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的挑戰│曲兆祥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出爐,一如事前各家民調機構調查,前立法委員鄭麗文殺出重圍,拿下黨主席寶座,這個結果創下國民黨史的紀錄,因為鄭麗文不僅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發生的野百合學運領袖,後來還成為民進黨公職,同時還是民進黨外圍團體「外獨會」的成員,這種背景居然能高票當選國民黨主席,表示國民黨基層黨員不僅已「輸」怕了,而且還對黨的改革充滿急切期待。
一如馬英九在選前送給鄭麗文的8個字-「世代接棒、同行致遠」,國民黨基層熱切期待黨內世代交替的熱情,在這次選戰中全方位爆發。
基層要世代交替、黨務改革
分析鄭麗文能順利勝出的原因,說穿了就是「世代交替、黨務改革」,這一句在2016年後就在黨內流傳的口號,經過十年還只是停留在口號階段。其間,2018年底的地方選舉,韓國瑜在高雄市一度點燃國民黨基層的熱情,可惜韓國瑜的揠苗助長選擇,不僅輸掉了2020年總統大選,還在不久後連帶丟掉了高雄市長寶座。這個損失不僅是兩個職務而已,同時還澆熄了黨員的希望。2024年侯友宜在新北市長任內的傑出表現,也未能阻止民進黨的繼續執政,這導致國民黨內士氣更加低迷。
今年夏天,由民進黨發起的「大罷免」居然弄了一鼻子灰,這下子國民黨員士氣大振,又看見鄭麗文這樣民進黨出身的戰將,自然是驚為天人,所以全力支持。剛好投票日當天遇上秋老虎發威,天氣晴朗,這有助於拉高「散戶」的投票率,也使得鄭麗文輕騎過關。
鄭麗文將面對四大考驗
鄭麗文即將在11月1日走馬上任,她立刻要面對以下四大考驗。
一、黨務經費。根據媒體的披露,朱立倫任內每月要負責籌措近3千萬元的經費,一年算下來幾乎要三至四億元,而這只能供正常黨務營運,2026還有地方選舉,就算所有提名人都自籌糧草,黨中央也不能袖手旁觀。這天文數字要從哪裡來?鄭麗文從政已近30年,沒有企業及家族背景,她指望政黨補助費和企業黨員捐款,恐怕是緣木求魚。這筆巨大經費恐非鄭麗文個人所能承擔。
二、地方派系的整合。國民黨內地方派系一向是自成體系的勢力,他們不但與都會區的外省掛勢力分隔,同時自身也是大小勢力割裂,從北到南都有大小不一的非正式組織,很難有人可以完全整合統領。過去在威權時代,地方派系多少還配合黨部的指揮,因為黨部不僅有中央執政的合法權威,而且也有全國資源的分配權,派系為了生存發展不得不俯首聽命。即便如此,部分派系還是會藉機搞小動作或滋生事端,尤其是1980年後,民主化呼聲漸高,黨部權威呈現下滑趨勢。李登輝執政時期,地方派系基於支持「本土派」的認知,維繫了跟黨中央的配合,更何況當時黨產尚未被處理,黨中央很有資源來做分配工作,所以派系有意願配合黨中央。
2000年李登輝下台,而且首度政黨輪替,民進黨籍的陳水扁結束了國民黨一黨獨大和長期執政的局面。國民黨中央權威瓦解,此時久任立法院長的王金平成為地方派系非正式的共主,雖然不能像過去黨中央那樣一言九鼎,但在王金平柔軟調和鼎鼐的功力下,大體上還能整合地方派系,不過各縣市的派系各自為政的情形十分明顯。因此,要在未來由鄭麗文主持派系整合,老實說這有點不切實際。筆者之所以這麼說,不是故意唱衰新任黨主席,實在是因為鄭一缺糧草,二缺威望,三缺人脈,當這些籌碼都缺乏時,只靠道德呼籲和黨中央的命令,那是無濟於事的。
三、2026地方選舉提名。將軍的功業在戰功,沒有戰功的支撐,連皇位都會坐不穩,何況是黨員直選的主席。2018和2022年兩次地方選舉國民黨戰績都不錯,尤其是在朱立倫主持下的2022年拿下15個縣市的執政權,如果再加上苗栗縣的話,等於是拿下七成多的地方執政權。這種戰功都沒能讓朱立倫保住主席大位,這就是說2026地方大選,鄭麗文必須交出一張足可堪比朱立倫在2022創下的佳績,否則主席的位子難穩。
放眼2026地方選戰選局,基本上國民黨選情不差,可是這一次的黨內選舉讓黨的形象受傷,尤其是選戰過程中重傷對手的舉動激化了黨內對立,這對黨內和諧是負面的,亟待新任主席去彌合裂痕。更困難的是部分現任地方首長任期屆滿,而繼任人選有爭議性的選區必須協調得很好,否則戰力會大打折扣。所以整合力量找出最強候選人,成為鄭麗文接下來的大考驗。
四、與民眾黨協商、聯合參選。這又是一樁極其重要但偏偏毫無經驗可資借鏡的新鮮事。2024年藍白兩黨一度協商合作競選,可惜功虧一簣,未能完成,以致讓賴清德撿了個大便宜。現在鄭要如何處理與民眾黨的合作甚至是聯合競選事宜,這可不是一句「該讓就讓」,就能輕易解決的大事。茲事體大,此處暫時不表,待子彈飛過一陣子後,我再為文請讀者指教。
最後,一如前文所說,鄭麗文能順利選上國民黨主席,是很難得的一件黨史大事,誠心祝福她!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曲兆祥
- pages: 6
- 標題: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