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NO. 147│ 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銘記歷史 共創未來
10月底登場的APEC峰會由南韓主辦,它是李在明執政5個多月以來,首次舉辦的重要外交國際會議,受到世界各國矚目。根據近日新聞報導,習近平與川普將於10月30日在南韓舉行會談。 李在明上台以來,主要是靠司法程序審理前總統尹錫悅的戒嚴,執政黨國會議員稱其為內亂罪。但是,法院的判刑顯然認為戒嚴不等於內亂罪,尹錫悅前政府的國務總理韓悳洙、法務部長朴性載等人則相繼獲得無罪。 為了偵辦內亂罪,李在明設立了三個特偵組,想先辦尹錫悅周遭的前官員,再對尹錫悅判刑的設計失敗了,為至今關在首爾拘留所,忙於進出法院的尹錫悅,點燃了「無罪出獄」的希望。 曾擔任過兩屆地方首長的李在明,完全沒有中央政府的歷練,期間因甚少有機會接待外賓,也缺乏外交領域的歷練。因此,李在明在國際舞台上無法與各國領袖以「英語交談」,韓國人民透過電視畫面看到G7會議上,李在明始終躲在一邊,因此對10月底在首爾舉行的APEC會議是否能順利成功,抱持著高度懷疑的態度。 美國、北韓都對李不滿意…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2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於10月20-23日在北京召開。從時間節點和中國大陸所面臨的內外情勢來看,四中全會的召開有其特別政治訊息值得重視。第一個訊息是全會聚焦「十五五」,制定未來五年國家發展問題;其次是對中央軍委人事調整做出審議與通過。 關於「十五五規劃」 「十四五規劃」(2021-2025)是中國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征程,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建設與實踐。而中共及時推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十五五規劃」),是為中國未來五年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指引方向。其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對「國家發展」邏輯具有承先啟後的歷史任務,更重要的是彰顯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共,為實現社會主義中國現代化目標,所建構出的新藍圖已進入中程實踐期。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到了「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並說二十大閉幕起,中國就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發展階段」。因此「十五五規劃」屬於最後二里路征程階段。從習近平在會中對前述規劃的說明,看得出這幾年來在他領導下的中共,如何努力地帶領全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成效,但同時也得知中國在新發展中,因面臨經濟轉型而出現許多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挑戰。這都是生產關係(經濟結構/上層建築)與生產力(物質生產/下層建築)發生矛盾所致。基於此,四中全會推出「十五五規畫」顯示,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中共對未來五年的國家發展在做戰略調整。從戰略調整上看,整個「十五五規劃」可以發展與安全四個字加以概括。 發展與安全…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44
在聯合國成立80周年和202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下稱北京世婦會)召開30周年之際,全球婦女峰會於10月13日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弘揚北京世婦會精神 加速婦女全面發展新進程」的主旨講話。 在全球婦女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當下,習近平提出加速婦女全面發展新進程的四點建議,並宣布進一步支持全球婦女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繼30年前的北京世婦會後,中國再次引領全球婦女發展,2025北京全球婦女峰會將成為世界婦女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從世婦會到全球婦女峰會 1946年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成立。1975年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墨西哥城召開,1975年也被聯合國確定為「國際婦女年」。1995年,恰逢聯合國成立50周年,又是「國際婦女年」設立20周年,中國成功獲得第四屆婦女大會的主辦權。…
