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17條重挫政黨政治及兩岸關係│柳金財
3月13日,賴清德在國安會議後,針對「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發表敞廳談話,除宣布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提出17項因應策略外,也罕見地提出中國就是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引發議論。中國大陸國台辦當晚回應,若「台獨分裂勢力膽敢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台灣贊成賴清德的發言者認為,這可以有效遏止大陸對台滲透及威脅,確保台灣安全及主權,強化民眾危機意識及國家認同。批評者則認為,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有重回戒嚴時期之嫌,違反民進黨創黨時的人權立國精神,台灣有轉向綠色威權體制之虞,同時兩岸關係朝向脫鉤斷裂的險境。輿論更批,賴17項因應策略是抗中意識形態凌駕國安專業。
首先,台灣陷入準戰爭狀態危機,加深內部政黨對立及衝突。國民黨駁斥,賴17項讓台灣政治發展倒退至準戒嚴狀態;兩岸關係惡化成為準戰爭關係,批判賴清德是「麻煩製造者」,更是區域和平的破壞者。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尚難維護兩岸和平發展,更遑論賴清德主張務實台獨,且深化「兩岸互不隸屬論」。賴的5大威脅及17項因應措施,主要是意在激發台灣民眾「抗中保台」的意識。
其次,定調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恐使台灣「烏克蘭化」。民進黨不思採取「友美和中」的均衡戰略,反而在川普主政後採取一邊倒戰略,無論是台積電至美投資1千億美元;或國防經費提高至GDP的2.5%,未來還要朝向3%;只倚美而不能疑美,步步帶台灣走向烏克蘭化的險境。馬英九公開呼籲,請賴清德遵守中華民國憲法,收回「新兩國論」與「境外敵對勢力」的說法,與大陸進行和平對話,避免台灣陷入戰爭邊緣。
大陸國台辦對賴的發言提出嚴厲批判,認為賴清德召開所謂國安高層會議並在會後講話中,再度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妄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渲染大陸威脅,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顯示其台獨立場之頑固、挑釁對抗之猖狂,證明其為「兩岸和平破壞者」、「台海危機製造者」。
復次,藉由「抗中保台」創造大罷免正當性的政治氛圍。民進黨動輒將藍、白立委一連串的修法行動,扣上「中共同路人」的帽子。然觀藍白修法的內容純屬內政治理,包括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財政劃分法等,皆難以作與大陸有關的聯想。是故,民進黨營造「抗中保台」的政治氛圍,是想對大罷免製造輿論聲量,鞏固其政治權力。
藍、綠互相罷免立法委員的行動,綠營在初戰中完全告捷。據中央選舉委員會3月13日發布的信息顯示,傾向綠營公民團體發動的罷免中,有34名國民黨籍立委、1名無黨籍立委罷免案第一階段成立,進入第二階段連署;藍營發動的罷免17名民進黨籍立委全未通過,需進一步補充資料。從此可見,賴清德此番講話,無論是對2025大罷免行動,或2026台灣地方選舉,或2028總統、立委選舉,都具有鞏固票源及選票極大化的作用。
再者,危機動員刺激傳統選民支持大罷免行動。民進黨積極在島內建構反中、抗中、反滲透的政治氛圍。面對大陸推動「反獨促統」的政治訴求,可能發動「武統」的戰爭威脅;民進黨一再宣傳國民黨籍立委與大陸關係密切,甚至不排除在立法前有聽取大陸的意見,且其前重要幹部又出席大陸《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的紀念會,跟大陸一搭一唱。賴藉由危機動員,升高台灣人民的敵對意識,以獲得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
最後,將兩岸交流污名為大陸統戰。賴清德認定台灣面臨大陸的五大威脅,其中之一就是藉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進行統戰。為應對大陸的對台統戰、滲透,賴清德羅列了總共17項對策,其中幾乎有一半是應對大陸對台的統戰。不容否認,兩岸尚未終止對峙狀態,雙方政策不免帶有針鋒相對的作法。不過,檢視東西德未統一前,雙方交流曾有互不派間諜的作法,以避免滲透傷害民族國族認同。
賴清德發布的拒統17項策略,不僅將對兩岸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產生嚴重的寒蟬效應,也會抵消大陸過去一段時間積極推動的兩岸融合政策。民進黨政府或許想藉此測試大陸對台政策的紅線、底線,然民進黨一旦突破紅線,大陸勢必會採取斷然措施,到那時候害到的是全體台灣民眾。
總之,當賴清德的兩岸路線走向激進主義,大陸的對台政策,不論在政治、外交、經濟上,都會產生極限施壓。換言之,急獨將刺激急統聲浪,反制將帶來更大的壓制力度,賴清德的17項策略恐將使兩岸關係的敵意螺旋更加上升,令台灣陷入更大的安全危機中。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柳金財
- pages: 22
- 標題: 賴17條重挫政黨政治及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