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不該成為民主的隱形殺手│蔡鎤銘

人工智慧不該成為民主的隱形殺手│蔡鎤銘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普及已滲透至社會各層面,然這項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民主體制構成潛在威脅。其生成看似真實的文本、圖像與影片的能力,使虛假訊息的傳播更加難以辨識與防範,動搖了民主賴以生存的信任基礎。本文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案例,探討其對民主弱化的衝擊,分析其在資訊生態、政治參與及社會團結方面的影響,並提出應對之道。

人工智慧與虛假訊息擴散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技術進展,使虛假訊息的製造變得簡單且高效。以深度偽造(Deepfake)為例,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2023年報導,全球逾90%的深度偽造內容被用於製作假新聞或詐騙影片,且生成成本在5年內下降近70%。這意味著,幾乎任何人都能創造足以以假亂真的內容,干擾公眾對事實的認知。

虛假訊息的快速傳播衝擊民主的資訊生態。民眾需依賴準確資訊做出知情的選擇,但生成式人工智慧製造的虛假訊息,如虛構政治人物的言論即可影響選民的判斷。以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顯示,約32%的選民接觸過疑似人工智慧生成的虛假訊息,其中17%承認其影響投票意向。這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能放大虛假訊息的傳播範圍,並改變公眾認知。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慧還使虛假訊息的個人化程度提升。透過分析用戶的線上行為,技術可生成針對特定人群的內容加深社會分裂。例如,2022年英國地方選舉中,一段由生成式人工智慧製作的假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廣泛流傳,影片中一位虛構的政治人物聲稱將大幅提高稅收,導致部分選民對該政黨產生誤解。雖然事後證實影片為偽造,但其造成的信任損害已難以逆轉,這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濫用,可能在短時間內對民主資訊環境造成深遠的影響。

扭曲政治參與、侵蝕民主

生成式人工智慧改變了民眾參與政治的方式,雖看似促進參與,但實際上可能扭曲動機並侵蝕信任。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NIRA)2025年的報告《人工智慧會深化民主嗎?》(AIは民主主義を深化させるか?)顯示,在一項模擬政策討論中,45%的參與者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政策建議缺乏信任,認為其可能受技術偏見影響。這顯示其不透明性可能引發懷疑。

更嚴重的是,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被用於操縱公眾意見。例如,2021年韓國地方選舉中,一個生成式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散布針對候選人的負面訊息,據首爾大學研究,該機器人兩周內接觸50萬選民,23%表示受影響。這不僅扭曲了選舉公平性,還讓民眾對民主過程的公正性產生懷疑。

此外,當民眾對資訊真實性失去信心時,參與的意願便會下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的調查顯示,38%的美國民眾因接觸到虛假訊息而對選舉感到倦怠,甚至認為「投票改變不了什麼」。這種現象在多個國家均有類似表現,例如在2023年的德國聯邦選舉中,部分選民因懷疑線上資訊的真實性,選擇放棄投票,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若被濫用,可能導致民主參與萎縮。

造成社會分裂、極端化加劇

生成式人工智慧可能加劇社會分裂與極端化,強化「回音室效應」,使民眾難接觸多元觀點。歐盟委員會2023年的報告顯示,自2020年以來,歐洲極端主義言論在社群媒體上成長65%,部分疑似由生成式人工智慧生成。例如2022年法國大選期間,一段假影片引發社會爭議,雖然事後證實影片為偽造,但已造成選民間分裂。

在中國大陸,清華大學2024年的研究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增加,針對特定議題的極端化言論成長40%,加劇了民眾對立。此外,在2023年的印度地方選舉中,生成式人工智慧生成的假新聞虛構宗教衝突,導致緊張局勢加劇,顯示該技術若被濫用,可能成為破壞社會團結的催化劑。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裂不僅限於國內層面,還可能影響國際關係。例如,2023年一則由生成式人工智慧生成的假新聞報導,聲稱某國政府支持恐怖活動,雖然之後澄清,但已引發外交緊張。這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影響可能超越單一國家,進一步挑戰全球的民主秩序。

可能解決之道與未來展望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慧對民主的挑戰,應採取多面向對策。首先,政府需制定更嚴格的技術規範,例如要求生成式人工智慧內容標記來源,並對濫用行為施以重罰。其次,科技公司應開發更有效的虛假訊息辨識工具,例如利用人工智慧檢測深度偽造內容,並提高透明度以重建公眾信任。

此外,媒體素養教育至關重要。學校與公民團體應教導民眾辨別虛假訊息,並鼓勵批判性思考。例如,北歐國家如芬蘭已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其民眾對虛假訊息的辨識能力顯著高於平均水平,這一模式值得借鑑。

最後,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影響跨越國界,各國應共同制定規範,分享技術與經驗,以應對這一全球性的挑戰。只有透過多方努力,才能確保這項技術不至於成為民主的絆腳石。

結語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潛力令人振奮,但其對民主的衝擊不容忽視。從虛假訊息擴散到政治參與扭曲,再到社會分裂,這項技術正侵蝕民主根基。若不加以規範,其可能加速民主弱化。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應當合作,制定技術規範,推動媒體素養教育,開發虛假訊息辨識工具,方能讓技術進步與民主價值平衡,確保人工智慧成為助力,而非隱形殺手。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鎤銘
  • pages: 74
  • 標題: 人工智慧不該成為民主的隱形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