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慧崛起:技術紅利與風險隱憂│蔡鎤銘

中國人工智慧崛起:技術紅利與風險隱憂│蔡鎤銘

在全球人工智慧(AI)的競賽中,中國大陸正以驚人的速度躍升為不可忽視的強權。從日常辦公到產業轉型,從技術研發到治理框架,AI正在重塑大陸的社會經濟格局,但同時也伴隨著諸多挑戰與隱憂。這場科技革命帶來效率提升與創新機遇,但更引發對倫理、隱私與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面對這場變革,大陸如何平衡發展與風險,將決定其未來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地位。

大陸AI發展現況與全球地位

根據最新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信任、態度與應用調查報告》顯示,大陸用戶對AI的信任度、接受度、期待值及樂觀度領跑全球。更令人矚目的是,大陸職場中的AI工具使用率高達93%,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58%)。這種高度接受性反映的是,大陸為AI高水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及對AI技術推廣的積極政策支持。

作為「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一部分,大陸過去十年來一直在累積包括AI在內的高科技產品專業知識。倫敦國王學院發展經濟學專家龔雲丹(Yundan Gong)表示:「中國製造2025總體上非常成功。在許多行業中國正在趕上領先地位,在某些行業中國甚至處於領先地位」。在無人機領域,大疆創新在全球擁有70%的市場份額;在再生能源領域,大陸占全球太陽能板供應鏈的80%至95%;在電動車領域,大陸也超越了德、日、美等傳統汽車生產中心。

政策推動與技術應用

2025年大陸正式全面啟動「人工智慧+」新時代。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意見》為大陸抓住AI歷史機遇、培育新生產力提供了行動指南。國家數據局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2025年行動方案》也重點部署了「人工智慧+」行動,一方面將深度挖掘AI應用場景,積極開展AI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另一方面將著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AI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及智能製造裝備。

在應用層面,AI已深入大陸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北京一家醫院內,AI在肺癌早期篩查中的準確率高達80%以上,能在很短時間內幫助醫生區分低危、中危、高危病灶,大大縮短患者的等待時間。在製造業領域,大陸已建成1200多家先進級智能工廠和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全球172家「燈塔工廠」中有72家建在大陸,占比超過42%。這些數字顯示AI技術正快速融入產業核心,生產效率顯著成長。

技術發展的挑戰與隱憂

儘管發展迅速,大陸的AI技術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信任度問題是其中一個關鍵挑戰,全球僅46%的受訪者願意信任AI系統。更嚴峻的是,應用失範導致雙重隱患:66%的使用者未建立輸出校驗機制,56%因此引發工作失誤(在大陸分別為78%和73%)。此外,57%的受訪者隱瞞AI使用痕跡,並冒認AI產出為個人成果,在大陸該比例甚至高達85%。

AI高能但非萬能。一些居心不良的用戶試圖通過AI來獲取非法資源。一位從事AI訓練的算法工程師表示:「人類在正話反說或陰陽怪氣的時候,AI並不一定能準確識別人類的意圖,進而影響其判斷和學習」。此外,數據污染和投毒也是一大問題,一些不法分子在與AI助手互動時,有意加入一些粗鄙語言或侮辱性觀點,污濁了AI的訓練環境。

過度依賴AI是人類面臨的另一個潛在風險。一位記者透露:「自從使用了AI功能之後,他幾乎很少會人工逐字閱讀參考資料,雖然有時候AI讀出來的總結內容會相對片面,但自己已無法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和總結了」。在此情況下,人們不禁擔憂:質檢員是否還會仔細檢校流水線上的產品質量,醫生是否還會耐心研判每一張醫學影像上的不明斑塊,老師是否還會精心設計每一次的小測驗。

監管治理與未來展望

面對AI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大陸正在積極構建治理框架。2025年3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制定了《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要求服務提供者對AI生成合成內容添加標識,以促進AI健康發展,規範AI生成合成內容標識,保護公民和各種組織的合法權益。

全球70%受訪者呼籲加強AI監管治理框架,但僅43%認為現行法規具備充分約束力。這種認知落差催生了強烈的改革訴求:87%的全球受訪者(大陸為86%)要求構建跨國監管體系,遏制AI虛假信息,敦促媒體與社交平台建立更嚴格的事實核查機制。這顯示全球對AI治理的共識正在形成,但落實仍需時間。

在技術基礎方面,大陸也正在努力築牢算力基礎。在2025年人工智慧計算大會上發布的《超節點智算應用「北京方案」》,正是構建集約化、普惠化的「人工智慧+」算力底座的重要成果。該方案以「開放多元、全場景賦能、普適普惠」為核心理念,整合晶片、整機、模型、服務與應用等關鍵環節,打造全國產化產業鏈,形成「技術創新-AI產業升級-社會經濟智能化轉型」的良性循環。

結語

大陸在人工智慧領域已取得顯著成就,然而,信任缺失、技術濫用、數據安全、過度依賴等問題也如影隨形。未來,大陸須在促進AI技術創新與應用的同時,加強監管治理框架的建設,確保AI技術在安全可控的軌道上發展,才能實現「人工智慧+」行動的潛力,培育新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正如專家所言,「人工智慧+」行動是大陸首次以技術革新和應用實踐引領者的身分,參與全球生產力重構的歷史機遇。只有在技術紅利與風險防範之間找到平衡點,大陸才能在這場全球AI競賽中脫穎而出,實現從技術追趕者到創新引領者的歷史性轉變。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鎤銘
  • pages: 74
  • 標題: 中國人工智慧崛起:技術紅利與風險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