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NO. 147│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銘記歷史 共創未來
10月24日,中國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設立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25日,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紀念台灣光復八十周年大會」上表示,兩岸同胞應共同守護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列舉統一後台灣在經濟發展、能源資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對外交往、民生福祉、精神文化生活等七個方面「會更好」。中央台辦主任宋濤在之後的招待會上表示,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的有力行動,也是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的具體體現。二人的講話,均引起台灣社會高度關注。 其實,「台灣光復紀念日」的設立,是台灣不少人的夙願以償。猶記得,在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為「國家公祭日」之後,台灣就有人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提議將10月25日列為國家紀念日,以肯定台灣民眾在日據50年間義不臣倭,以各種形式反抗日本殖民者,對抗戰勝利做出重大貢獻。今年9月初,更有數十人正式送交書面提議。 「台灣光復紀念日」的適時設立是一件大事,它不僅鼓舞兩岸全體中國人,特別是台灣民眾,重溫台灣光復的重大歷史意義,更具有法律意義和現實意義。 其一,美國近年來為達「以台制華」目的,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這種依自身需求違反「禁反言原則」的行徑,加上強逼台積電等「護國群山」遠走美國,台灣當局必須提高國防預算等無理要求,已導致台灣的「疑美論」大幅升高。依據台灣現行法制,民進黨當局確實不能推翻1945年台灣就重回中國版圖的歷史事實,更不能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事實。 其二,陸委會批評大陸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是企圖加大宣傳「兩岸一中」、「國際一中」的歷史敘事與政治框架,更重申「兩岸關係的本質在於體制之爭」、「中共統一後發展前景對台灣人民毫無吸引力」。其實,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從未分裂,而制度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何況,台灣人民為避免台海兵凶戰危、鎮日擔心美國會「棄台」,更希望台灣能長治久安,沒有任何理由反對兩岸坐下來談,談出合理的「兩制」台灣方案,在統一後繼續維持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民進黨當局若頑固抵擋、嚇阻這種民意的發展,絕非台灣人民之福,也不利於其繼續執政。…
作者:
紀欣
頁數:
1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出爐,一如事前各家民調機構調查,前立法委員鄭麗文殺出重圍,拿下黨主席寶座,這個結果創下國民黨史的紀錄,因為鄭麗文不僅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發生的野百合學運領袖,後來還成為民進黨公職,同時還是民進黨外圍團體「外獨會」的成員,這種背景居然能高票當選國民黨主席,表示國民黨基層黨員不僅已「輸」怕了,而且還對黨的改革充滿急切期待。 一如馬英九在選前送給鄭麗文的8個字-「世代接棒、同行致遠」,國民黨基層熱切期待黨內世代交替的熱情,在這次選戰中全方位爆發。 