作者:
胡勇
頁數:
46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於接受News Nation媒體訪問時表示,在美國與台灣簽署貿易協議中,將美國需要的晶片能夠分成台美兩地各自生產一半。此一訊息造成台灣各界譁然的同時,其背後旨在川普政府期待透過加徵貿易夥伴「對等關稅」,促進外國企業在關稅成本考量下增加投資美國,藉此復興美國製造水準,進而建立產業自主發展。 儘管賴政府對美談判團隊強調,「絕不答應」川普政府的蠻橫要求,卻又同時提出協助美國打造「台灣模式」產業聚落,讓美國達成「再工業化」的願景。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此一構想背後所涉及的層次,並非僅有單純產品或技術的出口,而是包括整體制度與產業聚落的移轉。亦即台灣模式核心,除了科技硬體或產業體系的緊密整合外,更涉及政策規劃、產業升級、文化特質與地緣條件的完整結晶。 台美兩地存在結構性差異 回顧台灣科學園區之所以成功,除了受惠於冷戰對抗的格局下,美方採取技術轉移外,其實在於集中治理制度,加上綿密的供應網路,以及長期投入專業人力教育訓練。亦即台美兩地存在結構性差異,例如:美國聯邦與地方政府的分權制度複雜、水電及土地的取得程序繁瑣,以及技術保護不足、移民政策管制;不過,最為嚴苛無法忽略的風險,莫過勞工競爭能力的薄弱。這些限制是廠商投資美國難度頗高的挑戰。…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48
賴清德提出擴大投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打造護國群山等「經濟三箭」,作為台灣產業升級與經濟安全核心策略。雖整體展現台灣在全球變局中追求韌性與成長的決心,但執行面仍有諸多障礙有待克服。 賴清德今年雙十演說提出擴大投資、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打造護國群山等「經濟三箭」。被視為他任內經濟戰略的主軸,標誌著台灣在全球變局中尋求新一波成長契機的決心。面對中美科技脫鉤、供應鏈重組與AI科技革命浪潮,此項布局看似是經濟政策的延伸,其實也是地緣政治下的戰略因應。然而,任何經濟政策總是機會與挑戰並存,「三箭」能否畢其功於一役,後面仍有諸多考驗。 擴大投資深耕台灣的挑戰 賴政府延續蔡英文時期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歡迎台商回台投資、中小企業加速投資、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並宣布延長至2027年,新增貸款額度7,200億元(新台幣,下同)、吸引1.2兆元投資及8萬個就業機會。這項政策意在強化內需、穩定就業,同時促使企業加速轉型。對照當前國際環境,這項擴大投資策略的時機可謂關鍵。 首先,台灣出口動能面臨不確定性。隨著美中貿易衝突持續,美國對中高科技產品課稅擴大,東亞供應鏈重組加速,台灣企業雖受惠於「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50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拋出「美台晶片五五分」,引發關注,也再次展現川普總統一貫的交易手法。隨著民進黨政府推動「脫中」政策,台灣半導體與科技產業早已展開一連串跨國布局,自2020年起台積電、日月光、聯電等,陸續宣布前往美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投資設廠,回應政府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安全上的戰略目標。然而,這波晶片戰的背後,反映出台灣在中美對抗下的區域競合與政治操作,最終恐陷在「與美對分」與「脫中豪賭」之間付出慘痛代價。 賴清德政府上任後祭出「脫中入美」政策,川普緊接著掀起關稅戰,台積電等龍頭企業早已赴美、日、歐設廠,主要是為分散地緣風險來強化供應鏈,實際上是怕掛一漏萬。一方面,台商撤離中國的腳步加快,2016 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就以強化半導體、提升供應鏈安全,來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另一方面,賴政府延續晶片外交的籌碼,完全無視美國關稅的實質衝擊、日本在合作名義下的技術剽竊爭議,以及歐洲政治與制度的潛在風險。台灣晶片發展加速撤離中國市場,導致自斷根基,也讓這場「脫中豪賭」的產業戰略,成為川普膽敢要求台灣晶片製造「與美對分」的根本底氣。 晶片戰術的「脫中入美」…
