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繫沙坡尾 兩岸共潮生│王麗君、羅鼎鈞

緣繫沙坡尾 兩岸共潮生│王麗君、羅鼎鈞

作為廈門著名的網紅景點,沙坡尾是廈門文旅的一張新名片,其不僅以創意、潮流、藝術等元素釋放年輕活力,更以百年的歷史變遷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兩岸淵源。

早期的廈門港是一處月牙形的海灣,因此處海沙細膩如金,被叫作「玉沙坡」。玉沙坡是廈門港的發祥地,集軍港、商港、漁港、官用碼頭為一體,劃分為沙坡頭與沙坡尾,其分界線是一條由碧山岩與赤嶺之間奔流而下的南溪。

清順治12年(1655),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在廈門港海灣一帶建演武亭、演武場、演武池、水操台,大造航海大船,大練水陸諸軍。鄭成功力主「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商養戰,開闢了東西洋貿易通道,出洋的航線有東洋、東南洋、南洋、西南洋四條,廈門自此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對外貿易口岸。後來閩南民眾大多從廈門港玉沙坡出發過台灣、下南洋開墾、發展。

聚居玉沙坡的漁民以海為田、以船為家,信仰媽祖。坐落於廈門港玉沙坡(即今沙坡尾避風塢岸邊)的朝宗宮,肇祀於南明永曆16年(1662),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四海龍王及風伯,故朝宗宮又俗稱龍王宮。鄭成功曾從朝宗宮恭請三尊媽祖聖像登船護航,此後登陸金門,並順利抵達台南鹿耳門,成功收復台灣。最終鄭成功將三尊媽祖像,供奉於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這三尊媽祖統稱為「國姓媽」,印證了「兩岸一家親,兩廟脈相連」的情緣。

乾隆52年(1787)冬,閩浙總督李侍堯奏曰:「臣查閩省各府縣及海口俱有天妃廟,而廈門港口一廟尤為靈應…臣因祈禱順風,亦嘗親至拈香,應即將此廟修理,恭請御書匾、對張掛。」並奏曰「共需費五百兩即可修葺一新。」乾隆皇帝當即撥銀敕修朝宗宮,並親題匾額墨寶。翌年春御筆題書的匾額「恬瀾貽貺」、琺瑯五供八寶、漆挑珠幡、御用「藏香」等皇室貢品,經多地輾轉送達朝宗宮張掛、供奉。清廷認為媽祖為維護台灣的安定有功,因此對朝宗宮和風神廟賜予「惠應波恬」、「恬瀾貽貺」匾額。

康熙23年(1684),清廷在廈門設立海關,廈門從此成為「通洋正口」。雍正年間廈門被指定為福建洋船出航的「總口」,所有從福建出航的洋船必須由廈門入口,並在廈門裝船。從1685-1784的百年間,廈門是大陸與台灣往來的唯一通道,為嚴格管理對渡台人員,大陸人要向台廈兵備道申領證件,而且只准許廈門港對渡台南鹿耳門港。兩個渡口獨攬兩岸貿易往來整整一百年,在兩岸發展史上寫下重要一筆。

作為當時海峽兩岸的唯一對渡口,玉沙坡建有接官亭及石牌坊;「接官亭」有兩個用途,一是「接聖旨」之所,齎送官捧著聖旨交給展讀官,展讀官跪受後大聲宣讀,眾官員跪聽,並行三跪九叩之禮;二是往來文武官僚迎送酬接之所,一般其旁就有招待所之類的「公館」設施。乾隆39年(1774),廈門海防同知蔣元樞(1738-1781)在玉沙坡接官亭前,建立題刻「盛世梯航」、「天南都會」字樣的石牌坊。清代官員橫渡台灣海峽時,從玉沙坡登船前必須先往朝宗宮、風神廟拈香謁拜,祈求媽祖、風神爺庇佑一帆風順抵達台灣。對應的,台南鹿耳門港也設有風神廟、接官亭,官員們由台返廈時也有相應的禮儀。1777年,蔣元樞任「福建分巡台澎兵備道兼理學政」,在台南接官亭以廈門玉沙坡接官亭石牌坊為藍本建造牌坊,石坊高8.19米、寬6.66米,為三間四柱二樓式,用花崗岩和青鬥石建造,並按照蔣自己設計的圖稿在泉州惠安製作,再通過廈門運往台南拼裝而成。

據說台南接官亭石坊是台灣各石坊中最為壯麗雄偉的。石坊上有蔣元樞親筆撰書的對聯和橫額,南向橫額是「鯤維永奠」,對聯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北向橫額是「鼇柱擎天」,對聯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纏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這些詞聯充分顯示當年海峽交通要衝、官場迎送、石坊雄踞港口的氣勢和作者的抱負。遺憾的是,玉沙坡牌坊早已湮沒,而台南牌坊仍存。慶幸的是,台南市文化協會參與沙坡尾的更新計畫時,提出複製石牌坊的構想。

2017年,廈門港朝宗宮依據台南接官亭石牌坊的規格,把蔣元樞當年「克隆」的廈門牌坊再複製回廈門,沙坡尾接官亭石牌坊在朝宗宮廣場前的駁岸邊落成。新建的石牌坊也是由惠安工匠打造而成,台南風神廟還贈送蔣元樞手書「鼇柱擎天」石額拓本。兩岸接官亭石牌坊歷經滄桑,見證了兩岸的歷史淵源。

現在沙坡尾仍續寫著兩岸的故事。2019年,台北青年王伸豪跨越海峽來到廈門沙坡尾工作,一年後他就職於思明區廈港街道成立的沙坡尾工作坊。在沙坡尾工作的五年裡,王伸豪走遍這裡的每條大街小巷,他致力於記錄沙坡尾的老故事。沙坡尾工作坊成為街道社區和居民之間的新橋樑,王伸豪也成了社區居民心目中的「廈港好鄰居」。

(前者係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後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麗君、羅鼎鈞
  • pages: 96
  • 標題: 緣繫沙坡尾 兩岸共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