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有亮點│胡勇
沒有高層人事異動、沒有重大法案通過、沒有總理記者會,…在一些外媒看來,2025年大陸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度會議(「兩會」)行禮如儀。然而,作為觀察中國政治的重要視窗,只要不把政客們唇槍舌劍的表演性政治作為民主的唯一圖景,這次「兩會」可以說是內容豐富,亮點紛呈,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密碼。
2024年幾項大亮眼成績
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34.9兆人民幣,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125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2%;外匯儲備超過3.2兆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兆斤新台階,畝產提升10.1斤;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9%、10.4%…
以上就是政府工作報告呈現的2024年成績單。考慮到內外環境的多重不利影響,用國務院總理李強的話來說,就是「成績來之不易」。儘管跟曾經兩位數的經濟飆升相比,5%增長率似乎不起眼,但這一增速已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此外,過去一年大陸還有許多無法被精準量化的重大成就,例如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等。
對於202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預期目標,即GDP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兆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這些目標乍看也沒有太大亮點,但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兩會」記者會上解讀的,5%的增量,從國內看,相當於上海的經濟總量;從國際上看,相當於全球排名第20名左右國家的經濟總量。除了增量大,大陸經濟的品質也高,勢頭更好。例如,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超過18%。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3.6兆人民幣,增長8.3%。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核心技術實現新的突破,積體電路、人工智慧、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
幾個吸睛的「熱詞」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具身智能」、「瞪羚企業」、「投資於人」等首次現身政府工作報告的「熱詞」。「具身智能」指的是將人工智慧賦予機器人,使其成為「會思考的機器人」;投入救援演練、在咖啡廳裡為顧客點單並製作、在展廳擔任講解員、在工廠擔任車輛質檢員…當下,人形機器人已逐漸在多元場景展開應用,為日後走入日常生活打下基礎。這簡直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具象化。
「瞪羚企業」借用的是雖個頭不大,但跑得快、跳得高的非洲瞪羚形象,指的是跨過創業初期後,在較短時間內以超常規速度發展的新興科創企業,其年均營收增長超過50%、研發投入占比超過10%,往往聚焦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
至於「投資於人」是相對「投資於物」而言的,簡言之,就是要把更多的資金、資源放到人的身上、服務於人。2024年,大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2兆,相對於電站、房屋、鐵路等「物」來說,現在「人」需要更多投入,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來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可見,大陸來之不易的發展成績是不斷進取奮鬥的成果。
從細節看中國式民主
除了集中展示大陸發展的成績與進步的前景,「兩會」也是中國式民主的制度平台和實踐場域。不同於西方競選式民主,中國式民主自我定位為「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式民主的獨特窗口,「兩會」正在打破世人對民主的刻板印象。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這是習近平的民主觀,也是中國式民主要實現的目標。為此,每個地區、每個領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人大代表,各黨派、各團體、各階層、各界人士都有自己的政協委員。無論是企業家、科學家、教師,還是工人、農民、殘障人士,大家的聲音都能被聽到,大家的訴求都有人「代言」。事實證明,「兩會」不是走過場,全國人大也不是橡皮圖章。
例如,在盲人全國人大代表王永澄的爭取下,今年《人大代表法》在修正時增加了一條—「身體殘疾或者其他行動不便的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時,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需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和照顧。」
再例如,湖南省全國人大代表戴茵在2023年「兩會」期間,提交了關於藥品說明書適老化的建議,當年10月有關部門就發布《藥品說明書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今年「兩會」戴茵展示了幾份特殊的藥品說明書,紙張和字型大小比通常更大。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起草過程中,廣大網民提出200多萬條意見建議;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秘書處共收到代表提案269件,已收到代表建議8000餘件;截至3月5日20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共收到提案5890件。從去年的全國「兩會」來看,相關政府部門共承辦代表、委員提出的建議、提案超過1.3萬件,已經全部按時辦結。一些代表提交建議後,不到三小時就收到相關部門的回覆。相比政客們博眼球的辯論、吵架甚至幹架,「靜悄悄」的中國式民主似乎才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大陸對台方略穩中有進
雖然涉台部分並非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僅有寥寥128字,具體表述也與往年大同小異,但仔細研讀,能從中發現「穩中有進」這一大陸推進各項工作的總基調。
在「穩」的部分,根據國台辦發言人在「兩會」閉幕後的解讀,集中體現為三個「從未改變」。
一是在台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從未改變,包括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等。二是為台灣同胞謀利造福的誠意善意從未改變,包括持續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支持大陸台商台企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等。三是推進統一大業的決心從未改變,包括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堅決打擊「台獨」挑釁行徑,堅定不移推進統一進程,不斷塑造必然統一大勢等。
在「進」的部分,根據大陸涉台學者的解讀,今年的報告貫徹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吸收了「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一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標誌著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進入到更加具體的操作階段。也就是大陸將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創造更完善、更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綜合運用制度和政策手段,加大向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持續為台灣同胞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創造條件,繼續助力台灣同胞融入民族復興進程、共用民族復興榮耀。
綜上所述,台海情勢一切盡在大陸掌握之中,台當局若想繼續「綠恐謀獨」,恐怕將徒勞無功。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勇
- pages: 56
- 標題: 大陸「兩會」有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