作者:
蔡哲明
頁數:
52
2024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收通過平減物價後,較2023年要來得少,顯示通貨膨脹稅已侵蝕到企業的稅本。 通貨膨脹與CPI 通貨膨脹(inflation)係指物價在某一時期內,連續地以相當幅度上漲造成等值貨幣購買力持續性下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於衡量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與服務的價格水準變動情形,主要作用在於:(1)衡量通貨膨脹下,整體社會民眾實質所得購買力。(2)作為公私部門調整薪資及合約價款參考。(3)作為調整稅負級距(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土地增值稅)的參考依據。通膨形成原因包括成本推升與需求拉動。 營業稅收並未出現逆轉 台灣財政部每年10月左右都會參考物價上漲程度,公布對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稅免稅額、一般扣除額、特別扣除額,以及所得五個稅率級距,是否需要進行調高,以抵消通貨膨脹對納稅人造成的「稅級攀升」(bracket…
作者:
王有康
頁數:
54
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蔣介石選擇撤退至台灣而非海南島。當時的理由主要是考量到台灣「易守難攻」的地形、海峽天險,以及台灣作為「第一島鏈」地理位置上對美國勢力的重要性,同時台灣較為先進的工業基礎和缺乏複雜勢力也是重要因素。然而,這一選擇因緣際會造就了台灣的經濟發展,更深刻地塑造了台灣的命運。 地理封閉造就獨立發展 從經濟成長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地理封閉性與海洋孤立性,意外地為國民政府提供了制度重建的空間。台灣四面環海,與中國大陸隔絕,形成天然的政治防火牆,使得蔣政權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推動土地改革、教育普及與國營企業體系的重建。這種地理隔離不只是軍事上的安全屏障,更是制度建構的保護層,使台灣得以在冷戰初期建立起一套相對獨立的政經體系。 若當年選擇撤退至海南島,則地理接近中國南部,軍事壓力與政治滲透將持續干擾制度建構,經濟政策難以自主運作。海南島雖然面積不小,資源豐富,但在當時仍屬邊陲地帶,基礎建設薄弱,港口設施不及台灣,難以承接全球製造業的轉移。更重要的是,海南與中國大陸的陸地接近意味著,蔣政權將無法擺脫中共的戰略壓力,制度封閉性與治理穩定性將大打折扣,經濟發展的空間也將受到嚴重限制。 台灣的地理條件也促成了港口建設與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興起。高雄、基隆等深水港成為嵌入東亞製造鏈的節點,而海南島在當時仍以熱帶農業為主,缺乏工業基礎與外貿條件。地理選擇不只是軍事避難,更是制度重建的空間條件。台灣的經濟奇蹟從一開始,就建立在這場歷史偶然之上。…
作者:
林建甫
頁數:
56
物理科學的一代巨擘楊振寧在10月18日去世,他103年的生命,不只在人類近代物理科學領域,做出有深遠新視野的偉大成就,對中國文化與民族情懷也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楊振寧的科學成就與民族情懷,源起自他家學的淵源,他對於數學的早慧體會,對於民族家國危亡的體悟,都得自他的父親楊武之。楊武之是近代中國數學界領涉現代數學的先行者,是中國學者中第一個因代數研究被授予了博士學位。在父親赴美求學的五年時間,楊振寧與母親生活在楊家的大家庭中,讓他自幼就對中國傳統人倫觀念有很深的體悟。他曾經說,自己的個性與行事作風,明顯的影響如學術知識是來自父親,而不明顯的影響如精神氣質則來自母親。 1945年楊振寧離開中國赴美求學前,由北京到昆明的求學成長年代,親眼目睹當時中國面對的動盪內亂與強鄰外患, 他在追求科學知識外,初中因父親延請名師教授學習《孟子》,在昆明西南聯大由諸多大師習得的國學底蘊,都使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刻的認識。因此,他因不凡的科學識見,在到美國的十年左右,很快聲名鵲起,做出規範場論與宇稱失恆的創新成就,贏得舉世尊崇的諾貝爾獎,卻沒有丟失故土文化的根源。 在諾貝爾獎的演講中,他說自己是東方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與衝突的產物,為此感到驕傲,也深刻意識到自己的獲獎,不只是給他個人帶來榮耀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作者:
