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國際化,不如務實化│張雅屏
無論主張「台灣問題國際化」,還是刻意將其「單純化」,出發點看似都是希望台灣人民能不受壓迫,在民主自由的體制下安身立命。但歷史早已證明:尚未發生的事難以預測,已經發生的事才是最殷切的警鐘。
有人以為,把兩岸矛盾推上國際舞台,就能維持「現狀」。但誰能給台灣這樣的保證?歷史上,美國多次在關鍵時刻拋棄盟友。
越南戰爭中,美軍1975年倉皇撤離,南越政權瞬間崩解,民眾血流成河;烏克蘭危機中,美國口頭承諾支持,但在俄烏交鋒後,烏克蘭被推上火線,土地與人民遭受巨大犧牲。更別忘了,中華民國自身的經驗: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台灣一次次成了大國角力下的犧牲品。
既然如此,為何仍要把命運寄託在「多次背叛過中華民國」的美國身上?反而不願相信,1958年八二三炮戰後就與我方停火的北京當局?真正的勇氣,不是喊「抗中保台」的口號,而是敢於坐下來談,保障台灣百姓的安居樂業。
歷史已經提供了實例。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時推動兩岸交流,簽署了23項協議:包含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兩岸直航、陸客來台觀光等等。這些協議為台灣帶來實質利益,也降低了敵意螺旋。即使今日民進黨執政,ECFA仍在發揮作用。這充分說明:對話不是投降,對話是讓人民過得更好。一邊吃著ECFA的果實,一邊砍斷兩岸對話的樹幹,這不是護台,而是掏空台灣。
反觀民進黨上台後,選擇了妖魔化對岸的策略,不與北京交流,卻靠製造恐懼換取選票。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內耗不斷:綠能政策淪為掏空台電的工具,導致能源危機;政治力滲入土地市場,炒地皮牟利;推行無差別式大罷免,撕裂社會共識;甚至民進黨高官的核心幕僚竟涉及共諜案,卻仍對外高喊「抗中保台」。歷史不是演講稿,而是人民的血與淚;真正的好壞,取決於百姓是否活得下去。
政治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執政者若真心為民,沒有一日能輕鬆。歷史上的對比告訴我們:劉禪雖被罵昏君,但投降後保全蜀地百姓,避免生靈塗炭;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卻導致明室被屠,百姓陷入慘劇。何者為善,何者為惡?標準不在口號,而在百姓是否安居。
如果民進黨真的相信「台灣問題國際化」能維持現狀,就應坦白告訴人民:要準備打一場台海戰爭。不要一邊承諾和平,一邊鼓吹對抗。如果清楚知道這條路走不通,就該承認現實,尋求朝野共識,與對岸談判,簽署和平協議,結束內戰。談判不是投降,而是讓孩子不用在防空洞裡長大。
台灣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冷靜的智慧。幻想靠國際化能換來永久保障,只是把命運交給別人。務實地保持平衡,才是真正護台、愛台的道路。
(作者係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雅屏
- pages: 14
- 標題: 幻想國際化,不如務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