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復興美國製造之路知易行難│戴肇洋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於接受News Nation媒體訪問時表示,在美國與台灣簽署貿易協議中,將美國需要的晶片能夠分成台美兩地各自生產一半。此一訊息造成台灣各界譁然的同時,其背後旨在川普政府期待透過加徵貿易夥伴「對等關稅」,促進外國企業在關稅成本考量下增加投資美國,藉此復興美國製造水準,進而建立產業自主發展。
儘管賴政府對美談判團隊強調,「絕不答應」川普政府的蠻橫要求,卻又同時提出協助美國打造「台灣模式」產業聚落,讓美國達成「再工業化」的願景。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此一構想背後所涉及的層次,並非僅有單純產品或技術的出口,而是包括整體制度與產業聚落的移轉。亦即台灣模式核心,除了科技硬體或產業體系的緊密整合外,更涉及政策規劃、產業升級、文化特質與地緣條件的完整結晶。
台美兩地存在結構性差異
回顧台灣科學園區之所以成功,除了受惠於冷戰對抗的格局下,美方採取技術轉移外,其實在於集中治理制度,加上綿密的供應網路,以及長期投入專業人力教育訓練。亦即台美兩地存在結構性差異,例如:美國聯邦與地方政府的分權制度複雜、水電及土地的取得程序繁瑣,以及技術保護不足、移民政策管制;不過,最為嚴苛無法忽略的風險,莫過勞工競爭能力的薄弱。這些限制是廠商投資美國難度頗高的挑戰。
誠如川普最近在「真實社群」撰文指出,美國過去曾經在許多製造領域上表現卓越,希望外國公司在投資美國時能帶來專業技術人才,藉此訓練美國勞工學習製造複雜領域的產品;美國不應嚇退外資,而應歡迎他們;如果未來外國公司撤出,美國已具有純熟的專業技術人才可無縫接軌勝任工作。川普的論述其實反映了美國勞工的競爭能力大幅衰退,未來必須重新學習,否則難以落實製造業回流。
無獨有偶,英國《金融時報》也曾指出,川普政府推動製造回流美國政策,除了美國勞工競爭能力衰退外,還有產業政策不穩定、供應體系不完整、工會過度介入及市場需求放緩等問題,若無法改善,恐怕讓製造回流作繭自縛,更別奢求建立產業自主發展。這些無疑說明,川普政府希望透過關稅政策,威脅外國企業增加投資美國,藉此推動製造業回流之路並不輕鬆。涉及復興美國製造業的問題大致可歸納如下。
改善就業環境始能回流
首先,職業選擇心態的偏差。由於美國長期以來偏重「微笑曲線」兩端利潤較高的研發創新與品牌行銷,相對輕視位置中間利潤較低的製造環節,同時透過外包,導致許多產業呈現斷鏈現象。因此,川普若要真正推動製造業回流,就需從重建製造業的「工作價值」與「社會尊嚴」職業心態選擇開始,讓製造業成為值得尊敬的職業選擇,甚至吸引人主動參與製造業。
其二,從事行業領域的傾斜。依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局最新就業數據顯示,全美就業人口接近1.7億人,其中服務業從金融到物流、零售、餐飲等就業占比接近九成,農林漁牧業就業占比1.4%,製造業就業占比8.1%。雖然美國80%勞工支持製造業回流美國,但卻因薪資福利、工作環境、體力負荷等因素,僅有25%的勞工願意前往工廠工作,造成目前仍有42萬個職缺無人填補。
其三,社會價值觀念的歧見。美國製造業之所以逐漸受到社會排斥的癥結,並非因為製造業採取全球專業分工或生產成本增加等問題,而是因為美國社會長期輕視「藍領工作」或「工廠職涯」的氛圍,亦即美國社會認為「進入工廠」是人生失敗的選擇,造成勞工對製造業一知半解,或是不願學習。因此,川普讓製造業重新成為值得投入、學習、驕傲的職業,其實遠比揮舞關稅大刀要求外國公司前往美國投資,或興建工廠更加困難與複雜。
調整美勞工落伍就業行為
無庸置疑,從川普首任就開始透過減稅配合關稅政策,推動製造回流美國投資;至拜登政府宣誓「重建美國」,特別訂定《晶片科技法案》、《通膨削減法案》,提供租稅優惠、貸款和補助等措施,聚焦半導體、電動車及新能源等產業,希望鼓勵科技廠商投資美國。此一期間,儘管美國政府不斷砸錢支持,卻又似乎與實際狀況嚴重脫節,導致復興美國製造之路更加顛簸崎嶇。
很顯然地,美國勞工落伍的就業行為是否可調整,是復興製造業的關鍵。而川普政府若要解決製造式微的困境,就需積極扭轉美國勞工的就業行為。此外,更加無法忽略的是,川普政府必須腳踏實地真正解決製造不振的問題,並非一味將貿易赤字歸咎於他國,同時採取保護主義設置貿易障礙,藉此降低逆差,而是應重新評估產業政策、加速整合製造供應體系,以他國的長處補充自身不足,多管齊下,始能達成復興美國製造的願景。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48
- 標題: 川普復興美國製造之路知易行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