江才健
頁數:
59
2025年10月18日中午12時,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與世長辭,享年103歲。10月24日八寶山革命公墓追悼會上,清華師生胸帶白花鞠躬送別,我忽然想起整理保釣資料的時光;作為圖書館員,能在文獻與現實交織的時空裡,見證這位科學巨匠赤誠的家國情懷,何其榮幸。 保釣運動中的思想燈塔 1970年代初,全球華人掀起保衛釣魚島主權的浪潮。在這段歷史中,楊振寧不僅是傑出的物理學家,更成為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精神力量。楊振寧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下稱石溪分校)的學生趙午曾說:「楊振寧的名字激勵了大陸和台灣整整一代的年輕學生」。這份影響力源自他融學術理性與愛國熱血於一身的特殊魅力。 1971年初,訪學香港的楊振寧首次關注到釣魚島爭端。回到美國石溪分校後,他在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同時,迅速投入保釣運動。同年5月,他參加「致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國會議員的公開信運動」,要求尼克森和國會議員重新考慮美國對釣魚島問題的政策。這份3千餘名學者的呼籲令美國政府不得不重視。…
作者:
何玉
頁數:
60
在討論經濟增長時,我們常常依賴一些看似客觀,但實際上可能是誤導的數字,比如GDP增長率、平均薪資和基本工資的漲幅等。這些數據看起來令人振奮,似乎在暗示正朝著普遍富裕和公平的方向邁進。台灣就是一個例子。 根據官方統計,自2015年以來,台灣的人均GDP穩步上升,預計到2026年將超過4萬美元;基本工資也連續提升了十年,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29,500元。在對外宣傳中,這些成就被視為社會進步和勞動者保障改善的象徵,是政府推動包容性增長的重要證明。 台灣實際總薪資負增長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數字雖反映了台灣經濟的整體情況,卻未能揭示台灣人民生活的細節和差異。根據主計總處發布的2023年薪資數據,受雇員工的平均薪資為58,545元,但薪資中位數卻僅為約43,000元。這並非統計上的誤差,而是揭示了一個嚴酷的現實:超過一半的勞動者收入低於整體平均水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平均薪資創新高」不過是少數高薪階層所推動的表象,與大多數人的經濟狀況毫無關係。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十年中,平均薪資增長了24.99%,而中位數薪資僅增長了16.73%,這表明高薪群體的收入增長速度遠超過普通勞動者。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問題,更是經濟結構向上傾斜的表現。資源與收益愈發集中於特定的行業、區域和階層,形成了一種「雙軌社會」,而大多數人則被困在低薪和高生活成本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物價的上漲進一步侵蝕了民眾的生活感受。儘管名義薪資看似增加,實際購買力卻反而下降。2023年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台灣出現了7年來首次的實際總薪資負增長(-1.04%)。這意味著,儘管許多家庭的帳面收入有所增加,但他們實際能承擔的生活支出卻在減少。民眾常常用一句話來總結這種無力感:「什麼都在漲,就是工資不漲。」…
作者:
謝雅卉
頁數:
62
