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關稅政策或將高舉輕放│戴肇洋

美國對中關稅政策或將高舉輕放│戴肇洋

年初以來,美中關係最受到矚目的焦點,除了中國大陸在西方國家封鎖晶片下發表「DeepSeek」人工智慧(AI)模型,震撼了全球AI產業霸主的美國外,莫過川普上任後以追求公平貿易為由,再度對大陸進口的產品課徵10%關稅。不過,大陸以堅決的態度,立即公布對美進口部分產品(包括農業產品)課徵10-15%關稅、重要礦物實施出口管制、對Google進行反壟斷調查、增列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四項反制措施,讓兩國的貿易戰火再度升溫。

儘管川普對中貿易政策迄今仍採強硬立場,然觀察此一期間的變化,從競選時大張旗鼓宣稱課徵60%關稅,至上任後卻僅課徵10%關稅,甚至表示美中將會簽署更廣泛的貿易協議,讓人有「雷大雨小」之感。其實,並非川普有意輕放中國,而是過去八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以來,兩國競爭已呈現截然不同的內涵,讓川普難以重蹈過去的「威懾」戰略取得優勢,此將會是未來可能調整對中關稅政策的關鍵。這些現象包括:

美國經濟實力外強中乾

其一,美國國債拖累經濟成長動能。川普首任總統,美國國債餘額僅有20兆美元,歷經拜登四年任期後,國債餘額劇增超過36兆美元;加上受到俄烏戰爭延宕、通膨陰霾並未完全消散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已呈現外強中乾現象,如果此次美中貿易爭端持續延燒,恐讓美國經濟轉為滯脹,甚至更加衰退。

其二,美國家庭並未緩和通膨壓力。川普首任時對大陸進口的產品採取分批課徵關稅,其稅率最高僅有25%,加上未課徵其他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因此並未衍生通膨問題。不過,許多經濟學者指出,此次川普以民粹思維盲目全面提高關稅,恐將再度推升美國物價,根本無法解決原已暫時緩和的通膨壓力,甚至可能衍生底層20%的家庭實質所得減少。

其三,中國大陸產業結構加速調整。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後,中國大陸的經濟逐漸從高度依賴出口轉型為以內需消費作為成長動能。雖然2024年對美出口5,246億美元,較2018年的4,784億美元持續成長,但對美出口占整體出口的比重,則自2018年的23%降至2024年不及15%,其貿易動能將不至於因課徵10%關稅而造成致命的影響。亦即在對GDP的衝擊減輕下,中國面對川普的關稅政策立刻選擇反制措施,其實反映出其已無懼於貿易爭端升級。

大陸產業技術水平明顯突破

其四,中國大陸產業技術大幅進步。從最近國際許多權威智庫的分析報告可以發現,在「中國製造2025」的計畫中,目前除了高階晶片製造等少數領域尚待突破外,多數領域例如:汽車製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機器人、核能設備、人工智能等皆有突破,甚至領先美國,已經形塑出「全球G2」格局。亦即中國已累積出重挫美國的實力,在美中再度爆發貿易爭端時就不再會淪為挨打的局面。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指出,川普此次透過課徵關稅旨在「威懾」對手的意志,同時要求對手接受其所提出的條件。以威懾理論而言,其實不能真打,如果真打,意味對抗戰略失敗。亦即在國際貿易對抗戰略上,若要有效達到威懾的目的,除了必須確定對手的損失超過自己,讓關稅的威懾力道充分發揮外,自己能承受的力道也要超過對手。而川普採取威懾戰略思維是想透過經濟規模的比較優勢,藉此顯示「寧自損一千、讓敵傷八百」的決心,最後迫使對手接受其要求。

G2的中國不再扈從美國

其實,川普非常了解,目前大陸的「名目GDP」尚不及美國,但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已超過美國,已無法透過經濟規模的比較優勢,以自損一千讓對手難以承受損失八百的壓力。此外,面對已逐漸形塑的「全球G2」時代來臨,大陸在國際社會事務上將不再被置於「扈從」的地位,而是與美國共同扮演支配區域的角色。

另一方面,則是川普在採取關稅傷害對手的同時,恐將傷害自己,例如:經濟成長率下降、失業率提高、貿易萎縮、通貨膨脹等負面影響。從川普認為對加拿大、墨西哥兩個最鄰國課徵25%關稅,恐將拉抬物價,3月6日再度簽署行政命令,於4月2日前暫緩對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的產品課徵25%關稅的作法,可發現端倪。

很顯然地,中國大陸在承受彼此課徵關稅衝擊的力道上,已不在美國之下,如果川普再仿效其第一任期採取對中威懾模式,在「戰勝不復、應形無窮」的戰略理論下,最後恐讓課徵關稅淪為「事倍功半」的結局。也就是說,川普對中關稅政策是其採取威懾戰略的一環,一旦美中兩國重啟貿易談判,簽署更廣泛的貿易協議,川普對中貿易戰略是否會持續執行關稅大棒,或偃旗息鼓,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62
  • 標題: 美國對中關稅政策或將高舉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