基層要世代交替、黨務改革 分析鄭麗文能順利勝出的原因,說穿了就是「世代交替、黨務改革」,這一句在2016年後就在黨內流傳的口號,經過十年還只是停留在口號階段。其間,2018年底的地方選舉,韓國瑜在高雄市一度點燃國民黨基層的熱情,可惜韓國瑜的揠苗助長選擇,不僅輸掉了2020年總統大選,還在不久後連帶丟掉了高雄市長寶座。這個損失不僅是兩個職務而已,同時還澆熄了黨員的希望。2024年侯友宜在新北市長任內的傑出表現,也未能阻止民進黨的繼續執政,這導致國民黨內士氣更加低迷。 今年夏天,由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居然弄了一鼻子灰,這下子國民黨員士氣大振,又看見鄭麗文這樣民進黨出身的戰將,自然是驚為天人,所以全力支持。剛好投票日當天遇上秋老虎發威,天氣晴朗,這有助於拉高「散戶」的投票率,也使得鄭麗文輕騎過關。…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和平交流的政治互信基礎,並是中國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重大貢獻,而鄭麗文當選黨主席為兩岸關係重返和平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其實,照道理講,誰當選國民黨主席不是都應該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嗎?在台灣,「中國人」的認同消失殆盡和中國國民黨的「台灣化」密切相關。 鄭麗文戰勝朱立倫路線 國民黨、民進黨和民眾黨三個主要政黨間的差異,就在於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國民黨黨章前言揭示「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始終如一」及「反對分裂國土」,這是其他兩黨之所無。而民進黨現階段的「中國政策」,則是依《台灣前途決議文》所張舉的「兩國互不隸屬」務實台獨政策。至於民眾黨以其全名為「台灣民眾黨」來看,可知並無明確的兩岸政策。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雖有六人參選,實質則是郝龍斌和鄭麗文兩強之爭。同時,郝龍斌可謂代表朱立倫兩岸政策路線的延續,而鄭麗文則高舉國民黨本應有的理念與政策主張。 質言之,郝龍斌的兩岸政策以迴避和模糊化為原則,選舉時則盡量朝民進黨塑造出的主流民意靠攏。鄭麗文的兩岸政策則可表述為「重返兩岸中國人的九二共識」,並強調要將此引領為主流民意,贏得執政權。選舉結果顯示,黨員已不耐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路線繼續「民進黨化」。…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8
在世代交替與反老醬缸建制派的浪潮中,鄭麗文脫穎而出,當選國民黨主席,是天賜該黨一次重新更始,開創新局的良機,落伍多年的百餘年老店要除舊布新,跟上時代,再起風雲,引領時代,必須從扎實的「黨的建設」入手,除此而外皆是空談。 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真正的主軸是「世代交替」與「反老醬缸的建制派」,兩者高度重疊,分別以鄭麗文與郝龍斌為兩種陣營的代表,競選歷程為歷來最激烈與結果最出乎意料的一次。 由於老醬缸作風與組織結構已令國民黨陷入困境,令老少黨員厭煩甚至反感,激起世代交替夾雜反建制派的浪潮,郝龍斌以建制派代表之姿逆世代交替,不敵年輕世代、作風素來潑辣、善於以清晰口條激盪人心的鄭麗文,應不冤枉。鄭的當選當然給了建制派一記重拳,也敲響了老醬缸作風的警鐘,還意外地打臉了透過各種方式挺郝的黨內大咖,特別是已被黨內多人指名2028不二人選的盧秀燕。盧看不清政治形勢,抓不住社會脈動,判斷力將會逐漸遭受質疑,面臨尷尬的處境。 「黨的建設」比什麼都重要 此次選戰中,每個人都反覆提到「藍白合」,誓言落實藍白合,爭取2026與2028勝選,言下之意,都以為藍白合是藍營振衰起敝,重返執政的不二法門。須知「打鐵還需自身硬」,任何政黨的強弱在於自己的實力,要與人合作也必須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否則,難以產生積極性的成果,可能還會受到傷害。自身硬不硬是自己決定的,這是做不做或能否搞好「黨的建設」決定的。如果只寄望與他人合作,而忽略了「黨的建設」,就是沒抓到重點,肯定抓空或瞎抓,被一心屬意合作的對象耍弄的風險很高。…