2025年10月2日,苗栗市社寮街一條寧靜的小巷,驟然變成血腥的刑案現場。48歲的嫌犯邱某在街頭持刀隨機襲擊,致使兩名女童和一名見義勇為的市民受傷。小女孩驚慌失措地逃入便利店尋求幫助,店內滿是鮮血,現場目擊者無不感到驚恐和不安。新聞畫面播出後,社會陷入憤怒與恐懼中:如此暴力行為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毫無預警地撕毀了人們對「日常」的信任。 然而,這起事件不僅僅是一起殘酷的暴力行為,更是一個早已醞釀的系統性災難,嚴峻地質疑了台灣整體社會治理與風險預警體系的有效性。因為這名行兇者並非毫無前科、突發奇想的「突變者」,相反的,他的名字早已在司法系統和媒體上出現過。十年前,他曾在超商持刀傷人,重傷四人,甚至攻擊員警。經過近九年的服刑後,他本應受到嚴格的監管與輔導,然而卻如同消失在社區中,無人追蹤與關注。直至再次揮刀,鮮血再次流淌。 血跡從來不會說謊 面對此案,公眾最無法接受的是:在這個自詡為「強化社會安全網」的體系中,一名曾經犯下嚴重暴力罪行,且具備精神風險與毒品前科的高風險個體,竟能毫無阻礙地再次融入公共生活,甚至無需定期報告或心理評估,亦沒有任何人主動關注他的適應狀況。政府多年來引以為傲的「強化社會安全網」自2018年首次推出,2021年升級至2.0版本,而2025年將是五年計畫的收官之年,期間投入了407億元,建設「152處社會福利服務中心、28處心理衛生中心、4609名專業人員及500多個民間團體」,最終卻無法識別和阻止一名有暴力前科的慣犯再次作案,令人感到無奈。 邱姓嫌犯並非「看不見的幽靈」。根據鄰里的描述,他在社區中的行為頗為異常,情緒時常失控,甚至被稱為「不定時炸彈」。他有毒品記錄、有服刑經歷,曾因攻擊無辜路人而入獄。然而,在層層疊疊的社會安全網機制中,他始終沒有成為「應該被處理的個案」。其中的原因在於制度規定:「他並未被正式診斷為精神病,缺乏身心科就診記錄,因此不符合通報標準。」此回答令人心寒。顯然風險並非未曾存在,而是人們選擇視而不見、無能為力或不知如何應對。制度選擇以醫療標準來界定風險,用行政邏輯來決定介入,而非依據人命的價值與社區的感受來判斷「值得關注」的個案。…
作者:
羅鼎鈞
頁數:
64
在日常生活中,紙箱幾乎無所不在,無論是電器產品的外箱、物流包裝、購物宅配,甚至保存家中物品的收納工具,許多人都有將紙箱拆封後保留、堆放備用的習慣。近期報章出現一則新聞指出,一對母女因長期與劣質紙箱共處一室,吸入其中的甲醛與苯等致癌物質,最終雙雙罹患白血病。該報導不僅引發社群討論,更讓許多人憂心忡忡:紙箱真的會釋放毒氣致癌嗎?該不該趕緊把家裡的紙箱全部丟掉? 面對這則報導所引發的健康恐慌,有必要回到事實基礎,深入分析紙箱是否真的會釋放甲醛與苯,才能釐清風險真相。 特定職業會接觸苯與甲醛 甲醛與苯是目前醫學界已知的致癌物質之一,確實與血液系統的癌症如白血病有關聯,尤其是在化工業、油漆處理、裝潢工程、印刷製程等高度接觸這類化合物的工作場域,職業傷害導致的健康風險不容小覷。但一般民眾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甲醛與苯,其濃度與暴露時間,遠低於職業風險的門檻,因此不會造成血液系統疾病的實質威脅。 以日常生活為例,偶爾聞到新家具或膠水的氣味,雖然刺鼻,但濃度遠不足以構成致癌風險,除非長期且高劑量暴露。因此討論這類物質時,應該聚焦在來源、濃度與暴露情境,不能單以「有過接觸」就推論會有「致癌風險」。…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頁數:
66
目前全球最受關切的問題,就是糧食生產及貿易、食品安全、氣候異常變遷、生物多樣性的劣變、以及生活環境的惡化等,而這些問題其實皆與農業直接有關,所以減輕農業威脅生物生存方面的負擔,並負起農業可產生正面果效的責任,是國際間農業從政人士與硏究人員應積極面對的課題。 農業生產應重視的課題 一、維護土壤健康。土地乃孕育萬物之母,所以土壤的良莠與否直接影響到萬物的種類與多寡。霍華德(Albert Howard,1873-1947)及麥卡理森(Robert McCarrison,1878-1960)兩位英國爵士的研究清楚道出,從自然環境中生產出的糧食是長壽健康的決定性因素;英國土壤協會(Soil…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68
什麼樣的建築違建,居然可以驚動蔣介石出面干預。1950年代的圓山飯店憑藉著與士林官邸的特殊關係,濫用特權,警察局長依法取締圓山飯店違建,反而被蔣下令撤職查辦,違建重建的工程款還要由台北市長私人墊付。 這件違建糾紛是因媒體發現警察局長被關起來了,才引起注意,但外界並不清楚過程,直到近年來政府公開檔案,可查閱到當年台灣省警務處的調查報告,以及黃杰擔任警備總部總司令時期的日記,才能拼湊出整起案件的始末。 黃杰日記還原圓山違建 國府名將黃杰自越南撤退來台後,曾擔警備總部總司令。他在1959年9月20日的日記提到蔣總統關說違建拆除的秘辛。他寫「前日奉總統令召見,以圓山飯店新建鋼骨水泥車間,警察第三分局長趙品玉,以其無建築執照,強迫拆除,但該處既不妨礙交通,又無礙市容,何得令其拆除?奉總統諭,限三日內將趙品玉撤職,並予監禁,以示懲罰。」 在那個年代,圓山飯店憑著與士林官邸的特殊關係,幾乎無人能管。圓山飯店沒有任何申請核准,就自己架鐵絲網,把早起運動的台北市民趕走,不允許靠近圓山飯店,販賣未稅洋酒更是屢見不鮮,各級政府單位想管也管不動,圓山飯店動不動就抬出孔令偉、宋美齡等頭銜,讓外界知難而退。…
