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人類健康的幾個環境因素│吳文希
今年1月27日出版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瑪斯洛(Pierre Masselot)等學者的文章(Climate study: Rise in heat deaths will substantially outweigh fewer cold deaths),指出氣候變遷將影響位於歐洲的854個城市市民的健康;在不適應高溫的歐洲國家中,高溫帶來的死亡人數始終超過寒冷造成的死亡人數;在2015-2099年間,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淨死亡威脅將增加49.9%,累計將有230餘萬人死於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甚大
根據上述文章,北歐國家的死亡率因氣候變遷的幅度較小,但地中海地區和東歐地區受氣候變遷的死亡率較高,因為高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較大,各國政府應設置強而有效的緩解氣候變遷的因應措施,並立即付諸實施,否則大部分歐洲城市受到氣溫威脅的風險必定會增加。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米契爾 (Dann Mitchell)教授長期專研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氣候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譬如經年累月地面臨熱浪及乾旱,會導致因連續性脫水及電解質失衡而引發腎臟病;炎熱的夜晚會使睡眠品質低劣、認知能力下降,免疫功能也因而受損,甚至嬰兒在母親子宮內受到炎熱天氣影響,成年後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會增加。這些現象會因居住環境及成長過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懸浮微粒日益增加
世界各國城市化及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致使空氣污染物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空氣污染物包括氣態污染物和固態粒狀物(particulate matter, PM)。PM依其大小及損害人體健康者,主要是微粒物 (粒徑小於或等於10μm,PM10) 及奈米微粒(粒徑小於或等於2.5μm,簡稱PM2.5),一般所稱霧霾就是由高濃度的PM2.5之奈米粒物或氣溶膠(aerosols) 所引起。微及奈米的微粒可從深海到南極冰河、人呼吸的空氣、飲水及食物、甚至醫療器材等管道直接進入人體。
在醫學上早已有報導微粒有害人體健康,因為PM2.5比PM10小,更容易經由呼吸系統進入肺臟,甚至心臟,會引起氣喘、呼吸道發炎、損害肺功能、心血管栓塞、引發癌症。歐盟國家已證實PM2.5可導致人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近期又有報告指出,PM2.5日均濃度每增加10µg/m3,呼吸系統疾病盛行率就會增加2.07%,住院率相應增加8%;而PM10每增加10µg/m3,呼吸系統死亡率就會增加0.58%;心臟病的死亡率和PM2.5的濃度也是呈直線的正相關性,台大醫院最近也有類似報告,即台灣南部地區罹患肺癌的人數比台北地區多。
「美國癌症協會」(AOS)的研究顯示,總死亡人數、心肺疾病及肺癌死亡率,因PM之故依序分別上升 4%、6% 和 8%;此外,AOS對120萬美國成年人進行了26年的追蹤調查(1982-2008),發現當PM2.5空氣濃度每增加10µg/m3,肺癌死亡率就會增加15 -27%。去年義大利的一項研究顯示,身體中無微及奈米微粒者罹患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者的比率為7.5%,而體內含有微及奈米微粒者的結果為 20.0%。最新一期的《國家地理》更報導存在人腦中的微及奈米塑膠粒子,比肺、腎臟中多5-30倍,極易造成人的失智。
懸浮微粒危害人類健康
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學外科系主任馬菲那(Raffaele Marfella),連同34位研究人員2024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文章,發現實驗老鼠的免疫細胞會吞噬小於5 mm長度的塑膠物體,這些經螢光標誌的塑膠物體在顯微鏡下顯示成200~350μm流星狀物質,會通過血管滯留在大腦的支細血管中;在給小鼠灌注了含有聚苯乙烯(polystyrene)的水後幾個小時,含有塑膠的細胞就出現在小鼠的大腦中,並「像血管中的車禍般」堆積起來,有些障礙物會存留在血管中超過一個月,並損害老鼠的行動能力。
PM2.5表面富含鐵、銅、鋅、錳等過度元素,以及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等,這些成分會增加肺內自由基的產生,消耗抗氧化成分,造成氧化壓力,而生成羥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s),羥基自由基是造成DNA氧化傷害的主要因素,受損的DNA若無法及時有效修復,便會誘發致畸、致癌、致突變等不可逆的損害; PM不僅會損傷DNA、抑制DNA修復,還可以促成受損DNA片段的複製進而致癌;PM2.5尚可誘導自由基或活性氧 (ROS)過量生成,而使細胞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並導致細胞膜中脂質的過氧化、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又會進一步增加自由基或 ROS的產生,PM2.5也可誘發細胞的發炎,使免疫細胞失去免疫力。
今年1月,黃海鵬等6人在「科學進步」(Science Advances)發表文章,報導免疫細胞具嗜中性球及吞噬細胞,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癌細胞能將免疫細胞中正常的粒腺體(一種能量生成的胞器),置換成有缺陷的粒腺體,於是免疫細胞便無法攻擊癌細胞;三名患者的粒腺體利用標記螢光的粒腺體追蹤,已證實癌細胞中的缺陷粒腺體,在24小時內就會移轉至免疫細胞中,15天後在培養皿裡的所有免疫細胞都會被癌細胞的粒腺體所取代,使原本正常的細胞喪失消滅癌細胞的潛能。
結語
本文提及的氣溫、PM10及PM2.5是目前威脅人體健康最大的環境因子,政府應當制訂相關辦法,有效控制其危害。可悲的是,台大設有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但過去十餘年不停有人向校方反映系館內設置木工廠會產生粉塵問題,卻無人理睬,難道台大非得等到師生罹患肺癌及心肌梗塞後,才要處理嗎?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90
- 標題: 危害人類健康的幾個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