作者:
朱駿
頁數:
10
2025年國民黨主席選舉塵埃落定,鄭麗文以黑馬之姿擊敗黨內資深人物郝龍斌,正式接下黨魁重任,為國民黨2026地方選舉及2028總統大選的布局揭開序幕。鄭麗文的當選不僅象徵黨內世代與路線的轉變,更為藍白合作帶來新契機。尤其在2024總統大選中藍白整合失敗後,雙方關係一度陷入低谷,如今換上敢於突破的鄭麗文,無疑為重新接軌民眾黨留下了操作空間。 然而,藍白合絕非易事,從過往經驗來看,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理念與組織仍是雙方最大的鴻溝;加上白營核心柯文哲仍深陷京華城案的司法風險,鄭麗文能否穩住黨內,重建白營的信任,仍是一場硬仗。 鄭上位為藍白合作鋪路 首先必須指出,郝龍斌的參選雖有其黨內基礎與歷練,但在藍白合的操作上,恐是絆腳石。郝一向代表國民黨的傳統路線,其對民眾黨、尤其對柯文哲的不信任,在2024大選期間表露無遺。他曾公開質疑柯文哲的誠信,並強調國民黨不能讓位給「來路不明的小黨」,這種立場雖能獲得深藍基本盤的支持,卻也幾乎斷絕了與白營整合的可能。鄭麗文則具備更強烈的合作意願與行動動機。從她的政治歷程來看,曾橫跨藍綠光譜,對各陣營都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她在立法院期間經常與不同黨派立委合作、主張務實政治,這使得她在國民黨內被視為「開放派」。 鄭麗文當選後即表態,願與所有在野力量對話,強調「不能再犯2024的錯誤」,此番發言已為藍白重啟合作鋪路。鄭的務實態度也為雙方再度協商提供空間,尤其在面對2026的選戰壓力下,她勢必希望透過資源整合,提升國民黨與整個泛藍陣營的競爭力。…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2
無論主張「台灣問題國際化」,還是刻意將其「單純化」,出發點看似都是希望台灣人民能不受壓迫,在民主自由的體制下安身立命。但歷史早已證明:尚未發生的事難以預測,已經發生的事才是最殷切的警鐘。 有人以為,把兩岸矛盾推上國際舞台,就能維持「現狀」。但誰能給台灣這樣的保證?歷史上,美國多次在關鍵時刻拋棄盟友。 越南戰爭中,美軍1975年倉皇撤離,南越政權瞬間崩解,民眾血流成河;烏克蘭危機中,美國口頭承諾支持,但在俄烏交鋒後,烏克蘭被推上火線,土地與人民遭受巨大犧牲。更別忘了,中華民國自身的經驗: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台灣一次次成了大國角力下的犧牲品。 既然如此,為何仍要把命運寄託在「多次背叛過中華民國」的美國身上?反而不願相信,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就與我方停火的北京當局?真正的勇氣,不是喊「抗中保台」的口號,而是敢於坐下來談,保障台灣百姓的安居樂業。 歷史已經提供了實例。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時推動兩岸交流,簽署了23項協議:包含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兩岸直航、陸客來台觀光等等。這些協議為台灣帶來實質利益,也降低了敵意螺旋。即使今日民進黨執政,ECFA仍在發揮作用。這充分說明:對話不是投降,對話是讓人民過得更好。一邊吃著ECFA的果實,一邊砍斷兩岸對話的樹幹,這不是護台,而是掏空台灣。…
作者:
張雅屏
頁數:
14
