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銘記歷史、共創未來│紀欣
10月24日,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25日,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紀念台灣光復八十周年大會」上表示,兩岸同胞應共同守護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列舉統一後台灣在經濟發展、能源資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對外交往、民生福祉、精神文化生活等七個方面「會更好」。中央台辦主任宋濤在之後的招待會上表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的有力行動,也是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的具體體現。二人的講話,均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
其實,「台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是台灣不少人的夙願以償。猶記得,在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為「國家公祭日」之後,台灣就有人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提議將10月25日列為國家紀念日,以肯定台灣民眾在日據50年間義不臣倭,以各種形式反抗日本殖民者,對抗戰勝利做出重大貢獻。今年9月初,更有數十人正式送交書面提議。
「台灣光復紀念日」的適時設立是一件大事,它不僅鼓舞兩岸全體中國人,特別是台灣民眾,重溫台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更具有法律意義和現實意義。
其一,美國近年來為達「以台制華」目的,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這種依自身需求違反「禁反言原則」的行徑,加上強逼台積電等「護國群山」遠走美國,台灣當局必須提高國防預算等無理要求,已導致台灣的「疑美論」大幅升高。依據台灣現行法制,民進黨當局確實不能推翻1945年台灣就重回中國版圖的歷史事實,更不能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
其二,陸委會批評大陸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企圖加大宣傳「兩岸一中」、「國際一中」的歷史敘事與政治框架,更重申「兩岸關係的本質在於體制之爭」、「中共統一後發展前景對台灣人民毫無吸引力」。其實,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從未分裂,而制度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何況,台灣人民為避免台海兵凶戰危、鎮日擔心美國會「棄台」,更希望台灣能長治久安,沒有任何理由反對兩岸坐下來談,談出合理的「兩制」台灣方案,在統一後繼續維持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民進黨當局若頑固抵擋、嚇阻這種民意的發展,絕非台灣人民之福,也不利於其繼續執政。
其三,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台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以及其後每年的紀念活動,必能喚起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激勵台灣民眾銘記歷史,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在實現國家統一、促進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業上,扮演重要角色、發揮積極作用。
附加資訊
- 作者: 紀欣
- pages: 1
- 標題: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銘記歷史、共創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