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值得推廣、實施│吳文希

有機農業值得推廣、實施│吳文希

目前全球最受關切的問題,就是糧食生產及貿易、食品安全、氣候異常變遷、生物多樣性的劣變、以及生活環境的惡化等,而這些問題其實皆與農業直接有關,所以減輕農業威脅生物生存方面的負擔,並負起農業可產生正面果效的責任,是國際間農業從政人士與硏究人員應積極面對的課題。

農業生產應重視的課題

一、維護土壤健康。土地乃孕育萬物之母,所以土壤的良莠與否直接影響到萬物的種類與多寡。霍華德(Albert Howard,1873-1947)及麥卡理森(Robert McCarrison,1878-1960)兩位英國爵士的研究清楚道出,從自然環境中生產出的糧食是長壽健康的決定性因素;英國土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的創始人貝爾福女士(Lady Evelyn B. Balfour, 1899-1990),經由連續30餘年的田間土壤試驗,親身體會到土壤健康會直接影響動植物及人的健康。

土壤的健康取決於土壤中所含有機質的多寡。有機質含量多的土壤是健康的,含量少的一定是貧瘠而生長不出營養健全的食材;添加堆肥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其間的活性碳明顯(p<0:01)比慣行農業中的多,此乃因為有機農田所含有機質顯著(p<0:05)比慣行農地中的多,因為慣行農田施用較多化學肥料及耕犁之故。化學肥料會使土壤中的各種微生物活躍生長,但會消化土壤中存在的有機質;相對的,有機農田使用堆肥或綠肥、或覆蓋作物、或種植伴作作物、或實施輪作,增加土壤中的碳含量,所以有機農田每畝土地中每年可固定住2000磅的碳,而慣行農田中則反而流失300磅的碳。有益生物會將有機質分解,轉變成腐植質,腐植質中的腐植酸、黃腐酸、烏敏或腐木酸會改良土壤結構,而便於作物根部生長、營養吸收及發育,尤其是它可增強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中微生物多,可以代謝產生對植物有益的物質。

二、減緩氣候變遷效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氣候行動2021年版」報導,現行之慣行農業所衍生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所排放溫室氣體的1/4-1/3,並消耗全球70%的水資源。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的全球土壤有機碳封存圖(GSOC)顯示,全球34%的溫室氣體會因土壤永續性的維護而減少,相當於每年經由土壤可封存20.5億噸的碳,但目前農業耕地33%的土壤已退化,其中25%的土壤遭到破壞,所以提議將20億公頃土地恢復原狀,並將保護區面積擴大到全球陸地面積的50%,使全球碳排放量減少13%,農作物產量增加10%。換言之,只要將1.5億公頃被破壞退化的農地恢復原狀,就可創造出850億美元的收益,並增強近2億人的糧食安全。

三、生物多樣性的復原。單就植物而言,根據「英國皇家植物園」2020年結合210位專家的調查,全球已有2/5的植物面臨滅絕風險,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及原生物種的棲地遭到破壞。根據《應用生態學雜誌》(J. of Applied Ecology)的一篇報告,將慣行農地轉變成以有機方式應用的土地,可營造出46-72%的半自然棲地,結果孕育出的動植物種類較之前的多30%,以及多50%的植物數量。2020年出版的第11卷「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也報導,植物的數量在有機農田中比慣行者多95%;計入所有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有機農田中的比慣行者中的多58%。

四、自然環境保護。慣行農業大量使用的化學肥料,水溶性的硝酸鹽及磷酸鹽會經由雨水、灌溉用水,滲入地下水中,地下水的品質於是降低;而有機堆肥基本上並不會造成如同前述的情形。慣行農地土壤滲出的氯化物和硝酸鹽的濃度,比有機農田高;人從飲用水中吸收到的硝酸鹽,和癌症、甲狀腺疾病、不良生育後果及高鐵血紅蛋白血症(藍嬰症)等有關;除化肥外,化學農藥的濫用同樣會惡化地下水的品質,根據「世界水資源評估計畫署」的報告,38%的歐洲水體正承受著來自農業汙染的壓力,法國政府2011年計算過清淨境內地下水需付出5,221億歐元。總之,實施有機農業不但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而且不會在地下水中累積各種有毒的化合物質及重金屬。

五、農民收益較大。在乾旱的2016年以有機方式生產的玉米產量顯著地(p<0:05)高於慣行方法種植的同種玉米,尤其是施用堆肥種植的結果,每畝田所生產的玉米為180-200英斗(bushel,每一英斗等於35.24公升),而以慣行方式在有或無耕犁的農地收穫的產量為110-140英斗。根據1986-2014年間的綜合資料,使用堆肥的有機玉米產量,每畝田為74英斗,而慣行玉米為76英斗;農民以有機方式生產作物,其產量未必一定優於慣行農民,但所獲利潤卻是慣行生產者的3.3-6.2倍!

結論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生物,農業也不例外。目前全球土壤中所含有的碳存量約計1兆7,400億噸,所以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切忌再實施如慣行農業所實施的方式,即經常性的耕犁土壤、大量施撒農業化學品、大面積地種植同一種作物、連作及任何觸及危害生物多樣性的作為等。其實,全球在二、三十年前表土就已損失了1/4,土壤及有機質流失,作物的產量及品質一定下降,於是農民使用更大量的化學肥料,土壤便加速氧化更多土中的有機質,排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改變這種惡性循環的方法,就是趕緊制訂務實的推廣方法與獎勵辦法。

羅德爾(Rodale Institute)研究所以田間試驗證實,有機農業比慣行農業少消耗45%能源,而且少排放40%的溫室氣體;並且單就產量而言,轉型成功的有機農田所產出的作物幾乎可與慣行農業者並駕齊驅;在遭遇旱季時,有機農業的產量甚至比慣行農業者多40%;有機農民所獲的報酬是一般慣行農民的3-6倍。實施有機農業有這麼多優點,相關政府單位豈能墨守成規而不怦然心動?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68
  • 標題: 有機農業值得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