10月9日,賴清德在台中市舉辦的雙十晚會上說:「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筆者要對賴說:你講反了,應該是「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台灣」。 「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充滿了對中華民國國號的僭越,台灣與中華民國並非對等關係,而是從屬關係。人常道「沒有國,哪有家」,在賴的口中竟變成「沒有家,哪有國」,把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顛倒了。 「沒有台灣,就沒有中華民國」的訴求,還是脫離不了賴清德自己的台獨思維,隱藏著台獨建國的野心。賴清德在演說中雖然未再提「兩國互不隸屬」,但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仍批賴的講話是「老調重彈,兜售台獨分裂謬論」。 如果中華民國的總統成天想的是何時能獨立建國、重回日本殖民,或成為美國的第51州,不僅有違歷史百年中華民族的奮鬥進程,也無視世界格局已變、大陸對統一的耐心有限。賴清德呼籲國人要有韌性,但兩岸無論在軍事、經濟都不對等的情況下,自己的兒子遠在美國,賴有何資格要求台灣人跟著他的思路談韌性? 9月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才對外表示,在四年之內,中國大陸無須發動軍事力量,僅採經濟或行政手段,即可達成統一目標。或許民進黨人在面對中共不放棄非和平方式統一時敢說「台灣不是嚇大的」,但當美國各智庫一再發出警告,2027年是武統關鍵年時,賴清德千萬不能迷信美日會出兵護台,更不應幻想大陸會因國際輿論壓力放棄統一。…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15
民進黨賴政府在處理馬太鞍溪潰壩、對美關稅談判、兩岸降險等政務上職能不彰,令人民傷感。國民黨已選出新領導,欲贏得人民信任,務須有所展布以迎2026大勢。 賴政府無能應付災難 馬太鞍溪潰壩令識者扼腕,溪的上游因去年地震山體鬆動,今年颱風大雨沖刷,大量土石崩落溪床擋住水流,7月25日即形成堰塞湖;眼見災難,賴政府卻無能應處。 台灣颱風、地震多,山地面積占全島五分之三,高山堰塞湖之患所在多有。主責的農業部、經濟部本於職能,理應迅做調研,規劃減災方案,急務急辦,付諸行動。但到9月23日堰塞湖潰壩,大水淹沒光復鄉,這兩個月的時間裡未見防災行動力;主責部長還答覆立委說:「無立即潰堤危險」。結果再一次颱風,危險成真,家毀人亡,哀民無告。 1999年921地震,雲林草嶺堰塞湖蓄水量相當於石門水庫;2006年台東龍泉溪因地震形成堰塞湖,政府均採積極作為,或闢溢洪道引流,或築防砂壩清濁流,終未釀成大害。2008年大陸汶川地震形成唐家山堰塞湖,中國大陸政府在三周內即鑿出洩洪道,化解潰壩危機。…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6
9月23日下午2時50分,中央山脈東坡海拔高度一千米左右的馬太鞍堰塞湖潰壩,泥流一衝而下,將距離11公里遠的花蓮光復鄉淹沒,大平村佛祖街一帶成為重災區,迄今已知死亡19人,受傷157人,超過 504公頃農田被淹沒,約1,606戶民宅、7所學校、公務機關等受到淤泥侵入、受損;農牧損失4.3億元以上。台灣防救災系統與法規堪稱完善,這次為什麼會眼睜睜地看著災害發生,生命淪喪?孰令致之?孰使為之? 光復鄉屬複合型災害結果 光復鄉災變至今,我們已清楚瞭解這是一個複合型災害的結果:7月21日發生山崩事件,崩落大量土石,造成堰塞湖,歸農業部管轄。8月與9月颱風來襲,相關暴雨及雨量監測歸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幾次颱風期間,行政院開設「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由內政部坐鎮指揮。在楊柳颱風來襲時,8月12日早晨「應變中心」同步二級開設,針對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成立警戒小組,隨後預防性疏散撤離259戶690人。 根據報導,樺加沙颱風來襲時,9月21日「中央應變中心」的「第一次工作會議」中,農業部針對高雄市、屏東縣等部分地區調降土石流警戒基準值,呼籲提高警覺。預估需撤離人數總計275人,涉及鳳林鎮(長橋里)、光復鄉(大馬村、大平村、東富村)及萬榮鄉(明利村)等村里。顯然這個撤離範圍與人數嚴重低估。9月21日下午3點「第二次工作會議」,「應變中心」大幅提高了撤離範圍與人數,並通報花蓮縣政府。晚上6點召開的第三次會議,內政部劉世芳部長透過視訊叮囑花蓮縣政府(主任秘書),要把握第二天上午雨量尚小的黃金時間加速撤離工作。然而,在劉部長與鳳林鎮長視訊的過程中,鎮長報告地方的量能與預備作業時間不足。雙方對應撤離的戶數與人數也有出入。…
