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在「吃」塑膠?│潘懷宗、黃巧妮

你每天都在「吃」塑膠?│潘懷宗、黃巧妮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關注度提高,許多隱藏在生活中的健康危機逐漸被揭露,例如,塑膠微粒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近年來有研究指出,一個人每周可能攝取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膠微粒!2025年科學家更指出,一個大腦所含的塑膠重量,已經與一個塑膠湯匙相當,超驚人。

而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早已無聲無息地進入我們的飲食,甚至可能影響我們的健康,像是內分泌失調、腸胃疾病,甚至與某些癌症相關等,科學界需要進一步研究與確認。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這些「隱形殺手」,以及如何從自身做起,有效減少攝取量。

我們正在無形中吞下塑膠

每天早晨,許多人習慣來杯熱咖啡或熱茶提神,但紙杯內層有一層聚乙烯(PE)塑膠薄膜,在高溫、酸性或酒精飲品的作用下,這些塑膠微粒就會釋放到飲品中,並進入人體內。除了紙杯,瓶裝水同樣是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此外,近年來流行的圓形、方形或立體三角茶包,為了保持沖泡時的結構完整,有的是以塑膠纖維製成,遇熱後,塑膠微粒也會釋放進入茶湯中。

塑膠微粒的來源五花八門,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安全的用品,其實都是「隱藏版塑膠製造機」。本文以下整理出最主要的來源,以及預防方案提供生活更健康的選擇。

瓶裝水、自來水哪個較安全?大多數人以為瓶裝水比自來水乾淨,但研究發現,瓶裝水裡的塑膠微粒含量是自來水的22倍!常見的塑膠成分包括聚丙烯(PP;54%)、尼龍(16%)和聚苯乙烯(11%)。如果你在冬天購買加熱過的瓶裝飲料,那麼塑膠微粒釋放的速度更快,甚至高出數倍。

解決方案:只喝煮沸過的自來水,盡量避免瓶裝水。若家庭經濟許可,可以搭配優質濾水器,但並非必要,台灣自來水已經很好了,煮沸後更可以降塑膠微粒。避免將塑膠水瓶長時間暴露於高溫,如車內或陽光直射處,最好不要使用塑膠水瓶。

咖啡杯與外帶飲料哪個較安全?外面賣的熱咖啡或熱茶紙杯內層塗有塑膠薄膜(如聚乙烯 PE),用來防止液體滲漏。當紙杯接觸高溫、酸性或酒精飲品時,這些塑膠微粒就會被釋放出來,進入人體內。根據研究,連續使用紙杯5-10分鐘後,約有1萬多顆塑膠微粒釋放到飲品內!

解決方案:自備不鏽鋼、玻璃或陶瓷杯,並選擇無塗層的環保杯。減少使用一次性紙杯,盡量用陶瓷杯享用咖啡。

塑膠茶包安全嗎?如果茶包是塑膠製成的,那麼每泡一杯茶,可能就喝下數十億顆塑膠微粒!研究發現,許多立體茶包是由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尼龍(Nylon)製成的,當它在熱水中沖泡時,塑膠微粒會釋放到茶湯中。目前市面上的茶包材質包含棉紙、不織布、尼龍、PET與玉米纖維,其中尼龍和PET材質的茶包最容易釋放塑膠微粒。

解決方案:避免塑膠材質茶包,選用棉紙或玉米纖維較安全。直接購買散裝茶葉沖泡,不得不用塑膠茶包時,可剪開茶包袋丟棄,減少接觸機會。

吃海鮮安全嗎?塑膠微粒早已進入海洋生態系統,並透過食物鏈進入餐桌。研究顯示,特別是貝類(如蛤蜊、牡蠣)與甲殼類(如蝦蟹),因為它們以海水為食,體內的塑膠微粒含量較高。

解決方案:選擇可追溯來源、受污染較少的海鮮。減少攝取貝類與甲殼類海鮮,特別是來自污染的海域。

怎麼減少空氣污染?微粒甚至存在於空氣中,我們每天呼吸時,可能都在吸入塑膠。例如,居家環境中的塑膠地毯、電線老化釋放的塑膠微粒、空氣污染等,都是可能的來源。

解決方案:定期更換老化電線用品或相關產品。定期清潔家中環境,減少塑膠微粒的堆積。避免在通風不良的空間內長時間暴露於塑膠製品中。

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

塑膠微粒進入人體後,科學界針對多種健康問題,正進行深入研究:內分泌系統干擾(影響生育能力、可能導致糖尿病);腸道發炎風險(可能引發腸漏症、腸癌);肝臟與腎臟功能損傷(影響解毒與代謝);膽管癌與胰臟癌的風險(塑膠微粒可能進入膽管與胰管,引起發炎);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全身健康(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

塑膠的發明確實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隨著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我們開始為過去的便利付出健康的代價。塑膠微粒的問題已經不只是環境污染,而是影響全球人類健康的重大隱憂。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避免塑膠微粒的攝取,但可以透過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選擇更安全的容器與食物來源,來降低塑膠微粒的攝入量,進而減少對健康的影響。每個人都應從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為自己的健康,也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 pages: 84
  • 標題: 你每天都在「吃」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