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馬太鞍溪感知2026大勢│林松青
民進黨賴政府在處理馬太鞍溪潰壩、對美關稅談判、兩岸降險等政務上職能不彰,令人民傷感。國民黨已選出新領導,欲贏得人民信任,務須有所展布以迎2026大勢。
賴政府無能應付災難
馬太鞍溪潰壩令識者扼腕,溪的上游因去年地震山體鬆動,今年颱風大雨沖刷,大量土石崩落溪床擋住水流,7月25日即形成堰塞湖;眼見災難,賴政府卻無能應處。
台灣颱風、地震多,山地面積占全島五分之三,高山堰塞湖之患所在多有。主責的農業部、經濟部本於職能,理應迅做調研,規劃減災方案,急務急辦,付諸行動。但到9月23日堰塞湖潰壩,大水淹沒光復鄉,這兩個月的時間裡未見防災行動力;主責部長還答覆立委說:「無立即潰堤危險」。結果再一次颱風,危險成真,家毀人亡,哀民無告。
1999年921地震,雲林草嶺堰塞湖蓄水量相當於石門水庫;2006年台東龍泉溪因地震形成堰塞湖,政府均採積極作為,或闢溢洪道引流,或築防砂壩清濁流,終未釀成大害。2008年大陸汶川地震形成唐家山堰塞湖,中國大陸政府在三周內即鑿出洩洪道,化解潰壩危機。
相比即知賴政府防災失職失能。從馬太鞍堰塞湖現形到8月23日,尚在第二波大罷免政潮中,民進黨投入人力物力,助攻罷免國民黨立委的組合,大失敗後才回魂天災;但一個月內仍無進展。馬太鞍溪洪禍,賴政府善後救難初期的專業力亦不忍卒睹,政院主責部會初估應撤離家戶數與人數,與更換調研團隊估出的戶數和人數,相差近14倍。
新數字出爐時,離潰壩僅20餘小時,扣掉夜晚不便勸離和強制撤離的時間,縣、鄉警力已難有效完成任務。中央和地方由不同黨執政,堰塞湖潰壩成災後,民進黨狼性立委鼓動、製造具殺傷力訊息,攻擊國民黨籍花蓮縣長徐榛蔚。另名立委指責徐縣長遠遊出國,其實她在風災前已回花蓮坐鎮,堰塞湖潰壩時,她就在光復鄉指揮救難。
行政院長卓榮泰下鄉勘災,和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爭辯誰應當責。賴清德到花蓮勘災未邀徐縣長同行;行政院、花蓮縣政府同在光復糖場設前進指揮所,前期竟未統合作業。
狼性政黨的尖銳政鬥,反襯出宗教團體、各地民眾、鏟裝車公司、重機械公司遠道馳援的行動力;他們穿雨鞋、自備鏟子、鋤頭、水桶,前進光復鄉村落幫忙鏟土清路、整理家園。巷議街談曰:從防災到救災,看不出賴政府官僚的專業和行動力;卸責諉過的鬥爭力倒很紅火。這樣不辦實事的科層體制,叫人民如何信賴?
賴政府對川普的關稅談判尚未終局,被開徵關稅比日、韓都高,衝擊鋼鐵、汽車零組件、工具機、扣件、手工具、塑橡膠製品、成衣、製鞋等產業。工廠不敢接單,減班休息及放無薪假者已累進逾8500人,還有未向勞動部申報的黑數,官方公布的無薪假數字未必真實。
美國對中發動晶片戰爭
中美競爭,美國為擋中國大陸科技進步發動晶片戰爭,使出第一招:不准台灣廠賣高端晶片給大陸,限制荷蘭設備商供應先進機台給中國,美國設計的先進人工智能晶片,也不賣給中國。第二招:用市場力量和關稅,壓迫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建先進製程晶圓廠、封裝廠和研發中心;連帶牽動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廠務工程、材料、設備、檢測、維修等公司亦相隨而去。
美國晶片製造矮台灣一截,不思自強追趕,反仗勢襲奪,祭出關稅,近乎搶奪手法,不出本錢,以救一己之窮。賴政府把川普當全球老大,賴清德說政府支持台積電去美國,很樂意跟美國一起努力,協助美國再工業化,成為人工智能的世界中心,讓美國再次偉大,領導世界。有如此領導,當美國政客動腦筋要與台灣對半瓜分晶片產能時,台灣的貿易談判代表才會提對案:「採類科學園區、產業聚落形式,鼓勵台企赴美投資。」
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連企業逾2000家,安裝機台、修改設備、緊急處置等台廠的效率均優於美國。台灣工程師願投入夜鷹計畫,熬夜研發新技術。如果真把如此高效的產業聚落搬去美國,台灣還能憑經濟力莊敬自強嗎?
兩岸降險是保台之路
保台政略應回歸信史,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台灣要普選制,要保有現在的政治生活,自家人有話好說,可坐下來談。賴政府保台獨最新戰術是加速打造「台灣之盾」(T-Dome),建構分層防禦、高度感知、有效攔截的嚴密防空系統,為台灣編織保護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防護罩。「台灣之盾」模擬以色列鐵穹系統,結合感測雷達、射控導彈攔截來襲火箭彈和導彈;鐵穹的攔截成功率一成到到八成五,迄今各說各話。以色列對手是哈馬斯、胡塞組織時,技高一籌;但今年伊朗發動攻擊時,近七成導彈突破鐵穹的防禦。
俄羅斯改良的彈道飛彈,能躲過烏克蘭愛國者飛彈的攔截,烏國攔截成功率曾降至6%。以中國大陸的軍工科技,「台灣之盾」能像屋頂一樣擋掉彈雨嗎?
保台應當雙線運行,一線政略降險,避免戰端,藉教育和經濟保台;一線整軍經武,多投資於軍人的士氣與武德,並警惕美國的戰略欺騙。
明年地方公職選舉,國民黨千萬別以為民進黨政府職能不彰,失政失民心,光靠對手孱弱就能勝選。國民黨新領導應審思:如何建構內政行動力?可有應對川普壓榨的戰略?又如何重啟國、共兩黨對話與互助等效能?國民黨必須承擔起和平保台的職能,才有望再起。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松青
- pages: 16
- 標題: -登馬太鞍溪感知2026大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