作者:
魏國彥
頁數:
18
若以哈戰爭因川普的斡旋落實停火,俄烏戰爭也因雙方兵疲民困接近尾聲,那麼世界最兵凶戰危之處非台海兩岸莫屬。最近台灣和美國方面營造出大陸武統「迫在眉睫」的緊張感,以至賴清德10月7日接受美國廣播節目主持人Buck Sexton專訪時說:「如果川普能讓習近平永遠放棄對台發動武力攻擊的話,他必然是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賴也在雙十演說中表示,期待中國放棄以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 川普很不喜歡別人對他下指導棋,賴的下場恐怕和陳水扁一樣,遭美國列為拒絕往來戶。且諾貝爾和平獎已於10月10日揭曉,由委內瑞拉反對派女性領袖獲得。賴清德日前又在「防衛韌性論壇」稱,如果台灣遭到武統,任何關於當局投降的資訊都是假資訊。但美國雪城大學8月做了兵棋推演,其中明確假設台灣當局投降的可能性,以及大陸為實現此目標可能採取的策略。 据美國防務分析平台「戰爭困境」(War on…
作者:
莊清隆
頁數:
20
在筆者的印象中,向來只有美國玩弄台灣的戲,豈有台灣忽悠美國的份。其最大的玩弄就是:戰略模糊—即一旦台海有事,美國既沒有說不干預,也沒有說必干預;其次,說是要搞不對稱作戰,給台灣出售一些價高質次的破銅爛鐵;再次,施壓台灣進口美國的萊豬等等。但近來發現,民進黨竟然也在企圖忽悠美國。如台灣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在台灣情治單位旗下的刊物《中共研究》、《展望與探索》雜誌社,與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合辦的研討會上稱:北京在2027到2035年間很可能會發動全面對美鬥爭,而第一步就是劍指台灣(2025.9.27《聯合早報》)。 這在邏輯上有點荒誕不經:北京為什麼要對美國發動全面鬥爭?北京並不好鬥,也沒有取代美國的野心。也因此,即便對一些域內、域外可能爆發的衝突也保持著最大的克制。正如大陸媒體人胡錫進所言,如果大陸像俄羅斯那樣,「憑一股衝勁,都圖個痛快」,就有很多仗可打,「菲律賓得揍過了,之前還有越南,東邊釣魚島也應該幹過一仗。在陸地上,跟印度更是已經打了一場不小的戰爭。此外,無論在台海還是南海,中國與美國很可能已經開過火了。」但這一切並沒有發生。相反的,中美相互之間熱線不斷,還正在探索一條大國共存相處之道。 其次,台灣既不是美國的一個州,也不是其殖民地,北京是否「劍指台灣」,又與身處萬里之外的美國有什麼關係?民進黨這是在向美國販賣「戰爭焦慮」嗎?抑或是想將自身的某種焦慮傳遞給美國?或曰,因為「美台關係堅若磐石」,所以「劍指台灣」就是「劍指美國」?但果真如此,美國就應該和台灣恢復邦交,並在台灣駐軍,同時像跟日、韓那樣,與台灣訂約結盟,但這一切並沒有發生。 所以,前述美國對台灣的玩弄還應補上這個「堅若磐石」的大外宣。至於民進黨想把自己的一黨利益和美國利益綁定在一起,搞成「台灣有事就是美國有事」,未免太一廂情願,自作多情。當然,拿來作為忽悠台灣人民的大內宣,或許還有點用處。 以美國的精明,特別是遇到川普這樣的美國總統,還是那句話,世界只有美國玩弄他國(或地區)的戲,豈有他國(或地區)忽悠美國的份。當然也有例外,即以色列發動的清空加薩行動,實際上就是綁架一直在挺以色列的美國。不過,說是以色列綁架了美國,對於川普這種只重實際利益的總統而言,恐怕也並非如此。川普早就說過,加薩以後可以成為美國治下的度假濱海勝地,所以,如果真的加薩被清空了,它究竟姓「以」還是姓「美」,尚不好說。…
作者:
楊建業
頁數:
21
民進黨以台獨為黨綱,前後執政雖17年有餘,仍無法落實黨綱,依舊抱著中華民國的老招牌過日子,以「已經獨立」、「兩岸互不隸屬」的虛假口號自欺欺人,充分證明台獨已經無望。在野的國民黨反獨又說不統,台獨與獨台異曲同工,同樣不想統,甚至拒統。然而,對岸統一的決心從未動搖過,而意志與實力愈來愈強。從前台灣反攻大陸無望,而今大陸收復台灣絕對有望,然朝野兩黨都不以和統為選項,何以了局? 台獨為何行不通 台獨行不通,因無法擺脫歷史、憲法與國際現實的制約。