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本主義倫理│邢天立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倫理挑戰。在思考人機關係的倫理框架時,我們需要超越單純的技術邏輯,回歸到人類文明數千年來積累的智慧寶庫。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與西方哲學中的德行倫理、義務論、功利主義等學說,共同提供了建立「以人類為主體性」的AI倫理觀的堅實基礎。
儒家五常與AI倫理的契合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為AI倫理建設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精神資源。「仁」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共情,在AI設計中體現「仁」的原則,意味著技術發展應當以增進人類福祉為最終目的。這與亞里斯多德提倡的德行倫理學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兩者都關注行為對人格與社會的影響。在醫療AI的應用中,不僅要考慮診斷的準確性,更應該關注通過技術手段增強醫患之間的情感連接,而不是用冰冷的算法取代人性的溫暖。
「義」要求AI系統的設計和使用,必須符合社會正義和道德正當性。這與康德的義務論倫理學相呼應,強調道德法則的普遍性和對人的尊重。在實踐中,這就要求對訓練數據的選擇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將社會中存在的偏見和不平等編碼進入算法中。例如在招聘領域使用的AI系統,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和制度設計雙重保障,確保不會因性別、種族、年齡等因素產生歧視性結果。
「禮」為AI時代的人機互動,提供了行為規範的指導。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和諧的必要規範,這一思想啟示,需要為AI系統建立相應的「數字禮儀」。這不僅包括對用戶隱私的尊重,也涉及AI與人類交流時應當遵循的規範。例如社交機器人的設計,應避免過度擬人化造成的倫理困惑,也需要建立明確的界限,防止技術對人類社交關係的過度侵蝕。此外,尚書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基本原則,也可提供AI倫理的發展渠道與主要目標及方向。
諸子百家的多元視角
除了儒家思想,中國其他學派也可為AI倫理提供思想資源。道家的「無為」思想為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視角。老子強調「道法自然」,提醒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需要保持對自然規律和人類本性的尊重。在AI發展的過程中,應避免陷入「技術萬能論」的迷思,而是以審慎的態度評估每一項技術創新的長期影響。在環境保護領域,AI技術應當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自然系統的運行規律,而非成為人類試圖征服自然的又一工具。
法家思想強調制度建設和權力制衡,這對AI治理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啟示。韓非子關於「法、術、勢」的論述,提醒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範AI的發展。特別是在自動駕駛、醫療診斷等高風險領域,必須明確界定開發者、使用者和監管者的責任歸屬。同時,法家思想也警示需要防止AI技術過度集中於少數團體的手中,應當通過制度設計,確保技術發展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墨家的「兼愛」、「非攻」理念,則可從社會公平角度為AI提供指導原則。墨翟主張無差別的愛與利他精神,這與邊沁、密爾等人的功利主義倫理有相通之處,但更加強調利益的公平分配,而非簡單的效用最大化。這一思想啟示,AI技術的發展應當注重縮小而非擴大數字鴻溝,確保技術進步的紅利能惠及所有社會成員。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AI技術應當成為促進社會公平的有力工具。
中西倫理思想的融合、創新
東西方倫理傳統的對話與融合,可為建設AI時代的人本主義倫理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想資源。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與儒家的仁學思想,都強調追求人類的繁榮與完善,這提示我們,AI技術的評價標準不應僅限於效率提升或經濟效益,而應當關注其對人類德性發展和幸福感提升的貢獻。一個值得追求的AI系統,應當是能幫助人類更好地實現自身潛能、培養良好品格的技術伴侶。
康德的義務論倫理與儒家的義禮觀都強調人的尊嚴和自主性,這要求在AI系統設計中必須確保人類始終可保持最終的決策權和控制權。即使在高度自動化的系統中,也應當保留人類介入和推翻AI決策的機制。這種「人類在迴路中」的設計理念,是對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主體性的基本尊重。
功利主義與墨家思想的對話,則幫助我們平衡效益追求與公平分配。邊沁的「最大幸福原則」、墨家的「交相利」理念都關注行為的社會後果,但後者更加強調利益的普遍性。這提醒著在評估AI技術的影響時,需要特別關注其對弱勢群體的影響,避免技術進步導致新的社會不平等。
構建以人為本的AI未來
綜合東西方智慧,可以勾勒出以人類為主體性的AI倫理基本框架:技術發展應當服務於人類整體的繁榮與福祉;AI系統的設計必須尊重人的尊嚴、自主性和基本權利;技術創新的收益應當得到公平分配;同時需要建立適當的法律規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在這個框架下,AI技術不再是一個可能脫離控制的異己力量,而是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工具。就像過去的各種技術革命一樣,AI技術的倫理意義最終取決於如何選擇使用它。
中國的「中庸」思想提醒我們,在技術發展中需要保持平衡與節制,避免過度樂觀或悲觀的極端態度。未來AI倫理建設的關鍵在於發展出一種既能擁抱技術進步,又能保持人類價值主體性的新智慧。這需要技術專家、倫理學家、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
最終,AI技術的倫理問題不僅關乎技術本身,更關乎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希望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只有堅持以人類為主體性的發展道路,才能確保技術進步服務於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繁榮,而不是導致人的異化或邊緣化。在這個意義上,AI倫理建設不僅是一項技術挑戰,更是一次重新思考人類價值和命運的文化機遇。
(作者係中華兩岸人民文經交流促進會副秘書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邢天立
- pages: 76
- 標題: 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本主義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