作者:
高靖
頁數:
70
在「體系化作戰」的規劃下,解放軍陸軍的戰車發展越來越全面,一方面肩負和步兵之間的偕同作戰,二方面也擔負陸軍鐵拳的部隊之一,雖然大陸軍用無人機的發展與應用相當完備,但基於戰車仍是陸軍主力部隊的標配,故解放軍仍舊將最新科技應用在戰車的發展。 99式系列重型戰車 陸軍是解放軍規模最大的兵種,長期以來肩負的防禦任務、疆域範圍相當廣闊。雖然在實際的防衛作戰想定中,沒有一個國家有侵略中國的企圖,但對於戰車部隊的發展,包括技術研製、戰術應用、體系化作戰的規劃,陸軍在戰車的發展上仍獲得高層重視。 1999年首輛99式戰車出現在陸軍裝甲部隊,歷經十餘年發展,99式戰車從最初的原型已衍生為99A、99B戰車,前者於2011年開始服役,後者是2025年首度出現在九三閱兵。 99式戰車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01研究所」開發的戰車,屬於第三代戰車。從外型來論,99式戰車的車身比歐美主戰車要低矮。上世紀美軍M60系列戰車的高度為3.2公尺,但後續美軍主戰車的車身則降為2.4公尺。99式戰車的高度僅2.37公尺,大幅降低遭到敵軍戰車發現的機率,也利於主戰車出沒在較為擁擠的戰場(諸如城鎮)。…
作者:
宋磊
頁數:
72
在全球人工智慧(AI)的競賽中,中國大陸正以驚人的速度躍升為不可忽視的強權。從日常辦公到產業轉型,從技術研發到治理框架,AI正在重塑大陸的社會經濟格局,但同時也伴隨著諸多挑戰與隱憂。這場科技革命帶來效率提升與創新機遇,但更引發對倫理、隱私與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面對這場變革,大陸如何平衡發展與風險,將決定其未來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大陸AI發展現況與全球地位 根據最新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信任、態度與應用調查報告》顯示,大陸用戶對AI的信任度、接受度、期待值及樂觀度領跑全球。更令人矚目的是,大陸職場中的AI工具使用率高達93%,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58%)。這種高度接受性反映的是,大陸為AI高水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及對AI技術推廣的積極政策支持。 作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一部分,大陸過去十年來一直在累積包括AI在內的高科技產品專業知識。倫敦國王學院發展經濟學專家龔雲丹(Yundan Gong)表示:「中國製造2025總體上非常成功。在許多行業中國正在趕上領先地位,在某些行業中國甚至處於領先地位」。在無人機領域,大疆創新在全球擁有70%的市場份額;在再生能源領域,大陸占全球太陽能板供應鏈的80%至95%;在電動車領域,大陸也超越了德、日、美等傳統汽車生產中心。…
作者:
蔡鎤銘
頁數:
74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倫理挑戰。在思考人機關係的倫理框架時,我們需要超越單純的技術邏輯,回歸到人類文明數千年來積累的智慧寶庫。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與西方哲學中的德行倫理、義務論、功利主義等學說,共同提供了建立「以人類為主體性」的AI倫理觀的堅實基礎。 儒家五常與AI倫理的契合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為AI倫理建設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精神資源。「仁」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共情,在AI設計中體現「仁」的原則,意味著技術發展應當以增進人類福祉為最終目的。這與亞里斯多德提倡的德行倫理學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兩者都關注行為對人格與社會的影響。在醫療AI的應用中,不僅要考慮診斷的準確性,更應該關注通過技術手段增強醫患之間的情感連接,而不是用冰冷的算法取代人性的溫暖。 「義」要求AI系統的設計和使用,必須符合社會正義和道德正當性。這與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相呼應,強調道德法則的普遍性和對人的尊重。在實踐中,這就要求對訓練數據的選擇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將社會中存在的偏見和不平等編碼進入算法中。