台灣從17世紀即隸屬於中國,建立行省,到19世紀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代表中國割讓台灣,使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後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光復台灣,台灣又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國共內戰,國軍戰敗退守台灣,並未改變一中的事實,1950到1971年中華民國仍占聯合國的中國席次,但1971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獲得中國的代表權,自然包括台灣省在內,所以張鈞凱最近發表〈台灣仍在聯合國〉之說。 自清廷到北洋政府,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屢變,中國主權未變,主權屬於國家,而非政權。「台灣地位未定」想要挑戰聯合國2758號決議,罔顧只有一個中國的事實,刻意扭曲,於事何補? 台獨行不通但仍不死心,無非有美國大腿可抱,不悟美國阻嚇大陸早已無效,北約不敢介入俄烏戰爭,充分說明美國不會與核子大國發生軍事衝突。華府一再要台北增強武備,要台灣不計代價自我防衛,還要建議在沒有縱深的海島上打城鎮戰,何曾把台灣人的生命財產看在眼裡?…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22
大陸央視總台在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推出《沉默的榮耀》,首度以真名、真史的方式,聚焦於1949年前後,中共對台「隱蔽戰線」的生死暗戰與烈士典範,隨即在大陸輿論圈掀起廣泛的熱議,還有在陸台青特地到吳石的墓前獻上金門高粱酒,以表敬意。整部作品從演員、編排到宣傳,幾乎都是一時之選,看得出來陸方對此電視劇的重視程度,其中的弦外之音,在台灣應該加以正視。 轉型正義猶如歷史寄生蟲 大陸以國共內戰為主線拍攝的諜報劇,過去在台灣通常不受青睞,僅用廉價的「統戰」一詞含混以對。不過,隨著《沉默的榮耀》在大陸廣受好評,該劇在台灣的話題性驟升,各家媒體爭相報導與評論,可惜視角仍受「一島史觀」限制,無法從民族共同體的史觀,解讀《沉默的榮耀》所蘊涵的家國大義。不過,光是能在台灣造成熱議就值得關注,表示大陸對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已經從政治、經濟與軍事,擴展到文化與歷史層面。而且一出手就有足夠的份量,無論是民進黨的「轉型正義」,還是國民黨的「黨國正統」,在歷史正義面前都顯得過於空虛蒼白。 民進黨動用官方的文化資源,拍攝了相當多以1950年代白色恐怖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但無不導向「萬惡國民黨」、「台灣人無辜受中國人迫害」等結論,完全抽離了歷史真相與時空脈絡。例如以基隆中學《光明報》案為主軸的《返校》,把認同「紅色祖國」的師生讀書會,喬裝為讀泰戈爾等作品的文青讀書會,甚至讓觀眾誤以為,當事者是為了「普世價值」而犧牲的「台獨鬥士」。 民進黨的作法就像是一隻「歷史寄生蟲」,把「台獨」的墓碑,硬是插在中共烈士的墓塚上。更不用說國民黨自始至終所持的「反共」立場,到現在還以「反共有理」為由,替兩蔣政府與美國合謀的「白色恐怖」進行辯護。在此現實下,藍綠反而形成了共犯結構,全面解消了光復後,台灣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兩岸中國人共同追求民族解放與尊嚴的歷史洪流,既抹煞了台灣在國共內戰中扮演的重要地位,也無視於當時多數台灣青年對「白色祖國」的失望,而轉身擁抱「紅色祖國」的事實。…
作者:
張鈞凱
頁數:
24
最近在大陸全網瘋傳以民進黨立委王世堅在立法院質詢的影音「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為基底的創作歌曲-《沒出息》。它不僅有各種版本,熱潮甚至迅速燒回台灣,引爆各大社群平台熱烈討論,形成兩岸網友的獨特共鳴。 這本是兩岸一種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卻遭民進黨人說成是「統戰」,將其汙名化,甚至還想要用法令管制抖音,這種選擇「躺平」及「裝睡」的政府,才真的是「沒出息」。 《沒出息》使王世堅爆紅 王世堅質詢影音早在《沒出息》風潮爆發前,就在兩岸社群網路中廣為流傳。第一波是沒有音樂的版本在網路發燒,不少人錄製短影音模仿王的質詢內容及誇張動作,帶動了社群模仿潮。接著第二波是大陸音樂人王搏創作了《沒出息》一曲,迅速在大陸社群平台蔓延,不少人直呼歌曲旋律洗腦,歌詞更讓人有一種人生寫照的感受,之後出現各種二創,包含彈唱版、國樂版等,網路上則有各式各樣的討論,有人說歌詞有趣,可套用在不同生活場景,甚至富有人生哲理。 而這樣的討論風潮迅速燒回台灣,台灣各家社群平台在短短一兩天內紛紛出現《沒出息》影片,媒體更不斷報導,該曲成了「天王級歌曲」規格,且範圍涵蓋政治圈、娛樂圈及網紅圈,連本月最熱門的金鐘獎,都有藝人在台上模仿表演。…
