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發展與美中台博弈│湯紹成
近年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軍事、信息戰與社會治理。美國的OpenAI、Google DeepMind及中國的DeepSeek、百度、華為、科大訊飛等企業,紛紛投入巨資研發AI技術,推動全球科技競爭。AI的發展不僅能決定國家經濟競爭力,也將改變軍事態勢與社會監控機制。
對美中台博弈而言,AI產業競爭、美中科技戰、AI在軍事與信息領域的應用,都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國安產生深遠影響。台灣需在全球AI競爭中尋找定位,以維持科技優勢與國際話語權。
兩岸AI產業面臨挑戰
台灣在AI產業上具有半導體優勢,台積電(TSMC)掌握全球最先進的晶圓製造技術,對AI晶片如NVIDIA、AMD 至關重要。此外,台灣在智慧製造、醫療 AI、電子商務 AI 等領域具備競爭力,並逐步拓展至國防科技。
然而,受限於市場規模與國際競爭壓力,台灣仍需深化AI應用技術與人才培養,以維持競爭力。此外,美國制裁中國大陸的AI供應鏈,使得台積電面臨供應鏈重組的挑戰,需要強化與美日歐合作,以確保產業穩定發展。
大陸將AI視為戰略性產業,投資於監控技術、語音識別、自動駕駛與電商 AI,並透過「智能化戰爭」提升軍事能力。然而,美國對大陸AI產業的高端 GPU 禁運,使得大陸的AI算力受限,迫使其加速自主研發AI晶片與算法。
儘管受到美國制裁影響,大陸AI產業仍保持快速增長,並積極尋找台灣、韓國等地的供應鏈支援。對台灣而言,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將成為未來AI發展的重要課題。
AI在軍事與安全領域
解放軍強調「智能化戰爭」,廣泛應用AI於無人機、網絡戰、監控系統與自動化武器。例如,AI在指揮決策、無人機編隊、自動導引飛彈等領域的應用,使其軍事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此外,大陸透過AI強化戰場態勢感知,提高作戰效率。
台灣則利用AI技術強化國防,如AI偵測飛彈動向、無人機防禦、軍事決策輔助系統等。此外,台灣軍方亦發展AI監測共軍動態,並與美國合作研發先進防禦系統。然而,AI軍事技術發展仍面臨預算與技術侷限,須加強國際合作以確保競爭力。
隨著AI自動化武器的普及,戰爭決策可能會變得更加快速且自動化,增加台海衝突誤判的風險。無人機、AI控制武器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戰場態勢,進一步升高兩岸軍事對峙。AI技術也可能助長假新聞、深度偽造(Deepfake)、輿論操控,影響兩岸政治與選舉。若兩岸統一議題加劇,中方可能利用AI技術影響台灣,例如透過AI監測社群趨勢,甚至自動生成親中輿論。台灣需積極發展AI防禦技術,如建構AI驅動的輿情分析系統,以辨識不實資訊,此外,可與科技企業合作,提升AI網路安全技術,以減少被AI滲透的風險。
兩岸政策變化與AI應對
賴清德政府近期宣布緊縮兩岸交流,包括限制軍人、藝人與民眾赴陸交流,並嚴審陸港澳人來台。此外,恢復軍事審判制度,使兩岸關係更加緊張。此舉被認為是對美國表態,尤其是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後,各國政府競相表忠,以降低美國高關稅與防務經費政策帶來的影響。
川普計畫於6月訪中,這對東亞與世界和平與發展都會帶來極大影響,尤其中美兩大國是否「和大於鬥」或「鬥大於和」,將是各國對華政策的重要指標。因而也必會對賴清德產生相當的影響,尤其台灣與大陸「國防七子」及另外三所大學斷絕交流合作,以及將兵役延長至兩年等政策,都可以略見美方斧鑿的痕跡。再加上台積電赴美一事,使得台方喪盡與美方交易的籌碼。如何挽救頹勢,自然必須在兩岸關係上作文章。或許在川習會後,海基會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隨著美中科技戰升溫,全球AI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灣應強化發展,確保AI晶片與算力資源穩定。未來若美中關係趨於和緩,台灣應在AI產業尋求突破,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兩岸在醫療AI、智慧城市、環境監測等領域也有合作空間,例如台灣的醫療AI技術可與大陸市場結合,推動兩岸技術交流,降低政治對立。
結語
AI的發展正深刻影響美中台的博弈,涵蓋經濟競爭、軍事對峙、信息戰與社會控制等各層面。台灣應積極強化AI技術發展,確保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維持優勢。此外,在AI醫療與智慧城市等領域,兩岸也有合作空間,端視政治情勢而定。如何在AI時代維持台灣安全與發展,進而達到兩岸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將是未來關鍵的課題。
(作者係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湯紹成
- pages: 72
- 標題: AI發展與美中台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