時美國新聞處運來數萬份關於「美國獨立革命」的小冊子─「分明是在說明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已經準備好,要來『拼命努力』支持實現民主制度。」他且自爆「此刻台灣的情勢─悲劇即將來臨─預示著後日波蘭及匈牙利的暴動,在那兒,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輕易聽信」美國人對他們所做的允諾及美國要來『解救』它們的宣傳。」(陳榮成翻譯;前衛,頁223-225)其大作中還提到當時台灣視美國為「神之國」;不同於「神裔」之國的日本,這些「神之國」的人在大轟炸台灣時,竟能區別日、台的住宅區。據稱也曾讓日軍擔心,台灣民眾是否可能在美軍登陸戰時起義。柯將其著作命名為《被出賣的台灣》,書中稱台灣民眾「輕易聽信美國人」,顯示他面對當時那一堆「蛀蟲」相當感慨;只是他不像大哥法蘭克的內心那樣脆弱吧。

曾任兩屆省議員與兩任基隆市長的林水木,在他寫的《大地深耕‧水牛回憶錄》(烈日春風社)中描述當年台灣的處境:「戰爭末期,轟炸更加密集,市面上已買不到糧食,我家也…逃難到鄉下投靠親友,…放學後仍不時要到田裡撿拾農家採收後殘留在泥土裡的地瓜,拿回家給母親煮熟,供全家食用,卻常因年紀小而遭人毆打、搶奪,如今想起,真有不堪回首的感慨。」他又寫,進駐基隆港的美軍「他們好像了解一般民眾的窮困,不時從船上丟下不少食物,碼頭上的民眾見狀,立刻一窩蜂似地搶拾。年幼如我,根本無法加入爭搶行列,美軍看在眼裡,就故意地把食物往我面前丟,也因此直到今天,我對美國人一直留有很好的印象。」

應清醒看待美國長期介入 

如此地把歷史鋪陳開來,難怪台灣有名嘴在談論馬斯克攻擊國際開發署時直稱,該署的功能就是早年的各種美援,到1960年代發展出來的一種與自由、民主與多元觀念共生的「犯罪組織」,只要接受美援,就會受到各種相關的滲透。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一年一度的二二八紀念日,尤其在當前的國際局勢前,我們難道還不顧烏克蘭的慘烈警惕,不顧最新資訊揭露的美國「罪惡組織」與「嗜血」,繼續「輕易聽信」美國,以及相信賴清德的「不可疑美論」。其實,我們應當藉由馬斯克的提示,回顧每一件中美近代史的往事;由1868年「蒲化臣條約」的教育互惠問題,美國軍校竟未能履約;1884年在美國人李仙得引領下造成「牡丹社事件」;1895年前國務卿柯士達擔任清廷顧問締結「馬關條約」,光緒與慈禧孤兒寡婦的愚昧;美國記者大衛生帶動當年認知的報導,有多少可信度與隱匿?1905年何以美國願以退回庚子賠款援助中國?國府如何被迫接受「雅爾達密約」;

當年美國提出五國共管東三省與之後的「美中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與今天風傳的「台積電將成為美積電」與「廢品軍購」,實在都是美國長期在內的運作,哪裡有真正的公理與正義可言!

覺醒吧!當年台灣民眾因「輕易聽信」,而造成「被出賣」的悲劇,而今面對世界局勢,吾人實在不能再「輕易聽信」美國,以免發生更大的悲劇。

(作者係台灣史研究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郭譽孚
  • pages: 76
  • 標題: 在新局下再究二二八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