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屢破新高 民眾依然薪情不好│謝雅卉
在討論經濟增長時,我們常常依賴一些看似客觀,但實際上可能是誤導的數字,比如GDP增長率、平均薪資和基本工資的漲幅等。這些數據看起來令人振奮,似乎在暗示正朝著普遍富裕和公平的方向邁進。台灣就是一個例子。
根據官方統計,自2015年以來,台灣的人均GDP穩步上升,預計到2026年將超過4萬美元;基本工資也連續提升了十年,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29,500元。在對外宣傳中,這些成就被視為社會進步和勞動者保障改善的象徵,是政府推動包容性增長的重要證明。
台灣實際總薪資負增長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數字雖反映了台灣經濟的整體情況,卻未能揭示台灣人民生活的細節和差異。根據主計總處發布的2023年薪資數據,受雇員工的平均薪資為58,545元,但薪資中位數卻僅為約43,000元。這並非統計上的誤差,而是揭示了一個嚴酷的現實:超過一半的勞動者收入低於整體平均水準。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平均薪資創新高」不過是少數高薪階層所推動的表象,與大多數人的經濟狀況毫無關係。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十年中,平均薪資增長了24.99%,而中位數薪資僅增長了16.73%,這表明高薪群體的收入增長速度遠超過普通勞動者。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問題,更是經濟結構向上傾斜的表現。資源與收益愈發集中於特定的行業、區域和階層,形成了一種「雙軌社會」,而大多數人則被困在低薪和高生活成本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物價的上漲進一步侵蝕了民眾的生活感受。儘管名義薪資看似增加,實際購買力卻反而下降。2023年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台灣出現了7年來首次的實際總薪資負增長(-1.04%)。這意味著,儘管許多家庭的帳面收入有所增加,但他們實際能承擔的生活支出卻在減少。民眾常常用一句話來總結這種無力感:「什麼都在漲,就是工資不漲。」
最令人憂心的是,政府與媒體持續對「平均」指標的迷信與操弄。當官方高調宣布基本薪資再創新高,卻對多數人真正的「薪情」避而不談,這種「好消息」與「壞感受」的反差,不只造成集體焦躁,更加深了人民對體制的疏離感。正因如此,愈來愈多台灣人開始懷疑:這場經濟成長的盛宴,到底有沒有自己的位子?
被剝奪的未來與夢想
當前台灣社會面臨的最嚴重階級分化,不僅僅體現在收入差距上,更在於是否擁有資產所引發的生活條件差異,而住房問題則是最具代表性和最為殘酷的例證。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全台住宅價格指數從2018年的91.24激增至2023年的136.20,漲幅超過四成。同時,房價所得比也達到9.86倍,這意味著一位中位數收入的勞工,需要將近十年不吃不喝才能購得一間普通住宅。這一計算並未考慮通脹、物價上漲、生活開支及持續上升的房價。對於大多數年輕人而言,買房已不再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站點,而是一場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場住房危機使得許多年輕人放棄購屋的念頭,並進一步影響他們對未來的規劃。「不婚、不生、不買」並非代際叛逆,而是一種對現實的理性反應和心理自我保護。當生活無法穩定,愛情、家庭及安定的生活也無從談起。這不僅導致生育率下降,也是對整個社會運作邏輯的質疑。
更為矛盾的是,這輪資產通膨所帶來的紅利,幾乎全數流向那些已擁有房產的中上階層。這部分人群無需辛苦工作,只需持有不動產和金融產品,就能在市場利率低迷和資本利得暴增的情況下,實現被動致富。而新進勞工和年輕人則只能看著房價飛漲、租金攀升,卻無法入場。為了在這場財富遊戲中追趕,有些人選擇高槓桿投資,背負巨額負債,面臨更高的金融風險,成為市場波動的受害者。
2024年主計總處發布的家庭財富報告揭示了驚人的差距:財富最上層的20%家庭,平均淨資產達到5,133萬元;而最底層的20%家庭則僅有77萬元,整體差距高達66.9倍。這種資產懸殊並非自然形成的貧富現象,而是政策、稅制和市場結構共同造成的「制度性剝奪」。過去「不買房就永遠是租客」的生活選擇,如今已演變為「沒有資產就永遠無法融入社會」的殘酷現實。
當擁有資產變成財富的分水嶺,當租屋與買房意味著人生安全感的天壤之別,社會階級的流動性便不再存在。此時,年輕人對努力翻身的懷疑,就不再是情緒性反應,而是一種對結構性困境的冷靜評估。問題不在於他們是否努力,而在於這個社會是否給他們一條能通往未來的路。
該如何定義「成功社會」?
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辛勤工作應當帶來基本的生活保障及向上發展的機會。然而,現今台灣的現實卻讓這條道路變得異常艱難。許多年輕人感慨「努力無果」、「買房成了奢望」、「工資無法支撐體面生活」,這並非個人的能力問題,而是制度性障礙與資源分配機制的崩潰所致。回歸根本,如何衡量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呢?如果政府和媒體僅僅關注GDP、出口量、股市市值和平均工資,將永遠無法察覺大多數人逐漸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只有將關注點轉向中位數工資、房價與收入比、財富差距,以及生活滿意度等能真實反映民生的指標,政策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
改善現狀並非無計可施,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具備政治意願與社會共識。在稅制上,應讓資本和資產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不是一味鼓勵房地產和金融投機。在住房政策方面,政府需積極推進社會住宅建設並限制囤房行為,而不應僅靠市場機制來調節。在薪資制度上,應獎勵願意與員工分享利潤的企業,強化工會和勞動談判的權利。在教育與福利方面,必須建立跨世代公平的機制,以打破階級再生產的惡性循環。繁榮不在於統計數據的光鮮亮麗,而在於每個人是否能夠充滿希望,並保持尊嚴地生活。
(作者係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謝雅卉
- pages: 62
- 標題: 人均GDP屢破新高 民眾依然薪情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