作者:
黃浩天
頁數:
26
自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以來,仇中就一直是民進黨執政的重點工作,尤其蔡英文上任後,凍結兩岸交流往來,先利用香港「反送中事件」大肆炒作,後又在新冠疫情期間,藉機升高兩岸仇恨。而賴清德上任後,更直接把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不惜讓兩岸走向戰爭邊緣。但令人好奇的是,民進黨如此處心積慮地想要改變台灣人對大陸的看法,其成效究竟如何? 民眾對大陸好感回升中 《聯合報》每年都會針對兩岸關係做一次大規模民調,這項民調已至少持續15年了。根據該報9月21日公布的兩岸關係年度調查,顯示有高達63%的民眾對於賴清德的兩岸關係表現不滿意,其中國民黨跟民眾黨的支持者不滿意的比例高達九成以上,民進黨支持者當中也有26%表示不滿意,至於中立選民不滿意者也高達58%。這份民調還顯示,賴清德上任16個月以來,多次強調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而且稱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這件事,有高達63%的受訪者認為該論述對兩岸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只有18%表示認同。 另外,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不信任感也提高許多,該調查顯示,有高達49%的人不相信美國會派兵協防台灣,比去年多了7%、創新高,這說明台灣人對美國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調查數據顛覆傳統印象…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28
當前中美關係的走向引人關注。川普一方面高調釋出他希望訪華的信號,一方面又加緊對中國的經濟制裁與戰略圍堵。對此,中國展現冷靜、低調,但絕不妥協。 台灣政局動盪不安。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艱難,地方型政治利益的組合也出現變化。中國大陸發出賀電,期望國共兩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守護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守護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執政的民進黨對國民黨選主席高度關注,陸委會公開出面,抹紅此次選舉「有中共勢力的介入」。 美中關係中的對台政策 本文認為分析未來海峽局勢,除關注川普政府將推行何種印太戰略、中美衝突爆發的可能性外,更應關注川普政府將執行何種兩岸關係政策,以及這種兩岸關係政策在台灣會產生的影響。例如台灣各政治勢力對此的反應,以及選擇不同的押注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從美國兩岸關係政策這一視角出發,本文提出如下看法。…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0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在男性主導的政治結構中突圍成功,既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也是時代的變遷。但接下來,她必須面對經濟停滯、地緣政治風險,她是否能應付這些複雜的挑戰,全球都在看。 