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國民黨重返兩岸中國人的「九二共識」│桂宏誠

期待國民黨重返兩岸中國人的「九二共識」│桂宏誠

「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和平交流的政治互信基礎,並是中國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重大貢獻,而鄭麗文當選黨主席為兩岸關係重返和平發展帶來了新契機。其實,照道理講,誰當選國民黨主席不是都應該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嗎?在台灣,「中國人」的認同消失殆盡和中國國民黨的「台灣化」密切相關。

鄭麗文戰勝朱立倫路線

國民黨、民進黨和民眾黨三個主要政黨間的差異,就在於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國民黨黨章前言揭示「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始終如一」及「反對分裂國土」,這是其他兩黨之所無。而民進黨現階段的「中國政策」,則是依《台灣前途決議文》所張舉的「兩國互不隸屬」務實台獨政策。至於民眾黨以其全名為「台灣民眾黨」來看,可知並無明確的兩岸政策。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雖有六人參選,實質則是郝龍斌和鄭麗文兩強之爭。同時,郝龍斌可謂代表朱立倫兩岸政策路線的延續,而鄭麗文則高舉國民黨本應有的理念與政策主張。

質言之,郝龍斌的兩岸政策以迴避和模糊化為原則,選舉時則盡量朝民進黨塑造出的主流民意靠攏。鄭麗文的兩岸政策則可表述為「重返兩岸中國人的九二共識」,並強調要將此引領為主流民意,贏得執政權。選舉結果顯示,黨員已不耐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路線繼續「民進黨化」。

郝龍斌的兩岸主張有問題

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發生了支持郝龍斌的媒體人趙少康指控中共介入選舉,並要求國安單位調查此涉及國家安全的事件。為什麼國民黨自家主席的選舉,也學民進黨慣用的「潑紅漆」和「戴紅帽」伎倆呢?其實,此現象意味著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向民進黨靠攏。

例如,郝龍斌提出「和中不舔共」的兩岸政策基本立場,「舔共」是民進黨醜化國民黨與大陸交流的用詞,他主張「不舔共」,意指之前的交流確實是「舔共」。而郝龍斌之所以說「和中」,表示他認為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否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應主張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又何來「和中」之謂?

郝龍斌在投票前以召開記者會的方式,詳細說明其五項兩岸政見。然而,郝龍斌不開記者會還好,在記者會所說明的兩岸政策,更加證實了他是向民進黨靠攏。例如,郝龍斌雖指出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但仍「要求」大陸當局應「正視而且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而當中的「正視」說,可追溯至李登輝於1999年的雙十文告中,表述其「特殊兩國論」的簡化版。

李登輝雖推出兩岸關係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但他仍主張以此來追求兩岸的和平統一,且這是總統宣示追求和平統一的最後一次。民進黨自蔡英文執政後,就曾把「正視」說用來對抗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而國民黨從吳敦義主席開始,也將之納入國民黨的兩岸論述中。

事實上,「九二共識」核心內涵是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擱置誰代表那個「中國」的爭議。賴清德上任後強化務實台獨路線,甚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沒想到郝龍斌不僅追隨賴的違憲政策,甚至還加碼「要求」大陸當局「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無異於即是主張台獨化中華民國的「華獨」。

值得留意的是,郝龍斌主張舉行黨內兩岸政策大辯論,說明他不知道國民黨應有的兩岸政策和立場外,其他政見若要能實現,皆決定於中共是否應其要求。然而,郝龍斌若堅持以一個中國原則為核心內涵的「九二共識」,或許和中共還有得談,但他卻又要求中共接受他的「華獨」政策,凸顯其兩岸政策只是傾獨的選舉話術而已。

鄭應引領而非跟隨民進黨

鄭麗文宣布參選後,不僅經常提到「中華民國」,更高喊要以「中國人」認同贏得執政權,主張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互信基礎,進而使台灣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傲視全球」等。評論者認為這樣有悖於主流民意的「紅統」政策,必會使選舉時遭受挫敗。但鄭麗文強調,要積極引領國民黨原本的理念和政策成為主流民意,才能贏得政權、讓兩岸關係重返和平發展的道路。

例如,「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民進黨以「抹紅」產生「沉默螺旋」效應所形成的認同,要打破此效應,只有靠高聲量者的引領。此多年來形成的新認同,固然難以在短期間內導正,但現在不做就永遠不可能改變。事實上,台灣民間普遍信仰的媽祖和王爺千歲等,這些神明哪尊不是「中國人」呢?可見沉默螺旋也未必那麼難以打破,就看願不願意做而已。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桂宏誠
  • pages: 8
  • 標題: 期待國民黨重返兩岸中國人的「九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