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貢獻│宋菊芳

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貢獻│宋菊芳

宋慶齡的一生有許多光榮偉大的事蹟,作為一名長期在黨外工作的同志,她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中做出很多重要貢獻。她始終不渝地以民族解放大局為重,力促國共第二次合作,積極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支持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愛國人士的抗日救亡運動,並團結海外僑胞共赴國難,協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展,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卓越的歷史貢獻。

20250714307 220 2 116 2

堅定信念力促國共二次合作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在這一決定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宋慶齡展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她與何香凝、柳亞子等著名愛國人士率先簽名回應《八一宣言》,堅定支持瓦窯堡會議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為促進第二次國共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國民黨對共產黨的政策也有所鬆動。蔣介石通過多種管道嘗試與中共建立聯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委派宋子文與宋慶齡溝通。1935年末受蔣介石委託,宋子文請宋慶齡協助向中共中央轉達,國民黨方面關於重啟談判、重建兩黨合作的意願。這一歷史性舉動,為後續國共兩黨接觸埋下了重要伏筆。宋慶齡和宋子文商議,決定請董健吾前往陝北。他是宋子文在聖約翰大學的校友,當時正以牧師身分在上海從事中共秘密工作。

宋慶齡既堅持原則立場,又展現靈活智慧,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段歷史充分展現在民族大義面前,愛國人士超越黨派分歧、共赴國難的高尚情懷。可以說,宋慶齡為國共合作抗日立下了頭功。她的這種破冰之舉,完全是基於對國家前途、民族安危的考慮,以及對共產黨的信任。就這樣,宋慶齡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推動了國共兩黨中斷近十年的聯繫重新建立。

20250714307 220 2 117

深明大義推動抗日統一戰線

面對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宋慶齡率先發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時代強音。她旗幟鮮明地主張「全體武裝總動員、全體人民總動員」。1936 年11月10日,宋慶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時,進一步提出建立國際國內「兩個統一戰線」的構想。在營救「七君子事件」中,宋慶齡再次強調:「救國會是不反對政府的;它也不袒護共產黨;它要促進全國人民不分政治信仰、黨籍不同的區別,以成立聯合戰線,從事民族解放戰爭。」這一立場說明她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為全民族抗戰的形成做出思想貢獻。

宋慶齡堅定地擁護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及其三大政策,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她力主恢復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聯合部分國民黨人士提交相關提案。這些主張與後來中共在國共合作宣言中強調「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的立場高度契合,充分彰顯了宋慶齡的政治遠見。她還認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可以幫助各階級、各政黨和政治勢力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團結起來,共同抗日。

堅定立場抵制破壞統一戰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立後,宋慶齡堅決擁護和支持統一戰線的發展,並堅決抵制破壞統一戰線的行為。宋慶齡發表了《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旗幟鮮明地支持團結抗戰的立場,總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歷史教訓,並語重心長地告誡兩黨,要珍視來之不易的團結局面。

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會議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並決定設立國民參政會。宋慶齡隨即撰寫了《擁護抗戰建國綱領實行抗戰到底》一文,從戰略高度提出堅持抗戰的七項具體主張,充分展現了一位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這一時期,宋慶齡始終以民族利益為重,既堅定維護統一戰線的大局,又對破壞團結的行為保持高度警惕。她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和實踐活動,不僅在當時產生重要影響,更彰顯了愛國主義者在民族危難關頭的責任擔當。這些歷史經驗深刻啟示我們:在國家民族利益面前,必須超越政黨分歧,團結一致共克時艱。

身體力行發動支持抗日戰線

眾所周知,宋慶齡與蔣介石在政治理念等許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在民族存亡之際,她以大局為重,對蔣介石領導的抗戰給予正面評價和必要支持,充分體現了一位愛國者的寬廣胸懷,也充分說明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她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發動社會各界積極擁護和支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一方面,作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宋慶齡在團結中間力量方面充分發揮了獨特作用。1936年,她全力支持沈鈞儒、鄒韜奮等發起成立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重要幫助。許多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都將她視為精神領袖,尤其是在「七君子事件」後,宋慶齡與何香凝等愛國人士發起「救國入獄運動」,不僅成功營救了被捕的愛國民主人士,更提升了她在社會各界中的威望。這種特殊的政治影響力,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宋慶齡憑藉其國際視野和影響力,為爭取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做出了突出貢獻。她發起成立並擔任主席的「保衛中國同盟」,成為連接中國抗戰與國際援助的重要橋樑。1939年7月,她發表了《展望戰後—抗戰紀念日致美國友人》,向國際友人表達對抗戰形勢的樂觀態度。她指出,「如果沒有全中國人民的統一戰線,沒有我們的兩大政黨的合作,沒有我們的軍隊與民眾抗日運動的結合,以及對日本侵略的堅決抵抗,我們的民族革命發展是不可能的。」

此外,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宋慶齡與姊姊宋靄齡、妹妹宋美齡共同亮相政治舞台的場景,成為抗戰時期最具象徵意義的政治景觀之一。儘管三姐妹在政治立場和個人志趣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民族危亡的歷史時刻使她們超越了個人分歧。據《宋慶齡年譜長編》記載,僅從1940年3月末到5月初的40天裡,三姐妹在重慶、成都等地,共同參加的抗戰活動就多達30餘次。她們生命中的短暫相聚,既有家庭層面姊妹情深、團結合作的因素,也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更生動詮釋了「兄弟鬩牆,外禦其侮」的民族大義。

20250714307 220 2 118

積極發聲增強民族抗戰信心

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打敗日本侵略者寄予無限希望。在抗戰初期,儘管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使中國軍隊在戰場上遭受挫折,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使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支援。宋慶齡敏銳地認識到,這種政治上的團結,比單純的軍事勝利更具戰略意義。她在對美國民眾的廣播演講中,滿懷信心地指出,中國人民的團結抗戰必將取得最終勝利。

正是因為宋慶齡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重要貢獻,她在國內外舞台上聲望極高,當之無愧被稱為「國之瑰寶」,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歷史證明,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為中國抗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她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看到了統一戰線所蘊含的巨大力量;以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凝聚起全民族抗戰的磅礡偉力。這種超越黨派立場,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為重的政治品格,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紀念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貢獻,更要繼承和發揚她的愛國主義精神,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彙聚起更加磅礡的力量。

(作者係北京中華文化學院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宋菊芳
  • pages: 80
  • 標題: 宋慶齡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貢獻