10月4日,高市早苗靠「造王者」麻生太郎的選舉策略奏功,擊敗其他四位男性角逐者,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較之前的歷次換總裁更引起熱議。不單因她是女性,打破了日本政壇長期由男性主導的天花板,還有她出身非政治世家,學生時代曾騎重型機車、組重金屬樂團當鼓手;1984年神戶大學經營學部畢業後,立刻進入培養政商領導人的松下政經塾(1979年由松下電器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創立)。 松下政經塾位於神奈川縣茅崎市海邊,既非大學,也非研究所,教育內容較偏向「修行」及公共政策與政治思維訓練。高市在那裡待了5年,中間曾以國會研究員的身分在美國待了一年,在民主黨科羅拉多州女眾議員施羅德麾下工作。 右翼言行特受台當局青睞 返日出社會後,高市就以曾擔任美國國會研究員的經歷,在電視台擔任評論員,有時還主持節目。打開知名度後,她1993年以無黨籍當選奈良縣眾議員,1996年12月加入自民黨。看高市的成長軌跡,讓人覺得她應該很前衛,但偏偏高市在政治光譜中卻在最右端,她強烈反對「女性天皇」、「夫婦別姓」,極富民族主義色彩;關注外交、軍事,她仿效安倍提出「早苗經濟學」,崇拜柴契爾而想作「日本鐵娘子」,推動貨幣寬鬆政策和擴大支出,並屢有高調的「反中親台」言行。…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32
美國第13任駐華大使(2021-2025)伯恩斯(Nicholas Burns)9月23日在「世界波士頓」論壇(World Boston)演講時指出:中國的科技、軍事和經濟實力遠比美國想像的更強大,美國不能繼續低估中國。他不僅對中國做出高度評價,並尖銳地批評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 伯恩斯是一名資深外交官,他曾為美國6位總統、9位國務卿提供外交服務,並曾擔任駐希臘大使、駐華大使,他的表態引起熱議。 「中國觸頂論」並不正確…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35
在人類歷史上,國家由平凡走向興盛,再由興盛走向衰退,是一種常態。二次大戰及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全球獨霸,然而,強盛的美國如今已經呈現衰退的跡象。從俄烏戰爭、以巴紛爭中,可以看出美國的影響力今非昔比。 美國無力終止俄烏戰爭 俄羅斯在2022年2月對烏克蘭發動軍事攻擊後,立刻引來美國的強烈譴責,對俄國祭出制裁措施,同時提供烏克蘭大量軍援。歐洲國家也紛紛跟進。但是,美國的號召除了西方傳統盟友之外,並未獲得普遍的響應。 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時聲稱,若當選總統將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雖然此話過於誇張,卻顯示川普有促成俄烏停戰的意圖與決心,並且確實在就任後積極與俄羅斯及烏克蘭協商。由於俄羅斯在戰局中居於優勢,川普迫於現實,曾多次表示,俄烏雙方交換領土將是終結戰爭的一大關鍵。然而,俄烏戰爭持續至今,俄羅斯沒有停火,烏克蘭也拒絕和談。美國的斡旋顯然沒有產生決定性的作用。9月23日,川普在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談後表示,烏克蘭在歐盟的支持下,有能力奪回原有的領土。 美國立場出現如此大的轉變,明顯透露出消極態度。外界解讀為美國似乎傾向置身事外,不再為俄烏戰爭投入更多心力與資源。然而此一情況,何嘗不是顯示美國對國際局勢已不再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38
10月6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里契(Bob Risch)提出名為「嚇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台灣法」(Deter PRC Aggression Against…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