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接任主席後的藍白合趨勢│馮國豪
2025年國民黨主席選舉塵埃落定,鄭麗文以黑馬之姿擊敗黨內資深人物郝龍斌,正式接下黨魁重任,為國民黨2026地方選舉及2028總統大選的布局揭開序幕。鄭麗文的當選不僅象徵黨內世代與路線的轉變,更為藍白合作帶來新契機。尤其在2024總統大選中藍白整合失敗後,雙方關係一度陷入低谷,如今換上敢於突破的鄭麗文,無疑為重新接軌民眾黨留下了操作空間。
然而,藍白合絕非易事,從過往經驗來看,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理念與組織仍是雙方最大的鴻溝;加上白營核心柯文哲仍深陷京華城案的司法風險,鄭麗文能否穩住黨內,重建白營的信任,仍是一場硬仗。
鄭上位為藍白合作鋪路
首先必須指出,郝龍斌的參選雖有其黨內基礎與歷練,但在藍白合的操作上,恐是絆腳石。郝一向代表國民黨的傳統路線,其對民眾黨、尤其對柯文哲的不信任,在2024大選期間表露無遺。他曾公開質疑柯文哲的誠信,並強調國民黨不能讓位給「來路不明的小黨」,這種立場雖能獲得深藍基本盤的支持,卻也幾乎斷絕了與白營整合的可能。鄭麗文則具備更強烈的合作意願與行動動機。從她的政治歷程來看,曾橫跨藍綠光譜,對各陣營都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她在立法院期間經常與不同黨派立委合作、主張務實政治,這使得她在國民黨內被視為「開放派」。
鄭麗文當選後即表態,願與所有在野力量對話,強調「不能再犯2024的錯誤」,此番發言已為藍白重啟合作鋪路。鄭的務實態度也為雙方再度協商提供空間,尤其在面對2026的選戰壓力下,她勢必希望透過資源整合,提升國民黨與整個泛藍陣營的競爭力。
柯案是藍白合的「風向球」
不過,藍白是否能真正合作,還得看白營「總舵手」柯文哲的命運。京華城案預計最快將於今年底或2026年初完成一審宣判。柯一審若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全案未定讞,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26條規定,也將失去參選權,形同「政治斷頭」。
這一判決結果,將直接影響藍白未來的合作模式。若柯文哲被判十年以上,他將無法投入2028總統大選,白營領袖地位出現真空,可能迫使民眾黨在2026選舉中尋求更多與國民黨的合作與資源整合,以維持自身的影響力。鄭麗文若能抓住機會、擴大談判籌碼,藍白合作反而較可行。若柯文哲被判少於十年,他就有資格2028再戰總統大位。此種情形下,柯可能更傾向維持民眾黨的獨立操作,以保留聲量與議價空間。藍白合恐將再度陷入「合作未成,互鬥內傷」的困局。因此,京華城案的結果,無異於一場關鍵的「風向球」,將影響未來三年台灣在野陣營的整合走向。
2026新北市卡位戰
鄭麗文若真心推動藍白合作,2026年的新北市長選舉無疑是首個實質考驗。侯友宜即將任滿,藍營需另尋強棒出戰,而黃國昌已表態對新北市長有高度興趣,他的參選勢將撼動藍營的傳統優勢區。
鄭麗文是否願在新北市與黃國昌妥協,將是判斷其藍白合的誠意與策略眼光的指標。這將開啟雙方「區域交換、策略分進」的全新合作模型。然而,黃國昌在藍營眼中仍具高度爭議性,他對國民黨的貪腐與地方派系的猛烈批判仍歷歷在目。鄭麗文若欲推動與黃合作,勢必要先在黨內進行「消毒」與溝通,同時建立一套藍白合作的提名機制,這將是鄭麗文最大的挑戰。
從攻城略地到資源交換
更廣泛地看,2026的縣市長與地方議員選舉,將是藍白合能否落地的「壓力測試」。目前國民黨仍有14個執政縣市,占有明顯優勢,但部分選區如新竹市、台中市、台北市等地,民眾黨聲量逐漸成形,兩黨若能理性分工、互補短長,確實有機會大幅壯大在野的版圖。例如:國民黨在花東、南投、雲林等深藍地區主導提名;民眾黨則可爭取新竹市議員席次、台北市中山、大同區議員合作提名;在雙方勢均力敵的區域(如嘉義市、宜蘭縣),則可啟動「初選民調整合機制」,建立標準化協商流程。
關鍵在於國民黨是否願意打破「一黨獨大、地方自提」的傳統文化,並建立制度化協商平台,避免2024年最後「臨門一腳」又崩盤的局面再度上演。
關鍵在於鄭能否穩住黨內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鄭麗文雖勝選,卻未必能完全接收國民黨既有的黨務系統與資源分配權。朱立倫執政時期所建立的黨務架構、提名機制與人事布局,仍掌握不少地方派系與中常委資源。若鄭麗文無法順利整合朱系人馬、掌握提名主導權,將難以推動與民眾黨的地方合作計畫。尤其,若基層與地方主委系統仍聽命於舊體制,任何對白營的禮讓與協商,都可能遭到內部杯葛。
因此,鄭麗文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之一,即是透過人事與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黨中央核心團隊,真正落實「決策集中、行動一致」的戰略目標,否則即便她有藍白合的意圖,也難以落實。鄭麗文若能穩住黨內,與白營建立穩定的協商平台,對於柯文哲的變數與黃國昌的地方動能,採取彈性策略、務實交換意見,藍白合作未必不能重啟。而如果各走極端、繼續內鬥互傷,最後得利的依然是穩坐中央的綠營。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馮國豪
- pages: 12
- 標題: 鄭麗文接任主席後的藍白合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