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因應「大罷免」像給了其正當性│桂宏誠
民進黨對國民黨立委發動「大罷免」,應當是認為賴清德執政以來對國民黨的攻擊有成,看到有在立法院過半的機會。為達此目標,民進黨政權以違法濫權的手段,毫不手軟地打壓企圖「以罷制罷」的國民黨。因此,台北市長蔣萬安才罕見地呼籲「倒閣」,並要「用立委改選對賴清德進行不信任投票」,以遏制執政者用不公不義繼續毀壞台灣。
因應大罷免總是慢一拍
蔣萬安公開呼籲倒閣,凸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被認為善於打自己的「小算盤」,面對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攻勢,因應動作總是「慢一拍」,有時還似乎採取「以靜制動」的策略。也因此,國民黨的「以罷制霸」在第一階段連署成績不佳,朱立倫遭到自己人的抨擊。不過,朱立倫因應大罷免的態度傾向守勢,主要原因應當是不認為大罷免能夠成功,且即使有黨籍立委遭到罷免,民進黨也難以在該選區補選中獲勝。
區域立委選舉採單一選區制,競選時通常呈現兩個大黨候選人對決的局面,故當選者的得票率較為接近或甚至超過半數。因此,除非藍營分裂,另有同質性高的候選人參選,民進黨在國民黨支持者居多的地盤上,通常難以當選。然而,罷免成功的情形則大為不同,因為投票通過的標準是「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同意票數達原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民進黨若積極動員,的確可以罷掉不少國民黨籍立委。
民進黨以執政權力和資源推動「大罷免」,像是打立委選舉延長賽一般。而在賴清德執政的一年裡,民進黨不斷攻擊在野黨,甚至還將國民黨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已為大罷免累積了不少政治資本。相對於國民黨採取守勢,甚至一開始還有些「冷處理」,國民黨籍立委一年多前在選區得到的支持度,恐怕已產生變化。
政策只順應民調等於退縮
國民黨高層做決策時,向來重視民調結果,採取行動也通常會順應民調,深怕黨的主張和行動與民意有所違逆,就會影響選民的支持。事實上,民意傾向是引領出來的,民進黨以權力和資源不斷「洗腦」民眾,民調反映出的趨向只能說明洗腦有成。因此,賴清德違憲拋出「兩國論」,並把中國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因民調結果顯示獲多數人認同,國民黨無意力圖導正。國民黨雖與民進黨一直處於競爭狀態,但在遭受攻擊時卻多半採取守勢,且其決策和行動係依據民進黨洗腦得來的民意趨向。簡言之,國民黨這種順從與退縮的態度,反映在面對「大罷免」的保守與慢一拍。
據悉,在蔣萬安呼籲發動倒閣的前一個多月,國民黨內部即曾討論過,但得到的結論是失大於得。換言之,國民黨很可能評估過發動倒閣的結果,賴清德會依然專斷任命民進黨人組成行政院內閣,而且賴一旦解散立法院、重新改選,民進黨很可能贏得過半數席次。故而,國民黨擔心發動倒閣,將冒著立法院改選、席次減少的風險,當然就不值得考慮。
「倒閣」得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二項第三款:「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一以上連署,對行政院院長提出不信任案」的規定辦理,但此程序其實也可用於對行政院長表達信任與否的「信任案」。有關總統在不信任案通過後,可解散立法院、重新改選的規定,在第四次修憲時曾是爭議的焦點。據當時主導修憲的國民黨幕僚蔡政文解釋,立法院可對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進行「不信任投票」,此制度具有立法院可對閣揆行使同意權的實質內涵。
不敢倒閣意味罷免具正當性
「賴卓體制」之所以能強勢「雙少數執政」,正是看準了國民黨高層保守、畏縮。去年賴清德任命卓榮泰為行政院長,完全無視國民黨是立法院第一大黨,加上民眾黨和無黨籍立委還形成過半數的多數聯盟,國民黨本可發動「信任」投票,強調應由朝野政黨組成「聯合政府」。當時即使新一屆立委才上任三個多月,但國民黨仍忌憚賴清德可能會解散立法院,所以根本不考慮做此動作。
其實,民進黨立委當時也可以「不信任」案之名,發動對行政院長的「信任」投票,看看在野黨是否支持?尤其,國民黨若擔心通過不信任案,會導致立法院被解散,或許只好投廢票或根本不投票,而不敢表達「不信任」。若果真如此,在野黨就再也沒有非難「雙少數執政」的權力,從而也意味著,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具有正當性。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桂宏誠
- pages: 12
- 標題: 國民黨因應「大罷免」像給了其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