例如在招聘領域使用的AI系統,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和制度設計雙重保障,確保不會因性別、種族、年齡等因素產生歧視性結果。 「禮」為AI時代的人機互動,提供了行為規範的指導。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和諧的必要規範,這一思想啟示,需要為AI系統建立相應的「數字禮儀」。這不僅包括對用戶隱私的尊重,也涉及AI與人類交流時應當遵循的規範。例如社交機器人的設計,應避免過度擬人化造成的倫理困惑,也需要建立明確的界限,防止技術對人類社交關係的過度侵蝕。此外,尚書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基本原則,也可提供AI倫理的發展渠道與主要目標及方向。…
作者:
邢天立
頁數:
76
2023年10月,加薩邊境和以色列屯墾區交界處,爆發大規模以巴衝突。由哈瑪斯領導的武裝團體,炸毀了邊界圍牆和哨所之後,侵入以色列屯墾區並大肆屠殺居民。事後,以色列展開報復性空中轟炸,並進行地面清剿哈瑪斯武裝團體的行動。針對哈瑪斯建構的500公里長地下隧道和通風井等設施,以色列國防軍(IDF)派出地面部隊和各型裝甲車輛進行地道破壞任務,並鎖定哈瑪斯領導人辛瓦。 馳車4型主戰車 以色列國防軍的馳車4型主戰車(Merkava IV),出現在加薩邊境。馳車4型從2001年開始量產,2004年起進入以色列陸軍服役。馳車系列主戰車是以色列陸軍依據歷年戰場經驗而研發量產,和其他國家的主戰車相較,馳車系列改採前置引擎、後置砲塔的布局。砲塔內有車長、裝填手和發射手,底盤前方有駕駛員,底盤後方空間可乘座6名步兵,堪稱結合主戰車(MBT)和步兵戰鬥車(IFV)的產品。目前,服役中的馳車系列計有1-4型,而馳車5型(Merkava V)尚處於研發階段。…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78
宋慶齡的一生有許多光榮偉大的事蹟,作為一名長期在黨外工作的同志,她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中做出很多重要貢獻。她始終不渝地以民族解放大局為重,力促國共第二次合作,積極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支持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愛國人士的抗日救亡運動,並團結海外僑胞共赴國難,協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展,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卓越的歷史貢獻。 堅定信念力促國共二次合作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在這一決定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宋慶齡展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她與何香凝、柳亞子等著名愛國人士率先簽名回應《八一宣言》,堅定支持瓦窯堡會議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為促進第二次國共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政策也有所鬆動。蔣介石通過多種管道嘗試與中共建立聯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委派宋子文與宋慶齡溝通。1935年末受蔣介石委託,宋子文請宋慶齡協助向中共中央轉達,國民黨方面關於重啟談判、重建兩黨合作的意願。這一歷史性舉動,為後續國共兩黨接觸埋下了重要伏筆。宋慶齡和宋子文商議,決定請董健吾前往陝北。他是宋子文在聖約翰大學的校友,當時正以牧師身分在上海從事中共秘密工作。 宋慶齡既堅持原則立場,又展現靈活智慧,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段歷史充分展現在民族大義面前,愛國人士超越黨派分歧、共赴國難的高尚情懷。可以說,宋慶齡為國共合作抗日立下了頭功。她的這種破冰之舉,完全是基於對國家前途、民族安危的考慮,以及對共產黨的信任。就這樣,宋慶齡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推動了國共兩黨中斷近十年的聯繫重新建立。…
作者:
宋菊芳
頁數: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