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德國大選和民主韌性│張林剛

2025德國大選和民主韌性│張林剛

2025年2月底,德國民主通過層層考驗,極右翼政黨沒有獲得廣大德國選民的認同和支持,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及其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組成的聯盟黨獲28.6%選票,占208席,成為最大贏家,CDU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擔任下一屆總理。

社民黨(SPD)只獲16.4%選票,較上次選舉下跌9.3%;另類選擇黨(AfD)得票20.8%,獲152席,成為國會第二大黨,但鑒於該黨的極右立場,沒有黨派敢與其聯合組閣,AfD想獲得執政權只是黃粱夢。

外部勢力公開支持AfD

1月9日,美國政府效率部部長馬斯克與AfD黨魁魏德爾在X上舉行會談,公然插手即將舉行的德國大選。十多天後更以視訊連線方式參與AfD的競選啟動儀式,稱AfD是「唯一能夠拯救德國的政黨」,期待AfD「取得好成績,魏德爾成為總理」。馬斯克不惜與德國現政府反目成仇,痛罵蕭茲是「傻瓜」、總統施泰因邁爾是「暴君」。美國副總統范斯在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直接抨擊歐洲背離了基本價值觀;歐洲的威脅既非來自俄羅斯,也非來自中國,而是源自內部,並為馬斯克辯解道:暢所欲言表達觀點不是干預選舉,而是民主的體現!

這類頻繁的言行已引發干預德國民主的指控,也表明右翼民粹主義正透過全球化的平台,形成一股逾越國界的政治合力,未來的政治可能成為科技精英、跨國公司和意識形態聯盟的遊戲。這次AfD未能如願成為執政黨,上升勢頭得到遏制,反映出外部勢力干預德國選舉的效果有限,也折射出德國民主政治的驚人韌性。

德國民主政治的驚人韌性

民主既不是一勞永逸的政治制度,也非一勞永逸的政治過程,時刻需要民眾的參與和守護,若錯誤和失誤得不到及時糾正,民主隨時可能退化為多數人的暴政或寡頭政治。在這場民主制度的測試中,德國健全的社會市場經濟、活躍的公民社會、完善的法治、制衡的權力體系、獨立的新聞媒體、有節制的政黨政治和發達的公民文化等,共同構成了抵禦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防火牆。例如1950年代,聯邦憲法法院就取締了德國共產黨(KPD)和納粹黨後繼組織(SRP),沒收黨產,逮捕骨幹,搜查和關閉辦事處。

另外,在德國不分政治光譜,各個黨派和民眾鑒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充分汲取了歷史經驗教訓,高度警惕極右翼的民粹主義,這已成為全民族的政治默契和政治共識。1月29日,CDU黨魁梅爾茨與AfD合作,通過「限制移民流入提案」,號召實施永久邊境管制,引起社會一片譴責。同黨的前總理梅克爾罕見批評:梅爾茨的這一行為背離政治底線和承諾,令人失望!現任總理蕭茲也指責:「聯邦德國成立76年以來,所有民主人士一直都有一個明確的共識:我們不在議會中與極右翼結盟。」層層政治壓力下,梅爾茨不得不矢口否認,並承諾絕不與AfD分享政治資源,也不會在議會政治中合作。

自1949年聯邦德國恢復民主制以來,民主已平穩運行76年,內化為社會成員對政治人物、政治制度的一種認知傾向、價值判斷和文化模式,並指導和規範著人們的政治行為。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和社會中間組織發揮著政治社會化功能,傳播政治知識和資訊,讓民眾自幼就接受民主觀念和行為規範,包容不同的觀點與利益,進而為民主體系的正常運轉奠定社會文化基礎。

裂縫中的德國民主

在這輪大選中,AfD創下最佳歷史記錄,斬獲約五分之一的選票,從邊緣小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可怕的不是AfD的得票數,而是AfD的得票率比2021年翻了一倍。AfD的基本盤原來是老人,尤其是原民主德國的民眾,但這次大選25-34歲的人群中竟有22%的人投給AfD。以此成長率計算,AfD遲早會成為德國第一大黨,這是德國民主深深的隱憂!

誠如AfD在2月23日的公開演講中所言:該黨「已走上執政之路,即使不是現在,也會在下次選舉中獲勝。」魏德爾在選舉中公開打出 「愛麗絲為德國」(Alice für Deutschland)口號,令人不禁想起納粹黨衝鋒隊的口號「Alles für Deutschland」,即「一切為了德國」,國家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傾向昭然若揭。依據AfD的政治理念和公共政策,一旦上台,德國很有可能從自由民主國家,墮落為「選舉民主」(electoral democracy)國家,甚至不排除淪為選舉專制(electoral autocracy)國家!

這次德國的保守派雖贏得大選,但聯盟黨無法單獨組閣,必須聯合其他黨派,湊齊過半數才能組建政府。在排除AfD之後,聯盟黨的選擇屈指可數,只能在政策理念差異極大的社民黨(120席)、綠黨(85席)和左翼黨(64席)中做選擇,接下來的組閣過程注定會困難重重,AfD會不會站出來攪局,尚不可知。即使順利組建聯合政府,在國會中能不能維持相對穩定的多數,將會嚴重考驗梅爾茨及聯盟黨的政治能力和技巧。

德國民主儘管挺過了這次考驗,但德國經濟的結構性衰退、產業競爭力下降、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短缺、新興產業不振、民粹主義、仇外主義和極端主義勃興。川普又秉持美國優先原則,以帝國強權為要,依託美元和軍事霸權,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Pippa Norris認為,跨大西洋同盟不僅破裂,且已淪為一隻「死鸚鵡」,嚴重衝擊著德國和歐洲的集體安全架構。德國會進一步擴大和深化自由民主,還是退化成選舉專制或威權主義國家,留待未來檢驗。

(作者係浙江大學青年學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林剛
  • pages: 36
  • 標題: 2025德國大選和民主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